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之后的岁月里大学士的地位逐渐上升为皇帝之下文武内外诸臣中最高的几人,但是本官还是停留在正五品。为了避免尴尬局面(从一品、正二品高官向正五品大学士汇报工作),自永乐年间其起,皇帝便将诸大学士额外授予加官(当然,中期以后成为惯例,那就是掌握朝政的文臣们自己给这个制度主动维护,按例加官,皇帝也轻易不能改变了)。

永乐年间,大学士加官还是最初的翰林院编修、侍读、到翰林学士;和詹事府左右庶子、谕德、中允、到春坊大学士。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去世后,仁宗继位,大力提拔支持自己的文臣,自此诸大学士开始加六部侍郎、尚书衔,官位达到正二品(六部尚书正二品)。不久后,仁宗再晋自杨士奇少保、少傅,兼兵部尚书(少师、少傅、少保三孤皆从一品)。

自杨士奇始,明代大学士开始加官晋为从一品,文臣之中,无可比拟。景泰三年(1452年),首辅、文渊阁大学士陈循加太子太傅衔,这是明代大学士第一次加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后陈循晋华盖殿大学士,大学士排名便由此规整下来,按华盖殿、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四殿二阁从高到低列序,华盖殿大学士居首位,即首辅。

整个明代,文臣顶级官职在其生前基本上以三孤兼太子三师出任殿阁大学士为最高点,首辅官职顶点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嘉靖后,华盖殿改中极殿)。至于辅臣们去世后,其中功劳高、品行好、口碑优的,经过朝廷评议,可以被追赠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逝世后享受正一品待遇,这也是对他们的褒奖。此外还有几个文官特例:正统时王骥以平定麓川军功封靖远伯、成化时王越以威宁海大捷封威宁伯、正德时王守仁(即王阳明)以平定宁王叛乱封新建伯;这三位文臣均以军功获封爵,超越正一品官职,达到超品待遇(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后世子孙也从文官转为勋戚,出仕之路中断,此后只能当富贵闲人了)。

另外天顺时徐有贞以夺门之变时“立功”,受封武功伯,不过半年后就被削爵除官流放,成为平民,不再叙述。真正在生前即获得正一品官职的明代文臣,只有万历时的张居正一人。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加授太傅,正式以文臣身份在活着的时候成为正一品文官。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危,神宗以张居正“辅政元勋”之功,加授其太师,使得张居正身兼三公三孤(张居正此前已经是少师兼太子太师),到达大明建立以来文臣的顶峰。

(明初李善长也是丞相、太师,但是他封爵韩国公,不应算作正统的文臣。而且他也不是经科举入仕为官,所以相比张居正来说,文臣的身份稍显不符。)清承明制,官员等级制度基本不改,照搬执行。但对于高品官职(大学士、诸部尚书等)正一品对应官职,顺治初设立满汉分职所置,满员正一品,汉员正二品。后在康熙时均定为正二品。

雍正八年(1730年),清更定制度,大学士满汉均定为正一品,以后永为定制。清代正一品官职确定为:太师、太傅、太保、诸殿阁大学士(文臣朝官);大学士衔外任总督(文臣外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臣朝官);伊犁将军、绥远将军(武臣外官)。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官员制度,品级不再是衡量地位的唯一标准,明朝官员中地位超然的大学士,在清康熙以后,不再承担实际朝政功能,只是清贵悠闲、尊崇地位所用。

清代权力中枢,前期在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逐渐转移到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南书房;雍正时,世宗设立军机处,自此朝廷权力中枢掌握于军机处(或者说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正一品的大学士们,再也不能介入朝政、处理政务,而是作为虚衔,处理一些考试、教化、修书等文化教育方面的事务,地位崇高、实际无所事事,不再重要(或者是宠臣、重臣以功额外获得大学士衔,那其实是属于加官,荣誉名头而已)。

而清代,也是历代王朝中,少有的外任地方官员可以授封正一品官位的朝代(大学士兼总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其中还有武职一品,确实是异数。在这也体现了清中央朝廷对于地方掌控能力之强,可以自信地设立高品级外官而不担心对社稷造成危害。综上所述,中华历代王朝正一品官职(或者相当于正一品官职),基本上涵盖以下几个范围:一、三公或者相当于三公官职: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者,帝之师,辅佐天子、匡正不足、教化君王,是自周代起就设立的顶级官职,之后历代沿袭,为诸臣之首。

