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都有哪些宫?

东京,汴之开封也。梁为东都,后唐罢,晋复为东京,宋因周之旧为都,建隆三年,广皇城东北隅,命有司画洛阳宫殿,按图修之,皇居始壮丽矣。雍熙三年,欲广宫城,诏殿前指挥使刘延翰等经度之,以居民多不欲徙,遂罢。宫城周回五里。南三门:中曰乾元宋初依梁、晋之旧,名曰明德,太平兴国三年改丹凤,大中祥符八年改正阳,明道二年改宣德。

雍熙元年改今名,东曰左掖,西曰右掖。东西面门曰东华、西华旧名宽仁、神兽,开宝三年改今名。熙宁十年,又改东华门北曰謻门,北一门曰拱宸旧名玄武,大中祥符五年改今名,熙宁十年,改门内西横门曰临华。乾元门内正南门曰大庆,东、西横门曰左、右升龙。左右北门内各二门,曰左、右长庆熙宁间,改左、右长庆隔门曰左、右嘉肃,左、右银台。

东华门内一门曰左承天祥符乾德六年赐名,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天书降其上,诏加“祥符”二字而增茸之。西华门内一门曰右承天。左承天门内道北门曰宣祐旧名光天,大中祥符八年改大宁,明道元年改今名。正南门内正殿曰大庆,东、西门曰左、右太和宋初曰日华、月华,大中祥符八年改今名。正衙殿曰文德宋初曰文明,雍熙元年改今名。

熙宁间,改南门曰端礼。两掖门曰东、西上阁,东、西门曰左、右嘉福宋初曰左、右勤政,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大庆殿旧名崇元,乾德四年重修,改曰乾元,太平兴国九年改朝元,大中祥符八年改天安,明道三年改今名。北有紫宸殿旧名崇德,明道元年改,视朝之前殿也。西有垂拱殿旧名长春,明道元年改。常日视朝之所也。次西有皇仪殿开宝四年,赐名滋福,明道元年十月改。

,又次西有集英殿旧名广政,开宝三年曰大明,淳化间曰含光,大中祥符八年名会庆,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宴殿也。殿后有需云殿旧名玉华,后改琼华,熙宁初改今名。东有升平楼旧名紫云,明道元年改。宫中观宴之所也。宫后有崇政殿旧名简贤讲武,太平兴国二年改今名。熙宁间,改北横门曰通极。阅事之所也。殿后有景福殿,殿西有殿北向,曰延和,便坐殿也大中祥符七年,建后苑东门,洎北向便殿成,赐名宣和门、承明殿,明道元年改端明,二年改今名。

凡殿有门者,皆随殿名。宫中又有延庆、旧名万岁,大中祥符七年改。安福、观文、旧名集圣,明道二年改肃仪,庆历八年改今名。清景、庆云、玉京等殿,寿宁堂旧名清净,明道元年改。延春阁。旧名万春,宝元元年改。福宁殿即延庆,明道元年改。东西有门曰左、右昭庆。观文殿西门曰延真,其东真君殿曰积庆,前建感真阁。又有龙图阁,下有资政、崇和、宣德、述古殿。

天章阁下有群玉、蕊珠二殿,后有宝文阁,即寿昌阁,庆历元年改。阁东西有嘉德、延康二殿,前有景辉门。后苑东门曰宁阳,即宣和门,明道元年改。苑内有崇圣殿、太清楼,其西又有宜圣、化成、即玉宸殿,明道元年改。金华、西凉、清心等殿,翔鸾、仪凤二阁,华景、翠芳、瑶津三亭。延福宫有穆清殿,延庆殿北有柔仪殿,初有殿无名,章献太后名曰崇徽,明道元年改宝慈,景祐二年改今名。

崇徽殿北有钦明殿。旧名天和,明道元年改观文,又改清居,治平三年改今名。延福宫北有广圣宫,天圣二年建,名长宁,景祐二年改。内有太清、玉清、冲和、集福、会祥五殿,建流杯殿于后苑。明道元年八月,修文德殿成。是夜,禁中火,延燔崇德、长春、滋福、会庆、延庆、崇徽、天和、承明八殿,命宰相吕夷简为修茸大内使,枢密副使杨崇勋副之,发京东西、河北、淮南、江东西路工匠给役,内出乘舆物,左藏库易缗钱二十万助其费,以故改诸殿名。

