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爵位是武侯,是乡侯,所以后人也称武乡侯。三国时期,州牧和刺史是并存的,有的州是州牧,有的州是刺史。看《三国演义》的时候,经常搞不清太守、刺史、州牧是什么关系,谁的官职更大,谁管着谁,后来读书多了才慢慢了解,今天我就来科普一下。

三国时代张角起义是为了什么?

东汉政权后期政治愈来愈黑暗,逼得广大民众无法生活下去。从汉安帝时开始,农民到处发动武装起义。起义的原因,用汉安帝自己的话说,就是“万民饥流"、“百姓饥荒,更加噉食"。从汉安帝到汉灵帝时黄巾军起义以前,全国各地发生民变六十七次。张角,钜鹿(河北平乡)人。他用太平道(太平青领道的一派)分别在青、徐、幽、冀、兗、豫、荆、扬八州开展活动,发展教徒,有骨干七、八千人。

许多破产农民纷纷参加太平道,总计有众达三十万人。为了便于指挥,他将道徒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首领。公元184年(中平元年,甲子年),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在他的号令下,三十余万太平道教徒在八州同时并起,张角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张梁分别称“地公将军"、“人公将军"。

他们为区别于官军,头裹黄巾,故称为“黄巾军"。黄巾军起事后,“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朝廷命各路官兵对黄巾军进行围剿,同时又号召地主豪强和地方官坤组织武装,修筑坞壁,配合官军镇压起义。黄巾军的主力部队坚持战斗八个月,由于没有统一指挥,又缺乏作战经验,最后在官军和地方豪强的围剿下,各支义军先后遭到失败。不过,在黄巾军的打击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从此走入了三国时代。

西汉末至王莽新朝的义军首领之一樊崇如何评价?

樊崇的身份不大清楚,从其表现来看,很可能就是一个农民。樊崇所领导的这支农民起义军,被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特性烙印,破坏力十足,建设能力孱弱。在基本的生存权力受到挑战时,他们可以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但是面临一个新秩序构建时,他们往往无所适从,迷失了方向。樊崇其人并不复杂,他既有农民所特有的质朴、善良,又有农民的眼光狭窄、格局和能力低下。

樊崇质朴善良的天性1.樊崇的质朴这支队伍最大的特点就是组织结构简单,从上到下,分为三老、从事、卒史三级领导。一直到队伍发展到拥立刘盆子为帝之前,这种结构就没改变过。就是靠这种简单的机构,竟然领导了三十万大军,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其实这种结构,正好反映了樊崇的心态——求生存,没有政治目标!三老、从事、卒史都是朝廷最低级别的吏员,最基层组织,用这种称号,既显示了樊崇的低调与务实,也体现了农民军的质朴本质。

另外,我们从樊崇的一生经历,看不到任何关于他如何讲求个人享乐,追求外在的描写,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农民本色。2.樊崇的善良天性虽说能造反的都不是善类,但总的来说樊崇还是算得上不失本性的人。我们可以看到,赤眉军从头至尾,有两条别的义军做不到的东西:一是没有内讧,二是傀儡皇帝没有被残害。别说农民军,任何一个组织强大到一定程度,内讧几乎不可避免,而赤眉军即便达到百万之众,也没有出现内讧。

赤眉军从诞生到发展,经历了多个部众的合并,无论哪一个武装加入,樊崇都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如果没有一个善良的天性做保证,很难做到。刘盆子虽是皇帝,却是傀儡,活得憋屈,可也受到了樊崇等人的优待。即便赤眉军到了没落阶段,樊崇也没有抛弃刘盆子,更没有加害他。这一点,连刘秀都对樊崇大加赞赏。樊崇的狭隘与低能樊崇的出身,注定了他的结局,而这个结局,跟他固有的弱点有关:1.樊崇的狭隘樊崇的狭隘体现在从来没有政治目标,从赤眉军诞生开始,就为生存而战,即便取得政权后,依然过的是流寇生活。

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们竟然领着皇帝,四处劫略为生。这种狭隘性,让赤眉军从来就不是一个团队,而是团伙,什么离奇的事都能发生。人数少的时候,樊崇尚能要求军队做到不侵害百姓,人数发展到很庞大的时候,就处于失控状态,后期他们把三辅百姓祸害够呛,走到哪儿哪儿就是一片赤土,成了人人痛恨的蝗虫,根子就在这里。2.樊崇的低能樊崇作为一个农民,政治和军事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他的“成功”其实是环境造就,跟能力没多大关系,而他的低能却随处可见。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张角  官职  笑话  古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