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继续走大国路线就是普京要走的路,而且会毫不犹豫地走下去。但地位的稳定与路怎样走是另外一回事。至于路怎样走,上面的论述中已经明示,当然,普大帝会努力兑现一系列的民生建设承诺。

如何评价秦孝公?

秦孝公的商鞅变法在相当程度上被视为是战国时代秦国崛起乃至最后一统天下的起点。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嬴师隰驾崩,当时年仅21岁的秦孝公嬴渠梁继承秦国君位。这时秦国面临的形势是:魏国占据河西之地,将秦国牢牢封锁在关中平原。而天下诸侯皆视秦为夷狄,不令秦国参与中原诸侯的会盟。面对此情此景的秦孝公下令求贤:“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

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时魏国丞相公叔痤的一位名叫鞅的家臣看到了秦国的求贤令,于是立即收拾行李,西出函谷关,来到了秦国。后来此人辅佐秦孝公变法强秦,因功受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后世称其为商鞅。这年的商鞅也不过36岁。放眼当今世界政坛二三十岁就成为一国元首或高官的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来到秦国的商鞅通过贿赂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而得以觐见秦孝公。

此时的秦孝公求贤若渴,加之秦国此时并不强大,其实是以一种仰视的目光在看待这位远道而来的东方学子,可一番交谈下来秦孝公不禁大失所望:商鞅初见秦孝公时首先提出了以尧、舜为代表的帝道治国。帝道治国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治国之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所有治国之道的鼻祖。所谓帝道治国其实就是无为而治——政府只需要扮演一个宏观调控者和仲裁者的角色,而不要干预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商鞅在提出帝道治国时首先列举了尧舜二帝在位时的繁荣盛景,但秦孝公认为帝道治国见效太慢,而秦孝公是希望快快的出成绩的。对帝道治国嗤之以鼻的秦孝公愣是把商鞅的言论听成了催眠曲。也许是景监的确很得秦孝公宠幸,凭着他的门路使商鞅得以第二次面见秦孝公。这次商鞅和秦孝公谈论的是王道治国理念——王道治国是经过两千多年历史延续的成规定制,其最为成功的范例便是西周礼制。

这种王道礼制的确曾使天下康宁一片兴盛,而且儒家一直不遗余力的为这种王道张目礼赞。春秋战国以来王道礼制虽然已经大为衰落,但许多国君为了表示自己仁义,仍然坚持说自己奉行王道。而且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正是操的王道之学,那时秦国确实强盛一时,穆公也称了霸,老秦人一直引为骄傲。秦孝公的《求贤令》也申明向往穆公时的强盛,信誓旦旦的要恢复穆公霸业。

据此推测:孝公如果接受王道治国似乎也有理由。这次秦孝公没打瞌睡,耐着性子听完了,但依然拒绝实行王道治国。不得不说景监这个后台果然够硬,证据就是商鞅又得以第三次面见秦孝公。这次商鞅为秦孝公仔细分析了当时战国三大强国魏国、齐国、楚国变法的成功与弊端,从而引出自己的《治秦九论》:其一《田论》: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得买卖之法令。

其二《赋税论》:抛弃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如此则民富国亦富。其三《农爵论》:农人力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位。此举将真正激发农人勤奋耕耘,为根本的聚粮之道。其四《军功论》:凡战阵斩首者,以斩获首级数目赐爵。使国人皆以从军杀敌为荣耀,举国皆兵,士卒奋勇,伤残无忧,何患无战胜之功?其五《郡县论》:将秦国旧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缔,设郡县两级官府,直辖于国府之下,使全国治权一统,如臂使指。

其六《连坐论》:县下设里、村、甲三级小吏。民以十户为一甲,一人犯罪,十户连坐,使民众怯于私斗犯罪而勇于公战立功。其七《度量衡论》:将秦国所行之长度、重量、容器一体统一,由国府制作标准校正,杜绝商贾与奸恶吏员对庶民的盘剥。其八《官制论》:限定各级官府官吏定员与治权,杜绝政出私门。其九《齐俗论》:强制取缔山野之民的愚蛮风习,譬如寒食、举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

 1/8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沙龙  网攻  哥们儿  迷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