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说军事上的缺陷,周瑜和诸葛亮都一针见血的指了出来,并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得到了验证。而张昭想要保存孙权家族的心理,孙权并不领情。这是因为张昭根本就没有发现,孙权也有着一颗争夺天下的雄心。与其委曲求全的在曹操手下生活,不如拼死一搏,创建自己的雄图霸业。至于说想要伪装投降,与曹操虚与委蛇,保持独立状态,那更是不可能的。

刘备一旦被曹操击破,势单力孤的孙权就成了曹操砧板上的肉,早晚要被曹操宰割。正是因为张昭对整个赤壁之战前,所有形势的误判,才使得他向孙权提出了投降的建议。自然的,他的建议被孙权否定了。在接下来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并肩作战,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打下了基础。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时吴国的张昭,关键时候总当妥协投降派,孙权为什么还重用他?

张昭是主降派,不是妥协投降派,仅仅是在赤壁之战,在与曹操战与和的问题上,张昭主张投降,张昭主张投降并不是因为自已贪图荣华富贵,而是为了保全孙氏一门,这与孙权是否重用他并不矛盾。为什么这样说呢?先要看张昭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张昭是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少好学,素有名声,徐州牧陶谦征辟张昭为茂才,张昭拒绝了,徐谦觉得受到轻视,因此逮捕了张昭,张昭后来得到好友的救助而释放,陶谦去世后,张昭不计前嫌,还为陶谦撰写悼文,说明张昭心地宽容。

张昭因北方战乱,流亡到江东,因而受到孙策的重用,官拜长史和抚军中郎将,成为孙策最得力的助手,当时的北方士大夫都知道江东有个张昭,而不知道江东有孙策、孙权,说明张昭有名气和影响力。孙策遇袭重伤,临死前选择自已的弟弟孙权为接班人,而张昭则是唯一的辅政大臣,孙策临死前嘱咐张昭说:若仲谋(孙权)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意思是:若是孙权不能胜任的话,你就可以取代他。与刘备托孤诸葛亮如出一辙,说明张昭是一个受信任、受器重的人。孙权即位后,尽力辅佐孙权,平定内乱,安抚士族,孙权喜欢打猎,张昭劝谏:君主不可使自身陷入危险境地,孙权默然;孙权喜欢饮酒,张昭劝谏:君主不可像商纣王那样饮酒而亡国,孙权惭愧;孙权想要外结辽东公孙渊反魏,张昭据理劝谏,气得孙权愤怒拔刀,张昭毫不畏惧,以遗诏顾命而涕泣横流,孙权没有办法,与张昭相对而泣,说明张昭至始至终是一个正直、不畏惧强权、敢于纠正君主错误而视死如归的人。

你要说张昭这样一个德高望重、正直不阿、视死如归的名士,在赤壁之战前,会为了荣华富贵而投降曹操吗?显然我是得不出那样的结论。那么张昭为什么要在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呢?张昭主张投降,完全是赤壁战前的形势使然,张昭自已说出的理由是:1、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代表朝廷,名正而言顺。2、荆州已投降曹操,东吴赖以生存的天险长江已失去上游的屏障。

3、曹操势大,又兼并了荆州的水军,东吴无法抵挡。而张昭没说出口的理由是:1、八年前孙策托孤张昭时,连孙策也认为江东难守,能守则守,不能守则归顺朝廷,孙策去世后,孙策的母亲也曾经召见张昭和董袭询问能否保住江东,两人皆认为可以,而今形势与八年前完全不同,为了保全孙氏一族,张昭主张投降。2、曹操代表的是东汉唯一的正统朝廷,在很大一部分士大夫心中,当时仍然人心思汉,归顺曹操就是统一天下,减少战乱,况且前有荆州之降,张昭主张投降。

虽然张昭主张投降,但这并不影响张昭在北方士人及江东士族心目中的地位,而孙权也一如既往地重用张昭,张昭在江东的地位无人可比,尤其是正直劝谏君主的态度和毅力。江东经父子两代人才打造成如今局面,自孙坚以来,虽骁勇善战,但杀戮太重,前有孙坚乱杀朝廷令官,后有孙策乱杀江东士族,而且孙策也因为自已的杀戮太重而丧命,初始的江东政权给人一种乱杀无辜的印象,而消除这一不良影响,正是张昭靠着自已的影响力和孜孜不卷的努力,弥补了孙氏与江东士族紧张的关系,让孙权在江东扎下根来,张昭功不可没,而且无可替代,孙权当然要重用。

张昭是非常正直的一个人,已经达到愚忠的地步,面对君主孙权犯的错误,张昭直言不讳,刚直不阿,不达目的不罢休,孙权虽有不少问题,但无疑是个明君,张昭的存在,能够让孙权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这对孙权来说,就是一面镜子,虽然经常生气,但对于政权来说,有益无害,孙权当然要重用。张昭到了晚年,基本上没有参与具体的政事,连丞相之位孙权也没有给张昭,不是不受重用,而是这个时候的张昭已经成为一面旗帜,一面东吴政权稳定的旗帜,张昭一生活了81岁,可谓是三国最长寿的人之一,善终。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张昭张  场当  摆烂  全文  在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