------“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尚书·周官》二、皇帝之下,实际处理朝廷政务的辅臣,即丞相、录尚书事、尚书令、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学士等;这也是遵循秦汉以来,辅佐皇帝,总摄百官的诸臣之首为天子以下第二人的准则。三、军事最高长官:例如太尉、大将军、大司马、大都督等,原因与丞相所述一样,都是为了推行军政事务、贯彻军令。

(不过因为武职的特殊性和敏感性,汉以后,最高军事长官一般为虚置,不再实授,以免权臣以此篡夺社稷。明初大都督实授,也不过二十年即废除)。四、皇室宗亲及近臣,例如宋时宗室授司空、开府仪同三司;明时宗室授宗人府令、正;清代以皇子或宗王为领侍卫内大臣等:这些宗亲授予官职,只是虚居其位,地位尊崇,厚加其禄而已,实际意义不大。

元春加封贤德妃晋封风藻宫尚书,尚书不是六部一品官吗,怎么妃嫔也可以做尚书?

凤藻宫尚书是《红楼梦》中元妃的官职。凤藻是有文采的意思。尚书这里指女尚书。三国时魏国曾设尚书(但不是女官),管理秘书省以外的奏章,但历代均没有凤藻宫尚书这一官职,《红楼梦》中系作者虚构。贾政过生日,一家人正热热闹闹摆酒听戏,内廷太监前来传旨,着贾政立刻陛见。这一下子整个贾府上下都惴惴不安,生怕贾政此去招来祸事。

一家子眼巴巴等了大半天,才传来消息:元春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喜讯传来,贾府人丁个个心花怒放、喜气洋洋。那么这个“凤藻宫尚书 贤德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元春因贤孝才德选为女史入宫,得皇上眷顾,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凭贤孝才德貌,深得盛宠,其封号中的凤藻指文采,宝玉读书启蒙乃元春亲口传授,省亲时对别墅内诗文有独到见解,评定姊妹们诗文之好歹,颇有闲情雅致,在省亲后,整理诗文,命人篆刻,多种树植,在元宵佳节亲制灯谜与众姊妹猜,可见元春才华;元春的丫鬟唤抱琴,参见迎春的司棋,探春的待书,惜春的入画,透出四春于琴棋书画的造诣,元春擅琴,与皇上可说是知音,日常生活该是吟诗作对,琴瑟和鸣,何况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颇具贤德,又美貌异常,锦上添花。

前面都是其次,重点是皇帝给个贵妃让她当。对于元春的加封,我始终没有明白——皇帝到底给她封的位份是什么?是朝廷女官?还是后宫嫔妃?“凤藻宫尚书”这个头衔,说明元春是女官(女尚书就是宫内的女官名,负责管理批阅宫外奏章﹑文书等等;而加封的“贤德妃”,又说明元春是后宫的嫔妃。不过,历史上我还真没找到哪一朝有“贤德妃”这个奇怪的位份:唐朝时期,皇后之下设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明朝初期,皇后之下是贵妃、妃,后来渐渐变成皇后之下为皇贵妃、贵妃、妃(清朝类似)。

总之,把“贤妃”和“德妃”两个位份合二为一,大约是曹公的文字游戏。先是封宫中女官,然后加封为后宫嫔妃,那么元春从女官晋升为妃嫔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贤德妃就贤德妃吧,反正封的是妃位。然而,就在元春得到了省亲的恩准之后不久,贾府诸人对她的称谓又变了。第十七回:贾政说道:「这匾额对联倒是一件难事。论理该请贵妃赐题才是,然贵妃若不亲睹其景,大约亦必不肯妄拟,若直待贵妃游幸过再请题,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从头至尾连续叫了好几遍,这决不是贾政一时糊涂。等到省亲时,对元春的称谓又统一改成了贾妃、妃,没有再提过“贵妃”或“贤德妃”。留意过元春的仪仗——“一把曲柄七凤金黄伞”“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结果我发现,在清史稿中,能用到这两样的就有:1)皇贵妃仪仗,七凤明黄曲柄盖一,翟舆一乘;2)贵妃仪仗,同上;3)妃采仗,亦同。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官老爷  一品  年庆  四周  基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