又有慈德殿,杨太后所居,景祐元年赐名。观稼殿,在后苑,观种稻,景祐二年创建。延义阁,在崇政殿西。迩英阁,在崇政殿西南,盖侍臣讲读之所也,与延义同,景祐三年赐名。隆儒殿,迩英阁后小殿,皇祐三年始赐名。慈寿殿,皇太后所居,治平元年赐名。庆寿宫,保慈宫,熙宁二年建。 玉华殿,在后苑。基春殿,熙宁七年建,在玉华殿后。

睿思殿,八年建。承极殿,元丰三年建。崇庆、隆祐二宫,元祐元年建。睿成宫,神宗所居东宫,绍圣二年赐名。宣和殿,在睿思殿后,绍圣二年四月殿成,其东侧别有小殿曰凝芳,其西曰琼芳,前曰重熙,后曰环碧。元符三年废,崇宁初复作,大观三年,徽宗制记刻石,实蔡京为之。圣瑞宫,皇太妃所居,因以名宫。 显谟阁,元符元年建,藏神宗御集,建中靖国元年,改曰熙明,寻复旧。

玉虚殿,元符初建。玉华阁,大观初建,在宣和殿后。亲蚕宫,政和元年建。燕宁殿,在延福北,奉安仁宗慈圣光献皇后御容。延福宫,政和三年春,新作于大内北拱辰门外。旧宫在后苑之西南,今其地乃百司供应之所,凡内酒坊、裁造院、油醋柴炭鞍辔等库,悉移它处,又迁两僧寺、两军营,而作新宫焉。始南向,殿因宫名曰延福,次曰蕊珠,有亭曰碧琅玕。

其东门曰晨晖,其西门曰丽泽。宫左复列二位。其殿则有穆清、成平、会宁、睿谟、凝和、昆玉,群玉,其东阁则有蕙馥、报琼、蟠桃、春锦、叠琼、芬芳、丽玉、寒香、拂云、偃盖、翠葆、铅英、云锦、兰薰、摘金,其西阁有繁英、雪香、披芳、铅华、琼华、文绮、绛萼、穠华、绿绮、瑶碧、清阴、秋香、丛玉、扶玉、绛云、会宁之北,叠石为山,山上有殿曰翠微,旁为二亭:曰云岿,曰层巘。

凝和之次阁曰明春,其高逾一百一十尺。阁之侧为殿二:曰玉英,曰玉涧。其背附城,筑土植杏,名杏冈,覆茅为亭,修竹万竿,引流其下。宫之右为佐二阁,曰宴春,广十有二丈,舞台四列,山亭三峙。凿圆池为海,跨海为二亭,架石梁以升山,亭曰飞华,横度之四百尺有奇,纵数之二百六十有七尺。又疏泉为湖,湖中作堤以接亭,堤中作梁以通湖,梁之上又为茅亭、鹤庄、鹿砦、孔翠诸栅,蹄尾动数千,嘉花名木,类聚区别,幽胜宛若生成,西抵丽泽,不类尘境。

初,蔡京命童贯、杨戬、贾详、蓝从熙、何等分任宫役,五人者因各为制度,不务沿袭,故号“延福五位”。东西配大内,南北稍劣。其东直景龙门,西抵天波门,宫东西二横门,皆视禁门法,所谓晨晖、丽泽者也,而晨晖门出入最多。其后又跨旧城修筑,号“延福第六位”。跨城之外浚壕,深者水三尺,东景龙门桥,西天波门桥,二桥之下叠石为固,引舟相通,而桥上人物外自通行不觉也,名曰景龙江。

其后又辟之,东过景龙门至封丘门。景龙江北有龙德宫。初,元符三年,以懿亲宅潜邸为之,及作景龙江,江夹岸皆奇花珍木,殿宇比比对峙,中途曰壶春堂,绝岸至龙德宫。其地岁时次第展拓,后尽都城一隅焉,名曰撷芳园,山水美秀,林麓畅茂,楼观参差,犹艮岳、延福也。宫在旧城,因附见此。保和殿,政和三年四月作,九月殿成,总为屋七十五间。

