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秦始皇准备了多乘车驾,不定时换乘。就在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到博浪沙这个地方时,遇到了张良携勇士的密谋刺杀。尽管张良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勇士提前打造了重达六十多公斤的大铁椎,但还是没有找准目标,勇士的大铁椎砸的倒是稳准狠,但椎中的却是秦始皇的其它车驾,刺秦失败。后来,张良协助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成为著名的“汉初三杰”,又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被封为留侯。

秦到底是如何灭六国而一统天下的?

谢谢邀请,史书记载秦始皇灭六国的时间都很明确,按照顺序分别是“韩、赵、魏、楚、燕、齐”。但我个人认为这个顺序仅仅能说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灭国战的顺序。秦国的统一不是秦始皇一个人的功业,是从秦孝公以来几代国君,几代秦人的共同努力。从这点上来,我觉得秦国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有以下几个阶段或者步骤。一、秦孝公时期这个时期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应该是线上发育的阶段。

秦孝公接手的秦国是贫弱的,只是靠着秦人立国以来的武勇血统来苦苦支撑。孝公时期最大的功绩就是坚定并持续的支持商鞅进行变法。不惹事,不浪战,躲在关中默默舔舐伤口,积蓄国力。变法大成之后,秦国一亮相就震惊了山东六国。从此秦国不在仅仅是让人瞧不起的贫弱之国了,可以说秦孝公让魏国有了可以和其他国家掰掰手腕的资格了。

二、秦惠文王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说是秦国崛起过程中最精彩也是最复杂的阶段,这个时候的战国七雄谁都没有绝对的实力,只能说秦、齐、楚略强一些,谁在这个争斗过程中冒头就可能被围殴,谁能在复杂的局势下制定精准的外交策略就能获得较大的利益。秦惠文王和张仪的组合可以说是非常出色的一对国际外交君臣组合。这个策略不是后世简单概括的一句“远交近攻”就可以领略的(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富大龙和吕秀才主演的《大秦帝国》第二部)。

这一时期的秦国不仅瓦解了东方六国的合纵攻秦,自身的连横制衡之策还实施的非常不多。同时秦惠文王还抓住时机,吞并巴蜀,攻伐义渠,不仅得到了一块不亚于关中平原的肥沃之地还稳定了自己的后方,从而国力大增。应该说这一时期的秦国已经明显超越其他山东六国,战国也进入“一超多强”的时代。三、秦昭襄王时期这个时期已经就是为最后的灭国战作最后的较量了,这一时期秦国最强,但是齐楚仍有一定的实力,而且赵国通过胡服骑射,军事力量陡增成为新兴的强国。

秦国开始从函谷关频频东出,通过战争的方式削弱压制其他国家,尤其是长平之战,威震天下,将赵国的上升势头彻底遏制,并把山东六国彻底压服,可说如果上一个阶段还有人提什么合纵抗秦,这时的战国就是有人提,山东六国也没有胆气向秦国开战了。这时的秦国已经开始表现出一抗六强推塔的能力了。第四个阶段就没什么好说了,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如果荆轲刺秦成功了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01高中课本里有一名篇《荆轲刺秦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该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文中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感动多少热血男儿!因为一场失败的刺杀事件,荆轲名垂青史,位列古今十大刺客榜,而故事的另外一位主角——秦王政,则在那以后横扫六国,走上人生巅峰。史书里将荆轲的失败归罪于助手秦舞阳的临阵畏怯,把秦王嬴政的死里逃生总结为“天命”,不断提出脑洞:如果荆轲成功,历史将会怎样改写?在《荆轲刺秦王》里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描写:【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荆轲追着秦王跑,秦王绕着柱子逃,而这个时候,大王的臣子和卫兵们在做什么呢?他们吓得慌了手脚,不知道该肿么办,也没有人上前去救大王。

这并非因为秦王不得人心,臣子们都想让他死,而恰恰是因为秦王威严有信,臣子们不敢逾越。原来,秦朝律法有规定,群臣上殿不能拿兵器,士兵在殿下没有诏书不能随便上来。于是,便出现了荆轲在殿上要杀王,士兵却不敢上殿救王的奇葩景象。刚读到这一段时,只觉得秦法僵化至厮,臣子们迂腐不懂得变通,竟置王上生命于不顾也不敢违背律法。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一统天下  刺秦  秘史  诸侯国  最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