在古装影视剧中,形容皇帝权威时喜欢说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皇帝说出的话就是圣旨,哪怕是随意一句玩笑都是圣旨,每道圣旨的开头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司马伦与司马冏都在八王之乱期间加了九锡,他们的目的也是称帝,能力跟不上野心,虽然都加了九锡,但都被其他人杀死,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什么是加九锡?历史上有几个加九锡而未称帝的?

九锡者: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见《礼记》。车马:指大辂,兵车戎辂;配黑马八匹。衣服:衮冕,配赤舄一双。 乐县:定音、校音器具。朱户:红漆大门。纳陛:其一指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贵宾专用通道。其二指阶高较矮的木阶梯,使登阶别减陡。虎贲:执戟卫士三百人。

弓矢:彤弓矢百,玄弓矢千。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斧钺:特别的仪仗斧。秬鬯:专供祭礼用酒。起初的九锡,是中国古代帝王赐给诸侯、大臣中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显示功臣功劳巨大,特别赐予其非同凡响的物质及荣誉,以彰显其功。最初的九锡确实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挽周室于危亡,所以周惠王以天子之尊赐齐桓公九锡,以酬报其大功(这几件东西也不值多少钱,正好周室当时也穷得叮当响,搞了这东西,里子面子都有了!)。

齐桓公获得九锡后,为显示不敢居功,退回了弓矢和车马,只接受七锡,各国心悦诚服。晋文公击败楚国,护持王室,并平定王子带之乱,使得周室安定,所以周襄王赐其九锡,晋文公退回弓矢、车马、斧钺、秬鬯,接受五锡,以示不敢与齐桓公之功相比,更为低调,晋也继齐之后成为诸侯霸主。先秦春秋时期,九锡还是正常的赐予有大功的臣子的之高荣誉,和后世完全不一样。

汉武帝时,就议论过九锡,但是没有实际授出过,功高权大如霍光者,也没有享受到这一殊荣。直到王莽,才成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完全被赐(或者说自己硬要的)九锡的大臣,而王莽的九锡,将乐县换成了珪瓒,珪瓒即玉柄酒器。而王莽加九锡之后,便篡夺了汉室江山,自王莽起,加九锡开始与篡位联系起来,成为权臣改朝换代的代名词。

历史上加九锡的有:西汉授王莽、东汉授曹操、曹操以东汉名义授士燮、魏授孙权、魏授司马懿、魏授司马昭、晋授司马伦、晋授司马冏、晋陈敏自加九锡、前赵授石勒、后赵授石虎、后秦授谯纵、北魏追授元澄、北魏追授尔朱荣九锡、晋授桓玄九锡、晋授刘裕九锡、宋授萧道成九锡、齐授萧衍九锡、梁授侯景九锡、梁授陈霸先九锡、东魏追授高欢九锡、北周授杨坚九锡、隋授李渊九锡。

此外,东吴授公孙渊九锡,但是被拒绝并杀吴使,蜀汉李严权诸葛亮受九锡,被诸葛亮严词拒绝。共计二十三人,另两人拒绝。其中未篡位称帝者:曹操(其子篡汉)、 士燮、 司马懿(其孙篡魏)、 司马昭(其子篡魏)、司马冏、陈敏、谯纵、元澄、尔朱荣、高欢(其子篡东魏),计十人。最后,说明一下:九锡,锡字念ci(赐)。

圣旨前为什么要加“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

这是一句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台词,充分彰显了导演的历史水平,因为这句话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古装影视剧中,形容皇帝权威时喜欢说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皇帝说出的话就是圣旨,哪怕是随意一句玩笑都是圣旨,每道圣旨的开头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然而,这些都是对历史的误读和曲解。

1,皇帝说的话不一定都能兑现比如皇帝特别宠幸某个妃子,信誓旦旦地保证要册她为皇后,然而这个意图若是遭到皇太后、朝臣的激烈反对,很可能是无法兑现的。2,不是所有皇帝的命令都叫圣旨皇帝说下的命令很多,但即便被执行了,也未必叫圣旨。圣旨确实是皇帝意图的体现,但同时必须经过皇帝个人和朝廷的共同认可,由宰相签署,才形成具备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上升为朝廷集体意图,下发执行。

手谕也是皇帝意图的体现,但不经过朝廷认可、宰相签署,仅代表皇帝个人意图,不具备法律效力,相当于领导“批条子”,收到手谕的人不执行也不算违抗圣旨。朝廷和宰相们对皇帝绕过朝廷直接下达手谕的做法十分反感,经常会拒不执行,以示抗议。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断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出现在圣旨开头的时间很晚,是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军略  天赋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