玉清神霄宫,政和三年建,旧名玉清和阳,在福宁殿东,七年改今名。上清宝阴宫,政和五年作,在景龙门东,对景晖门。既又作仁济、辅正二亭于宫前,命道士施民符药,徽宗时登皇城下视之。又开景龙门,城上作复道,通宝阴宫,以便斋醮之路,徽宗数从复道上往来。是年十二月,始张灯于景龙门上下,名曰“预赏”。其明年,乃有期门之事。

万岁山艮岳。政和七年,始于上清宝箓宫之东作万岁山。山周十余里,其最高一峰九十步,上有亭曰介,分东、西二岭,直接南山。山之东有萼绿华堂,有书馆、八仙馆、紫石岩、栖真嶝、览秀轩、龙吟堂。山之南则寿山两峰并峙,有雁池、噰噰亭,北直绛霄楼。山之西有药寮,有西庄,有巢云亭,有白龙沜、濯龙峡,蟠秀、练光、跨云亭,罗汉岩。

又西有万松岭,半岭有楼曰倚翠,上下设两关,关下有平地,凿大方沼,中作两洲:东为芦渚,亭曰浮阳。西为梅渚,亭曰雪浪。西流为凤池,东出为雁池,中分二馆,东曰流碧,西曰环山,有阁曰巢凤,堂曰三秀,东池后有挥雪厅。复由嶝道上至介亭,亭左复有亭曰极目,曰萧森,右复有亭曰丽云、半山。北俯景龙江,引江之上流注山间。

西行为漱琼轩,又行石间为炼丹、凝观、圜山亭,下视江际,见高阳酒肆及清澌阁。北岸有胜筠庵、蹑云台、萧闲馆、飞岑亭。支流别为山庄,为回溪。又于南山之外为小山,横亘二里,曰芙蓉城,穷极巧妙。而景龙江外,则诸馆舍尤精。其北又因瑶华宫火,取其地作大池,名曰曲江,池中有堂曰蓬壶,东尽封丘门而止。其西则自天波门桥引水直西,殆半里,江乃折南,又折北。

折南者过阊阖门,为复道,通茂德帝姬宅。折北者四五里,属之龙德宫。宣和四年,徽宗自为《艮岳记》,以为山在国之艮,故名艮岳。蔡条谓初名凤凰山,后神降,其诗有“艮岳排空霄”,因改名艮岳。宣和六年,诏以金芝产于艮岳之万寿峰,又改名寿岳。蔡绦谓南山成,又改名寿岳。岳之正门名曰阳华,故亦号阳华宫。自政和讫靖康,积累十余年,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斯,楼台亭馆,虽略如前所记,而月增日益,殆不可以数计。

宣和五年,朱勔于太湖取石,高广数丈,载以大舟,挽以千夫,凿河断桥,毁堰拆闸,数月乃至,赐号“昭功敷庆神运石”,是年,初得燕地故也。勔缘此授节度使。大抵群阉兴筑不肯已。徽宗晚岁,患苑囿之众,国力不能支,数有厌恶语,由是得稍止。及金人再至,围城日久,钦宗命取山禽水鸟十余万。尽投之汴河,听其所之。拆屋为新,凿石为炮,伐竹为笓篱。

又取大鹿数百千头杀之,以啖卫士云。旧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东二门:北曰望春,宋初名和政。南曰丽景。南面三门:中曰朱雀,东曰保康,大中祥符五年创建。西曰崇明。西二门:南曰宜秋,北曰阊阖。北三门:中曰景龙,东曰安远,西曰天波。以上宋初仍梁、晋旧名,至太平兴国四年改今名。新城周回五十里百六十五步。大中祥符九年增筑,元丰元年重修,政和六年,诏有司度国之南展筑京城,移置官司军营。

旧城周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周显德三年筑。南三门:中曰南薰,东曰宣化,西曰安上。东二门:南曰朝阳,北曰含辉。太平兴国四年改寅宾,后复。西二门:南曰顺天,北曰金耀。北四门:中曰通天,天圣初改宁德,后复。东曰长景,次东曰永泰,西曰安肃。初号卫州门。以上皆因周旧名,至太平兴国四年,改今名。汴河上水门,南曰大通,太平兴国四年赐名,天圣初,改顺济,后复今名。

诗鬼李贺到底“鬼”在哪里?

