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还是拾金不昧的事,但人变了、地变了、银数变了。河南褒奖了、天津褒奖了,那山西只能也得褒奖。然后,全国各地官员终于摸到皇帝的脉了,纷纷上报各种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直到雍正十三年,直隶总督李卫还有类似奏折,而雍正仍旧乐此不疲地批示表扬,“以匹夫匹妇之愚,而能轻财尚义,慕善乐施,允属难得。于斯足征风俗向淳之渐,览奏朕怀曷胜愉悦”。

在雍正看来,这些个好人好事,说明什么?说明我这个大清皇帝,当得当真不错。而现在看来,这不就是个笑话吗。而所谓“尽去壅蔽”,到最后真得去了吗?河南田文镜发了一个朋友圈,说我们省有人拾金不昧。然后,雍正皇帝又是拼命点赞、又是深度评论。接着,河南田文镜再发朋友圈,说我们省又有人拾金不昧了。然后,雍正皇帝还是拼命点赞加深度评论。

再之后,天津巡抚发朋友圈、山西巡抚发朋友圈、直隶总督发朋友圈,统统都是自家地盘有人拾金不昧。而雍正则不停地逐个点赞、逐个评论,一直点赞加评论了好几年,而且乐此不疲。各地官员就一直在拿主子皇帝寻开心。这种奇葩事情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末梢神经坏死,然后把脑袋憋大了。权力全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地方督抚只能想尽办法取魅中央。

那地方上就不能有个为民造福且刚正不阿的海瑞吗?地方督抚大多都是皇帝的私人奴才,还有什么海瑞?这种等级的集权制下,海瑞活不过第一集。密折以及密折制度,只是清朝政治败坏的表象。实质则是其为私而不为公的政治劣根,以及明规则不行而潜规则盛行的行政弊病。所以,密折和密折制度到底有没有用?也许有用,也许开始有用,而根子却是烂的,甚至还要把奏折包括在内。

你对“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理解是什么?

出自苏东坡《留侯论》含义: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侵犯他也不动怒顺便给出留侯论原文: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故曰:“孺于可教也。”留侯论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

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侵犯他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啊。张良从桥上老人手里得到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谁知那不是秦朝时的一位隐士出来试探他?看那老人用来暗示的意思,都是圣贤用来劝勉与警戒别人的道理。

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真是把事情看偏了。再说,那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送兵书。当时韩国已被灭亡,秦朝势力极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对于这种滥施淫威,也毫无办法。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他的威势是不可随便凭借的。

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的气愤,以他个人的力量,用一次猛砸来发泄怨恨,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真是间不容发,危险极了!大富大贵的人,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的深谋远虑,反去学习用荆轲、聂政的手段,仅仅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痛惜的。

 6/7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一段  骨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