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生涂涂,天下缭燎,诸子百家,唯我纵横”,鬼谷子本人涉猎之广,儒、道、法家等多有参悟。同时,鬼谷门生遍布各地,哪一个不是风云一时的人物。其中又以纵横家的成就最为显著且最为人所熟知,“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张仪奔走列国,“凭口舌游说六国向西事秦”;苏秦身挂六国相印,合纵攻秦声势浩大,弱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一人之言,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纵横家以其对天下局势把握之精准、口舌言语之锐利,游说各国诸侯或连横强国,或纵弱伐强,他们是趋炎附势、朝秦暮楚的势利之徒,同时也是倾危之士,“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大丈夫啊!所以在有些人看来,合纵连横的真实意义便在于:搅动乱世。三、人心不古,纵难胜横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合纵并不是连横的对手,在几次合纵攻秦之战中,只有一次成功,其余几次不是被张仪散解诸侯盟约,就是被秦国军队武力征服,为何合纵难敌连横呢?是纵家游说者口舌不如横家的锐利,还是六国之兵卒不如秦军强劲?当然不是,纵难胜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六国心不齐。

第一次合纵攻秦,公孙衍举魏、赵、韩、燕、楚五国之兵陈列函谷,还说动草原义渠伺机发难,但楚、燕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心存观望,秦相张仪抓住机会,游说两国撤军,导致五国中实际出兵的仅魏、赵、韩三国。联军攻至函谷关,被秦军击退,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第二次合纵攻秦,齐、韩、魏恐秦继续扩张,对己更为不利,乘秦军久战疲惫,于当年联合攻秦,经三年苦战,终于击败秦军,攻入函谷关,尽管第二次合纵攻秦胜利了,但也是惨胜。

第三次合纵攻秦,齐、秦交好,互尊为帝,合纵鼓吹者苏秦,亦为燕国利益入齐游说,劝湣王取消帝号,共同反秦,使天下“爱齐而憎秦”,还发动六国合纵攻秦,然而各国互相观望,不肯首攻。秦为破坏列国联盟,主动取消帝号,还归还曾占领的土地于魏、赵。列国散去,第三次合纵攻秦,未交战即告瓦解。第四次合纵攻秦,五国组成联军同仇敌忾,大败刚打完长平之战而元气大伤的秦国,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

第五次合纵攻秦,秦相吕不韦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指挥秦军对三晋发动猛攻,占领大片土地,切断了燕、赵与魏、韩间联系,并在战略上造成对赵、魏、韩三国侧翼包围态势。中原各国为打破不利局面,以图生存,尽最大努力再一次组成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抗秦,先开始因为秦新占区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稳定,进攻顺利,联军顺势攻下函谷关,直逼秦都咸阳,却被秦军集中兵力,一举歼灭,“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第五次合纵攻秦失败。

及至秦王政亲政,采取李斯“灭诸侯,成帝业”的建议,加快灭亡六国的步伐,列国无力抵抗,合纵战略至此破灭。“合纵连横”策略是始于先秦时代,具有重大意义,其出现表明诸侯国之间不再只重视军事实力,外交也成了重用政治手段。这段时间内,纵横家奔走列国,以口舌谋利,虽为“乱世”,但也起到了推动天下统一的进程。甚至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社会也常常出现合纵连横之策,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如果约定合纵,必须要懂得放弃自身部分利益,运用“舍得”这种精神,有舍才有得,不舍永远不得。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什么时间开始称王?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西周时期,天下只有周天子一个王;春秋时期,三个子爵国僭越称王;战国时期,大王满地走!1、楚国——第一个僭越称王商朝时,楚人在部落之争中落败被迫迁至南方,与百越地区蛮夷部落杂居。周文王时期,楚人首领鬻熊来到其身边为推翻商朝出谋划策,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并没有分封楚人,直到周成王时期,才分封楚国为子爵国。

诸侯国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楚国为第四等。因为楚国地位低,且与蛮夷杂居,颇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国看轻,在周天子举行会盟时,楚国国君没有资格进入大厅,只能坐在厅外,还要充当服务员的角色。楚人一直想提高自己的地位,直到熊通做了楚国君主。他是楚国第17任君主,此时楚国占据了江汉平原,灭掉了周边小国,国力强大,而经历了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式微,熊通派人给周天子带话:“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之怒  战国  不见不散  合区  直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