一个诗人死后,为了论证他是仙是鬼,中国文坛各路高手隔空吵了一千多年。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他们争吵的对象,是仅活了27岁的传奇性诗人李贺。左边的人说李贺是鬼才。太白(李白)仙才,长吉(李贺)鬼才。——宋祁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钱易右边的人说李贺不是鬼,是仙,至少也是鬼仙。

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严羽李家自古两诗仙,太白长吉相后先。——姚勉说到最后,没打起来。因为大家其实都喜欢李贺的诗,都不愿看到他的诗名被埋没。从晚唐的李商隐开始,千余年来,学李贺的诗人络绎不绝,代有人出。到了元朝,更是达到极盛,无论大诗人还是小文人,都以学习李贺诗为荣。

明清以后,徐文长、龚自珍等大牛,也都深受李贺诗风影响。李贺的诗被命名为“长吉体”,学习李贺的这一派,被称为“长吉诗派”。这都成注册商标了。南宋大诗人陆游说,曹植、李白、李贺这三个人,“落笔妙古今,冠冕百世”。岂一个牛字了得!李贺画像1李贺这么牛,到底是什么来头?陆游说李贺出身贵族,是皇族王孙。李贺在世时,也经常说自己是“唐诸王孙”。

见人打招呼,他总是自称“陇西李贺”。这个身份当然是真的。李贺的祖上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问题是,传到李贺这一代,皇族血脉已经十分疏淡了。李贺空顶着一个高贵的族望,实际上是一介布衣寒士。他自小理想远大,想要建功立业,出人头地。在诗中,他常把自己称为“剑侠”“壮士”,也常把自己比喻为骏马。但实际上,见过李贺的人,都说他一点儿也不壮,一点儿也不俊。

根据描述,李贺长相奇特,身材细瘦,长长的指甲,大大的鼻子,两道眉毛很粗,还连在一起,头发未老已白。他还多愁,多病。尽管他内心有一个巨大的能量场,但年纪轻轻,表现出来却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在当时,没有人相信这样一个貌丑体弱的少年,将会改写唐诗的格局。除了他的母亲。李贺的母亲并不知道她的儿子有多天才,但她知道她的儿子有多拼。

十几岁的时候,李贺每天别着一个破锦囊,骑着一头瘦瘦的毛驴,早出晚归。一路都在苦思冥想好诗句,遇有所得,赶紧记下来,投入锦囊。晚上回来后,再挑灯整理。他母亲看到他回来,锦囊里字条很多,就又气又心疼地说:儿啊,你是要把心都呕出来才罢休吗?李贺也写过自己多年抱病,拼命苦读的情景。“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他喜欢的书堆满案头,最爱的《楚辞》出门也带着,舍不得放下。

“缃缥两行字,蛰虫蠹秋芸。”这是说,自己读书读得两眼昏花了。后来人称赞李贺“天纵奇才,惊迈时辈”,其实啊,这世上真的没有天才。如果有,一定是1%的天分,加上99%的勤奋淬炼而成。李贺画像2无论是时代还是个人,对李贺来说,他都生得不是时候。他大约出生于公元790年,略显尴尬的中唐时期。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诗歌的盛唐气象就已远去。

进入中唐,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遭受重创之后,整个唐王朝的精神风貌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一个突出表现,是唐诗大腕的陨落。这是一份大师逝去年表:761年,王维逝世;762年,李白走了;765年,高适去世;770年,杜甫和岑参相继离去……这些支撑盛唐诗坛的巨擘,在李贺出生前二三十年,均已作古。从此再无盛唐。而跟李贺同时代的大诗人,我们可以列举几位的出生年份:751年,孟郊出生;768年,韩愈降生;772年,白居易来了;779年,元稹也来了……可以看出,当李贺开始正式写诗的时候,这些比他大十几、甚至二三十岁的诗人们,要么已名满天下,要么即将名满天下。

李贺的尴尬,就在这里。时代如此不堪,一直在往下走。而诗人赖以情绪表达的诗歌,无论何种体裁、何种题材、何种风格,都被前人或同时代的大龄人写得没有余地了。山水田园诗,王维之后,谁还敢写?边塞诗,高适和岑参之后,基本可以宣判死刑。通俗写法,白居易和元稹,已经写成万人迷了。怪咖写法,韩愈和孟郊,也早玩到了巅峰。

