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撤军后,不甘心没有从明朝获取更多的利益,所以在景泰元年(1450年)六月又挟持者英宗来到大同边镇,谎称送还英宗,要大同总兵郭登开门接纳。郭登知道这是瓦剌诡计,所以据不开门,并策划暗中出兵夺回英宗。瓦剌首领也先无奈,只得带着英宗返回漠北,并再一次派出使者向明朝求和,言称可以放回英宗,但是需要大明厚加赏赐,以为交换。

景泰元年(1450年)六月,景泰帝明礼部侍郎李实、大理寺少卿罗绮、指挥使马政等携带诏书,前往瓦剌面见蒙古大汗脱脱不花和掌握实权的太师也先,商议议和,并迎回太上皇英宗事宜。其实景泰帝内心是不愿意英宗返回京师的,那样的话自己的地位就尴尬了,好不容易得来的帝位也将受到威胁。所以在李实和罗绮等出使瓦剌的时候,景泰帝的态度极为冷淡,只嘱咐议和,没有过多地安排迎回英宗之事,诏书中也没有提及奉迎太上皇返回的词语。

李实和罗绮抵达瓦剌后,因为没有携带除了赏赐给也先和脱脱不花私人之外的其他金帛财物,这让瓦剌上下以为可以凭借英宗大大敲明朝一笔的念头落空,大为失望,对李实等使者的态度也转为冷漠,眼看英宗南返之事就要落空。景泰帝为了做做样子,以塞天下悠悠之口,于是再次派出使者前往瓦剌,出使的是年近七旬的右都御史杨善和工部侍郎赵荣。

和第一次出使不同,这一次景泰帝干脆就没有赐予诏书和财物,让杨善他们空手上路,景泰帝的意思,这一次使者们和瓦剌人象征性地谈一谈,顺便刺探一下漠北的军情即可,至于迎回英宗的事情,随便说一说,迎不回来那是最好不过的了。让景泰帝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六十多岁、毫不起眼的右都御史杨善,居然凭借着一己之力和出色的辩才,从瓦剌将被俘一年的英宗迎回京师,让自己明面上欣喜、其实内心大失所望,其实还有埋怨和不满。

杨善,是顺天府大兴县人(即京师北京),生于洪武十六年(1384年)。十七岁的时候,身为生员的杨善因为主动参与燕王朱棣在北平(即后来的京师)发动的“靖难之役”,加入到守卫北平、对抗南军的行动,并立下功劳,所以被燕王论功行赏,授予燕藩典仪所引礼舍人的官职。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南下,渡江破京师(南京),消灭建文政权,夺取了靖难之役最后的胜利,燕王朱棣登基称帝,成为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

成祖继位后,大赏靖难功臣,年轻的杨善也因为当年守城功劳,被授予鸿胪寺序班官职。虽然杨善的序班官职只有从九品,但是他仪表堂堂、声音洪亮,参与朝廷大典时严守职责、一丝不苟,令典礼仪式上的成祖多有瞩目。在成祖的关注和赞赏下,杨善逐步升迁,最后在永乐末年成为鸿胪寺右丞。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继位后,杨善因为本职工作出色,擢升为鸿胪寺最高长官:鸿胪寺正卿。

正统六年(1436年),英宗继位不久,身为鸿胪寺正卿的杨善因为儿子杨容伪造內宫太监书信而被弹劾,最后杨容被贬遣云南威远卫。但是杨善本人,却因为及时逢迎王振而被英宗所袒护,没有受到牵连,之后还官升一级,进位为礼部左侍郎,兼管鸿胪寺。只有生员功名的杨善,深谙官场之道,被几代大明皇帝所重用,几乎走到官场顶点。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英宗亲征瓦剌时,身为礼部左侍郎兼鸿胪寺卿的杨善也随驾侍候,在“土木之变”的大乱中,六十五岁的杨善居然从战场逃出了生天、返回京师,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之后,在京师保卫战中,杨善被新登基的景泰帝授予“提督京师守备”的职务,为保卫京师立下诸多功勋,可以说是大明度过这场危机的功臣之一。

战后,杨善因功被升迁为右都御史,继续兼管鸿胪寺。景泰元年(1450年)正旦,群臣入皇宫奉天殿,向景泰帝朝贺新禧,一片喜气洋洋。但是在场的右都御史杨善却独自落泪,哭泣着说:“新帝登基、诸臣朝贺,国家社稷福祉。但上皇犹在漠北,我曹在此相贺,为臣可如此乎?”同僚听见杨善这么说,都很惭愧。之后迎回太上皇的奏疏逐渐多了起来。

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杨善对于英宗的感情和忠诚度。景泰元年(1450年)七月,景泰帝派杨善出使瓦剌,商议议和事宜,但是没有授予杨善诏书、也没有拨付金银财帛用于赎回太上皇英宗,其实就是略尽人事而已。但杨善出于回报英宗恩德赏识、以及借机一搏的的心思,在没有获得朝廷拨付钱物的情况下,自己变卖家产土地,准备了一批珍宝金帛,准备用于和瓦剌谈判时赎回英宗所用。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兑换券  永久  归来  奇迹  天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