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气死人要偿命吗?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王朗,王朗竟当下被活活气死。嬴政给吕不韦的信也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且看这30个字:“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意思很明了,其一,否定了吕不韦所有的功劳;其二,否定了自己与吕不韦的关系。这对于吕不韦来说是致命一击。

论功劳论能力,吕不韦都不在秦王之下。吕不韦在位期间,为秦国开疆拓土。在靠近齐国的魏地设立东郡,让秦国和齐国变成了邻居,将六国一切为二,这让六国合纵抗秦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还施展外交手段,利用六国的矛盾为秦国谋福利,如他的门客甘罗游说赵王,轻松拿下赵国五城。他还为秦国网罗人才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国时期,有著名的四公子: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和魏国信陵君。

他们争相养士,互相竞争。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自己手下的门客竟然没有四公子多,于是他自觉的加入了这场人才竞争。《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其门下有三千食客,这些宾客还写了一本书,叫做《吕氏春秋》。这部书虽历来被称为“杂家”之作,但实际上,它吸收了先秦诸子百家的精华,称得上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吕氏春秋》编成后,吕不韦在咸阳城上悬挂此书,并重金悬赏,说如能有人改其中一字,便赏千金。

事实上,天下哪有不能改一字的书,这分明就是吕不韦在作吗?吕不韦如此张扬的为自己的大作打广告,进行自我炒作,显摆的就是自己的势力。那时嬴政还没有加冠,他的势力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他的确为秦国输送了人才,比如李斯便是其中一位,吕不韦下马后,李斯凭借《谏逐客书》一跃成为秦国的又一个丞相,再次改写了秦朝的历史。

你就说吕不韦的影响力大不大吧?而更让嬴政不能放心的是,吕不韦都解甲归田了,想返聘他为相的国家络绎不绝的上门,这是吕不韦不自知的表现。如若吕不韦真的去了其他国家为相,这对于嬴政来说是不能发生更是不能容忍的事情。面对一个如此出类拔萃的人才,秦王嬴政有什么理由留下他呢?从对嫪毐集团的处理上,就能看出嬴政天生就是一个残酷无情的铁腕政治人物。

秦王短短几十个字,就把吕不韦一生的功劳给轻轻的抹去了,并且把吕不韦与秦国,与秦王自己的缘份断得干干净净。这对于吕不韦来说,秦王实际上已经砍了他的“头”了,他已被贬为庶人,已无铠甲护身,他的人生还能走多远,已经可以望到边了。嬴政对于吕不韦打出的是一套组合拳,先把你的相位剥了,将你打发回食邑之地洛阳,再将你迁往蜀地,接下来只要你活着,我有的是办法对付你。

吕不韦读到秦王的信时,可能的心理上有这么几层变化,其一,气愤到吐血,怎么我一世的清明,竞得如此之下场,心有不甘。其二,一盆冷水寒彻骨,自觉人生走到了尽头。其三,尽管秦王剥夺了他的尊严,但自己总得留几分气节。最终选择了自我了断。对此,《史记·吕不韦列传》给出的答案是: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由于吕不韦是自杀而死,秦国并没有为其举行国葬。

吕不韦的门客私下用民间的丧仪安葬了他,但即使如此,嬴政也不能容忍,重罚了吕不韦的门客。凡是吕不韦的门客,不论参与吊丧与否一律流放。凡是像嫪毐、吕不韦这样操纵国家权力的人,罚他们家人一律为犯人。由此可见,嬴政是有多么憎恨吕不韦。你说,吕不韦选择自尽,不是明智之举吗?总比像嫪毐一样遭受车裂之刑强,总比到最后被逼得无路可退痛苦挣扎而死要强。

那么像吕不韦这样的辅佐重臣,有没有存活的可能性呢?也有。吕不韦有存活的可能性吗?在《雍正王朝》中,辅佐雍正登上帝王之位 的邬思道,他就是一个懂得进退的人。在雍正即位后选择了隐退,这就是一种智者之举。此举既打消了雍正的忧虑,不对君权造成威胁,又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机会。吕不韦精于获得权力,但却不懂得什么时候要放弃权力。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行政环境 决定了中国的政治逐步走向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由此产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国君成为唯一的最高统治者。在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下,不管是谁,也不论你与国君是什么关系,你的权力都不可能长期超越君权。吕不韦的不自知就在于,长期越位侵占君权,且影响力巨大,秦王是看在眼里的。从父亲子楚即位,再到他十三岁继位以来的九年执政,吕不韦的才能和声望,他看得清清楚楚。

如若一味的纵容吕不韦,只会引火烧身,最终将自己沦为吕不韦案板上的鱼肉,任其宰割。特别是吕编撰的那本《吕氏春秋》,实际上就是吕治国蓝图的全面反映,这让嬴政如何放心得下?如果吕不韦在秦王加冠之后,立即选择隐退江湖,从此不问世事,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如果他被剥相后,回到洛阳,整日闭门思过,再也不见外客,或许还可以达到亡羊补牢的效果。

 13/13   首页 上一页 11 12 13 下一页

文章TAG:墨攻  范冰冰  吕不韦  新闻联播  眩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