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马克西米安的驻地为米兰,统治意大利、阿非利加(今突尼斯)等地;加列里乌斯驻西尔米乌姆(在多瑙河支流萨瓦河上),统治色雷斯以外的巴尔干各省;君士坦提乌斯驻特里尔,统治高卢、不列颠和西班牙。戴克里先为什么会创建这样一套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另类的治理模式呢?其实戴克里先这么做相当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罗马帝国的疆域在那个年代实在过于广袤,以致于边疆和中亚遥远的地缘距离严重削弱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力度——当中央的政令下达到地方时往往早已失去了时效性。

对瞬息万变的军事行动而言这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授予地方军事长官一定的军事自主权其实是为了提升罗马军团应对外敌的效率。然而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四帝共治模式在解决军事指挥效率的同时也使地方军事长官的自主权相应增加,从而为日后罗马帝国的分裂接替埋下了隐患。公元272年2月27日在罗马帝国上麦西亚行省的内索斯(今塞尔维亚和黑山东部的尼什)一名婴儿呱呱坠地。

此时的罗马帝国已不是一个统一的帝国,而是实行一种在世界历史上都比较另类的四帝共治模式——帝国被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两部分分别由两名奥古斯都统治,而在两位奥古斯都之下各设一名凯撒以协助其治理。这名婴儿是帝国的西部奥古斯都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克罗尔的长子,也是日后的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年轻时主要是为帝国的最高皇帝戴克里先在东方服役。

305年戴克里先与马克西米努斯双双退位,正是这时君士坦丁的父亲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克罗尔升任帝国西部奥古斯都,君士坦丁则奔赴不列颠与已经升为奥古斯都的父亲会合。306年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去世,不列颠军团于306年7月25日在英格兰北部城市约克宣布君士坦丁为奥古斯都。此时的罗马帝国由四位皇帝分别统治——他们是李锡尼、马克森提乌斯、马克西米安·达扎和君士坦丁。

君士坦丁联合李锡尼反对马克森提乌斯。他越过阿尔卑斯山,占领意大利,在312年10月28日台伯河上穆尔维大桥附近的决战中击败马克森提乌斯。马克森提乌斯在逃跑中落水而死。313年君士坦丁与李锡尼在麦地奥兰(今日之米兰)会晤。李锡尼与君士坦丁的姐姐君士坦提娅结婚,以巩固两人的同盟。两位奥古斯都同时签署了米兰敕令,给予基督教在帝国境内的合法地位。

在教会史上这是一件头等大事。313年李锡尼在小亚细亚战胜马克西米安·达扎,与君士坦丁瓜分了帝国。但他们之间的和睦仅仅维持了一年。两人都为独霸帝国而投入了新的战斗。314年发生的冲突未分胜负。324年君士坦丁击溃李锡尼,后者在保住性命的保证下投降。然而君士坦丁在325年以阴谋叛变和私通蛮族的罪名将李锡尼绞死,从此成为罗马世界唯一的统治者。

然而当君士坦丁重新统一罗马帝国后却没选择帝国首都罗马城作为自己的驻地,而是在324年选择了东方的拜占庭作为帝国的新首都。这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其实罗马帝国重心的东移早已有迹可循。公元3世纪罗马的奴隶劳动已无利可图,罗马国家的发展进入停滞阶段。戴克里先时代就把小亚细亚的尼科米底亚作为自己的驻地并将其建设成为仅次于罗马、亚历山大里亚和安条克的城市。

事实上帝国中心的东移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罗马文明的早期阶段罗马城所在的意大利是地中海贸易的中心,因此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地处欧、亚、非三洲交汇处的帝国东部地区的地位日益凸显,而拜占庭恰恰是控制黑海到爱琴海的整个贸易的关键节点,是地中海世界的商业中心。另一方面罗马帝国晚期所面临的主要外患是日耳曼人和萨珊波斯,定都罗马不利于帝国中央加强幼发拉底河、多瑙河和莱茵河一线的防务。

