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长期发展下来,古人就养成了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的书写和阅读顺序。(图为传统从右往左的春联)而这种顺序,自然就延伸在了春联上,所以以前的春联,都是右联在上,左联在下,横联从右往左。大家都知道,古人无论是写字是书籍的排版,都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前,古人要先将字写在竹简上,然后再穿起来,无论是为了穿竹简方便,是写错了替换方便,都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最为实用。

贴春联如何分左右?

现在的春联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横联,也就是春联里贴在门框上边的部分,还有一个是直联,就是分贴门框左右的部分。要想贴好直联,不引来人们的笑话,就要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分清上下联,到底是左为上还是右为上。(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先读的贴在哪边的问题)要想分清上下,第一要根据横联文字顺序,也就是看横联上的字,到底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

大家都知道,古人无论是写字还是书籍的排版,都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前,古人要先将字写在竹简上,然后再穿起来,无论是为了穿竹简方便,还是写错了替换方便,都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最为实用。而且在竹简上写字,右手要写字,左手自然只能拿着。这样长期发展下来,古人就养成了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的书写和阅读顺序。

(图为传统从右往左的春联)而这种顺序,自然就延伸在了春联上,所以以前的春联,都是右联在上,左联在下,横联从右往左。而现在的春联并不完全拘泥于这种形式,所以还是依照横联字的顺序来判断哪边是上联的好。(图为从左往右的春联)第二,根据平仄对应上下联。(就是所谓的哪边先读的问题)既然已经确定了哪边是上联所在位置,那就要把正确的上联放上去。

可是对联本就是从骈文演变而来,又借鉴了诗歌传统,讲究的就是对仗工整,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要想分清,确实有点困难。那我们就从对联的要求来说起,通常直联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接近国音四声法,但有出入),一般应上仄下平,就是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上声去声和入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听着好像有点绕口,可以举个例子说一下。

“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上联就是这副春联的上联尾字“事”是四声,即仄声。下联尾字“歌”是一声,即平声。一般地说,如尾字是三声、四声的(仄声)是上联,如尾字是一声、二声的(平声)是下联。根据平仄关系,可以区分大部分的对联,但是部分对联尾字平仄区分不明显,那就根据对联所属内容的先后顺序,还有对联的气势来确定。

不过现在的对联大都为批量生产,很少出现特殊情况。现在对联左右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但在此处还要给大家提两个小建议;1、贴对联一定要因地制宜,每副春联寓意不同,千万不要贴错地方。尤其有些地方有小对联,往猪圈或者车上贴的,千万不要贴错,那就闹笑话了。2、选择春联一定要根据门的大小来选择,不要一味求大,就像人穿衣服,合身的才是最好的。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东吴已经协力相助,为何还是失败了?

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对于曹魏政权来说,即使处于两线作战的态势,但是仍然没被两大势力拖垮在战线上,这主要得益于曹魏政权势力的庞大和军事力量的强悍。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动机公元228年秋天,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再次从汉中出兵,解开了蜀汉第二次北伐的序幕。诸葛亮这次之所以要兴兵北伐的原因在于:曹魏在和东吴的交战中刚刚失利,损兵折将近十万有余,这对于诸葛亮来说可以是天赐良机,曹魏主帅曹休大败,那么势必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东吴之地,自己趁虚而入,也许真的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公元228年八月,东吴鄱阳郡太守周鲂诈降曹休,曹休信以为真,鄱阳郡位于荆州和吴郡中间,如果周鲂真的投降了自己,那么曹休就可以瞬间将东吴的势力一劈两半,切断东吴对于荆州和吴郡的控制。而且,曹真在此之前击退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军队,在西线战场拥有很高的声望,朝堂之上也颇有脸面。而长期驻跸于合肥之地的曹休却默默无闻,几无所获。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镇守  张飞  刘备  之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