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匈奴的李广利真的是依靠裙带关系的无能将领吗?

我个观点是,李广利不能说他无能,只能说是一名平庸的将领。首先从李广利的作战区域来说,基本都是西北地区,要么就是再往北打匈奴,要么就是再往西打西域国家,这种作战在历代来说都不是好打的仗。那些地区一般都是人烟稀少,补给困难,天气恶劣的地方,而且该地区民风速来彪悍,与当地人作战一般都不好打。历朝历代都是名将才能打好这样的战斗,所以李广利打不好,不能说他无能。

只能说明他不是能力出众的将领。这一点来说,李广利是加分的。其次,李广利手下的兵,都是精锐部队。汉朝之前对匈奴年年作战,赢了不少战役,在这些战役中也攒下了不少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锻炼了不少的队伍,而李广利统帅的就是这样的精锐部队。如果是一般的兵或者新兵为主的情况下,以李广利的能力,基本应该是惨败收场,他本人能不能活命都不好说,统帅这样的军队打的不好,这是减分项目,也说明他不是能力出众的将领,这一点来说,减分。

再次,李广利在各种作战中没有体现出优秀将领应有的特质。比如优秀的指挥才能、对战场环境的敏锐感觉或者是统兵、谋略等等,都没有体现出来,感觉都是中规中矩,最后窝窝囊囊,当然也有胜利的时候,不过这种情况不多,大多数都是没赢下来。这一点来说,减分。最后,之所以汉武帝用李广利,可能是得了“亲戚综合症”的原因吧,因为之前用亲戚,卫青霍去病都用的非常好,他可能是希望再来一个卫青霍去病吧,所以重用了李广利,这个外戚。

曹操30万青州兵,为何连一个三流武将都选不出呢?

在曹操大军中,青州兵是一支特殊的军事力量。这支军队名声在外,但战场表现却有些惨不忍睹;兵马众多,却没有涌现出知名的将领。之所以如此,或许与曹操对青州兵的定位有关。青州兵没有出现知名将领曹操十分重视将才的选拔。在曹操军团中,各军都有代表性将领。泰山军有于禁;并州军有张辽;白波军有徐晃;河北军有张郃。青州军,是最早跟随曹操的部队之一,却始终没有涌现出知名将领。

其实,回顾青州军的表现以及曹操对青州军的态度,其中原因,就很清晰了。青州兵的几次出场:惨不忍睹当年,百万青州众入兖州,被曹操收服。曹操“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青州兵在历史上有三次“出彩”的表现。1、濮阳之战,被吕布一冲而散。吕布袭击兖州,曹操率军反击。吕布以骑兵攻击青州兵。青州兵崩溃,顺带着把曹操的阵势冲乱了。

曹操坠马,左手手掌烧伤···2、宛城之战,被打散了还侵扰友军。曹操征张绣,张绣先降后叛,曹军大乱,各部散乱。青州兵散乱后,军纪涣散,甚至掠夺友军。于禁担心青州兵趁机作乱,举兵讨之,数其罪状。可是,青州兵居然还好意思恶人先告状,跑去找曹操投诉···3、曹操死后,鸣鼓而散。曹操死后,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擅自鸣鼓而散。

可以说,名声在外的青州兵,表现惨不忍睹。仗打成这个样子,曹操要想找出人才来提拔,恐怕也是不可能的。曹操对青州军的态度军纪涣散成这个样子,还差点没把曹操给坑死,但曹操的态度却是:“太祖宽之”(《三国志.于禁传》。众所周知,曹操治军是很注重军纪的。曹操自己踩了田都要割发代首,为何唯独对青州兵“宽之”呢?1、曹操与青州兵的特殊关系。

当年,青州兵被曹操大败,归顺了曹操。青州兵,曾被公孙瓒、陶谦打得大败,为何独独愿意归顺曹操呢?因为:曹操在担任济南相时曾经毁淫祠,青州兵认为曹操的政治主张与他们的太平道一致。所以,青州兵归顺曹操,是认为曹操可以顺应“天之大运”,可以一起创建“太平”。青州黄巾归顺时,保持了独立建制。我们知道,黄巾以宗教为纽带,有一套特殊的文化和组织结构。

而对他们的处置,不仅关系到数万青州兵,也关系到百万青州黄巾众。所以,曹操对青州兵,只能是以尊重为主,很难严明赏罚,像一般部队一样驾驭。而从曹操死后,青州兵擅自击鼓而散来看,青州兵与曹操的关系可谓非常特殊,他们只是因为特殊的原因追随曹操个人。对于这种独立建制,以宗教为纽带的组织,曹操不可能按照世俗方法来赏罚,只能“宽之”。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魔化白  魔化版  攻杀  野猪  怪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