事实上四帝共治时期的西部奥古斯都的驻地也并不是罗马城,而是位于阿尔卑斯山麓的边境要塞米兰,因为对监视阿勒曼尼人而言:这里比罗马更便利。然而当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统一罗马帝国后再定都米兰就显得过于偏西了,而拜占庭更适合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首都——这里位于欧亚边界,交通上四通八达。这里既是地中海商业贸易的中心,也利于帝国中央调兵遣将压制周边蛮族势力。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宣布正式定都拜占庭并将其命名为”新罗马“,而后世为纪念君士坦丁大帝建城就用他的名字将此城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在很多方面几乎就是罗马城的翻版:这里尽力保持了罗马的城区建设特点和城市管理规则,其城区布局模式几乎完全沿袭了罗马的风格。这里也按罗马的模式设立了元老院。城市的管理体系、巡夜制度、消防组织也与罗马保持高度一致。

由于皇帝身处”新罗马“,这里一跃成为地中海世界第一大城。不过”新罗马“也有一点和罗马城不一样的地方。”新罗马“没有供奉希腊-罗马神话中诸神的万神殿,取而代之的是信仰一神教的基督教堂。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初,它的原始教义中包含反对富人和统治者的反叛性,不承认世俗统治者的权威而只承认上帝的权威,这自然引起统治者的敌视。

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及其门徒保罗都是被帝国当局处死的,公元64年7月尼禄皇帝认定罗马大火是基督徒所为,于是大肆搜捕杀害基督徒,此后罗马皇帝对基督徒进行了10次大规模迫害。戴克里先时期对基督徒的迫害可谓是最严重的:从303年2月开始对基督徒进行了持续两年的迫害,在这一过程中有2000名基督徒被判处死刑。然而罗马民众面对三世纪危机的衰落与动荡反而更愿意接受不容于官方的基督教,到4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的基督徒人数已达到500万人左右,约占帝国总人口的1/10,甚至连戴克里先的妻子和女儿都倾心于基督教。

很快罗马统治当局就发现:基督教甚至已渗透到帝国军团之中。戴克里先任命的帝国西部奥古斯都马克西米安在执行迫害基督徒的法令时竟一次性处死多达6000名信奉基督教的士兵,差点因此引发兵变。当时身为马克西米安部下的”凯撒“君士坦提乌斯(君士坦丁之父)就在自己的辖区对戴克里先的命令阳奉阴违。君士坦提乌斯尽管推倒了高卢和不列颠的基座基督教堂做样子,但在他的军队里基督徒和多神教徒和平共处。

君士坦丁继承其父的”凯撒“之位后推行了比其父更宽容的基督教政策:不仅结束了对基督教的迫害活动并以皇帝的身份确立基督教为国教。323年君士坦丁又颁布法令禁止罗马官员参加多神教神庙的活动。罗马帝国开始发展为只有一个皇帝、一部法律、一种宗教。君士坦丁是想用统一的宗教意识形态维系罗马帝国的统一,然而在经历漫长的四帝共治以及君士坦丁的迁都之后罗马帝国东部与西部之间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模式已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

君士坦丁之后200年间罗马帝国始终在外部蛮族入侵和内部军事政变的双重打击下分分合合。公元394年狄奥多西一世击败西部的篡位者欧根尼乌斯后成为了帝国的唯一统治者。这是罗马帝国经历多次东西分治后最后一次统一。仅仅一年后狄奥多西一世于米兰去世,而他在去世前再次将帝国分为一分为二:东部分给长子阿卡迪乌斯,西部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

罗马帝国国力鼎盛时,为何要修建“哈德良长城”而不是直接统一不列颠岛?

罗马修建长城与秦朝修建长城的出发点相同!都是不堪游牧民族的袭扰,而做出相对有效的防御手段!任何的扩张都是基于利益,如游牧民族宁愿冒险,以战争的手段,也要侵略富庶的中原,罗马也如此,全力征服希腊和中东富庶区域!相对而言,罗马越海打击英国,苏格兰既没有财富,又顽强抵御,在罗马帝国领土扩张到极限的情况下,罗马的元老院是不会为此买单!将有限的军力,派遣到更富庶的东方,以少量驻军,扶持本地驻军维系稳定,并逐渐达到整合英国的控制!这是罗马最好的成本控制!罗马能够从一个村落,扩张到整合地中海的帝国,依靠的便是对文化和民族的征服,而非绝对的武力控制!所以,罗马会潜移默化推进统治,而不会与苏格兰硬拼,基于此种治理理念,罗马帝国才能延续千年之久!。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154  全本  副本  热门  在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