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代,基本没有官员品级“正一品”这一说(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即499年以后,北朝才有正一品称呼,南朝是没有)。但对于高品官职(大学士、诸部尚书等)正一品对应官职,顺治初设立满汉分职所置,满员正一品,汉员正二品。而清代,也是历代王朝中,少有的外任地方官员可以授封正一品官位的朝代(大学士兼总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其中有武职一品,确实是异数。

什么狄仁杰的官位没到一品?

狄仁杰是唐代武周时期的政治家。他一生为官,两次官至宰相,却终身清廉,他为民请命,剿匪除恶,惩治腐败,铲除贪官,最重要的是辅助武则天建立起盛唐大业。作为武则天时代最为倚重的人物,狄仁杰却并不是一品官员。其实,狄仁杰,两次拜相,一次是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一次是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说起来都是三品官职。

唐代官阶分为九品,分有职官、勋官与爵官,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权利。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爵官则表示地位比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勋官则用来表彰军功或用来封有功人员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非常复杂,一共有三十级之多,像三师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基本属于荣誉称号一类的东西。

唐代正二品的官位在武则天时代前,只有尚书令,因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当过尚书令,他是从尚书令的位置上当了皇帝,所以后来的臣子谁也不敢担当这个官职。据大将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也没敢接受,所以尚书令这个官有官名而无官职。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两省是门下省与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武后时改为凤台,长官为内史),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武后时改为鸾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侍从皇帝,因此两省长官与尚书左右仆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决策机关,自然成了宰相。

后来,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

唐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虽然官位尊贵(据史料载,仆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渐象三师与三公一样,成了虚职。所以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但却是宰相,实际上是最大的文官。因此武则天对他充分信任甚至依赖,据记载,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曾废朝三日,认为没了狄仁杰,“朝堂空矣!”后来朝廷每次遇有大事不能决断时,武则天都会感叹:“老天为什么这么早夺走我的国老。

清朝正一品有什么特权, 待遇怎么样?

清朝的正一品官阶制度分为三块,一个是京官,一个是地方官,剩下一个便是武官。京官主要有太师、太傅、太保、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 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地方官主要有大学士兼管总督。武官的话主要有领侍卫内大臣、掌卫事大臣 、伊犁将军、绥远将军。在官阶这一块,我国自古以来好像是约定俗成一般。

普遍存在着一个观点,那就是官员的地位会比平民百姓高。这种观念的形成自然而然有许多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观点就是:要么升官发财,要么匡扶社稷,一心为民。古代的官员,大多都是这两种,并因此形成两种鲜明的对立。古代的科举制度导致只有当官才能出人头地若问为何,那便是在封建社会时期。主要还是“重农抑商”的政策的引导,古代主要的还是农耕社会。

作为农民,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之低。不仅仅要通过种植粮食来维持生活,还需要给朝廷交粮纳税。国家出现战争的话,还会把自己家中的男丁拉到前线作战,可以说是苦不堪言。而假若家中有人当上了官,这些统统都不用,甚至可以借此来逃避惩罚。最为重要的就是,官员可以享受到国家为自己所提供的各种福利和薪资。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1/5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官老爷  一品  年庆  四周  基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