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还建议魏惠王顺从天下之志,先行称王,再图霸业。魏惠王听从商鞅的游说开始称王,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今河南省开封市南)会盟,秦公子少官和赵肃侯也应邀参加,诸侯会盟后又前往朝见周天子。魏惠王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了齐、楚等国的愤怒,诸侯纷纷倒向齐国。可以说尊魏为王是秦孝公和商鞅成功谋划的一次战略忽悠,由此可见商鞅之才也不只是国内变法,秦国崛起也并不完全依赖变法,对国际时势格局的把握也是相当到位的。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这种对时势的把握成就了秦国。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秦国在武城(今陕西省华县东)筑城。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商鞅趁机对秦孝公说:“秦国和魏国的关系,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国兼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魏国地处山岭险要的西部,占据崤山以东,与秦国以黄河为界。

形势有利时就向西侵犯秦国,不利时就向东扩展领地。如今君上圣明贤能,秦国繁荣昌盛。而魏国刚刚被齐国击败,可以趁此良机攻打魏国。魏国抵挡不住秦国的攻势,必然要向东撤退。魏国一向东撤退,秦国就占据了黄河和崤山险固的地势,向东可以控制各国诸侯,这可是一统天下的帝王基业啊!”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决定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机,大举攻魏。

不得不感叹商鞅对时局的深刻洞见,如果秦国错过这次机会无异于给魏国留下了喘息之机。于是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公子昂又称作“魏卬”,是中国战国时代初期魏国公子,其为人正直颇有才气,乃战国初期魏国名将。《大秦帝国》中为了衬托商鞅而将其刻画为一个十足的酒囊饭袋,然而事实的真想并非如此:当卫鞅还是在魏国做丞相府的中庶子的时候公子卬就曾和卫鞅十分相熟,并且在魏王面前保举过卫鞅到宫里做官,但是卫鞅没同意,公子卬也只好作罢,在后来丞相公叔座去世后,魏王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建议让卫鞅做魏国丞相。

但是魏卬却向庞涓举荐卫鞅到其军中任军司马,并参赞军机要务,由于公子卬的提议,庞涓也是很爽快的同意。卫鞅没有立刻同意庞涓的征辟,而是说其要为老丞相公叔痤,守灵期满后,在去军中任职,但是其要求庞涓,现在起就要发放薪资和安排宅邸给他,庞涓马上就同意了。公子卬深知卫鞅是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很怕他被别国征辟了,看到卫鞅愿意到庞涓军中任职,心中颇为欣喜。

至于卫鞅后来并没有在魏国发展,那是后话了,但公子卬为了魏国的发展毕竟努力过。公子卬知人容人之能还是有的,并非电视剧里所描述的那样百无一用。可这位公子卬犯了和春秋时代的宋襄公一样的错误:他以为自己还处在西周时期的礼法社会,以为战争不过是贵族子弟之间的武艺较量,以为虽然秦魏两国开战并不影响自己和商鞅的私交。

商鞅恰恰利用了这点——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赴会时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商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击败魏军,俘其主将魏错。同年秦国联合大荔戎包围了魏国的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至此魏强秦弱的格局被彻底扭转。说到这儿大家似乎会觉得说了半天不就是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强秦奠定了日后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吗?可这不是由商鞅唱主角吗?那么在变法强秦的过程中秦孝公自己发挥了什么作用呢?事实上秦孝公在秦国崛起道路上最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重用商鞅这一乾坤大才并始终如一作为变法的坚定支持者,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有许多改革因为君主中途变卦而夭折,然而商鞅变法不在此列和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最终成就了这一在战国诸侯中持续时间最长、成效最大的变法;其二是当变法损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时秦孝公能从秦国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舍弃眼前的利益而追求长远,正因为如此当他面对自己的太子和兄长犯法时才能秉公无私地予以依法处置,这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君王中不说绝无仅有,也是凤毛麟角。

 5/8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沙龙  网攻  哥们儿  迷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