还有一仙一圣,李白杜甫,形同两座大山,耸入云端。李贺之前,唐诗的天空,灿若繁星,一颗就是一个大诗人。要让别人在这么多的星星点点中一眼就认出自己,李贺只能另辟蹊径,让自己的诗与众不同。他急切地思考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诗变得唯一:前人无法涉及,后人难以复制。“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史书说他,日夕吟诗,鬓发斑白。

18岁那年,他已经自信找到了自己在唐诗中的位置,而且是独一无二的位置。他背上行囊,也许骑着那头瘦驴,出发去东都(洛阳),去找一个人。韩愈画像3李贺准备去找的人,叫韩愈。韩愈是中唐文坛的扛把子,后来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此人耿直,讲义气,提携帮助了一拨困苦而有才的诗人。李贺相信韩愈也能够发现自己的诗才,并为自己扬名。

唐人张固在他的《幽闲鼓吹》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这次极富戏剧性的会面。李贺带着自己精选的诗,求见国子博士韩愈时,韩愈已经忙了一整天,又困又累。门人把李贺的诗呈上,韩愈一边脱官服,一边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我擦,这是什么操作,一来就写两军对垒,战事一触即发。韩愈被镇住了,赶紧往下看。“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是秋风中的一场惨烈夜战,军号震天,碧血横飞。韩愈心中暗自叫了句“好诗呀”。“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看来我军的战势不妙,但是援军正在赶来,准备度过易水。“霜重鼓寒”,夜里的寒意,侵蚀得鼓声很低闷。这么新颖的用词和搭配,看得韩愈啧啧不已。“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什么这么多战士手提宝剑,勇于赴死?为的是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啊。

结尾,相当正能量。“快请李贺进来!”韩愈赶紧重新穿上官服,让门人把18岁的李贺请进来夜谈。有一种说法,韩愈只读到前两句,就催促门人把李贺请进来了。这首《雁门太守行》,从此成为李贺的成名作。而韩愈,则是第一个发掘并提携李贺的人。很快,李贺的诗名传遍天下。虽然年龄、资历都相差很远,但韩、李二人在感情上均与社会流俗格格不入,他们在诗歌见解上的投合,使他们成为莫逆之交。

就在这一年,李贺的父亲李晋肃病逝。李贺返乡守丧。期间,韩愈曾约上另一个大咖皇甫湜,去看望他,并当场给李贺出了个诗题《高轩过》,算是考验这个年轻人的当场作诗能力。李贺不愧是奇才,洋洋洒洒一诗篇,又把二人镇住了。在《高轩过》的结尾,李贺抒发了自己的处境与抱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我现在是枯草遇上春风,将来还要小蛇化成大龙。韩愈感受到诗人的内心力量和追求,不禁想起自己年少时由寡嫂辛苦抚养长大的苦逼日子,颇多感慨。“年轻人,除下丧服后,去考个进士吧。”韩愈说。洛阳古城4李贺来了,又走了。落寞不已,郁闷至极。20岁那年,他参加河南府试,作了一组诗《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被誉为应试诗的上乘之作。

明朝人评价他这组诗说,“二月送别不言折柳,八月不赋明月,九月不咏登高,皆避俗法”。可见无论在什么情境下,李贺写诗,都在苦心孤诣追求创新,绝不落入前人窠臼。他也因此获得考官青睐,通过府试,当年冬天入长安参加礼部考试。就在人生即将转运,李贺踌躇满志的节骨眼上,他突然被告知:政审不合格,礼部考试没你份儿。理由是,有人举报李贺死去的父亲李晋肃的“晋”字,与进士的“进”同音同义,应避家讳不能进考场。

野史记载,举报人是白居易的好基友元稹。据说,元稹很喜欢李贺的诗,一日专程上门拜访,但因为元稹是明经出身,当时人看不起考明经的,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李贺遂不肯见面。元稹因此由粉转黑,并记恨在心,逮住机会报复。不过,朱自清经过论证指出,元稹不可能举报李贺。总之,我们可以由此看到唐朝文化圈的傲慢、偏见与倾轧,跟现在没什么两样。

李贺被除名后,韩愈十分气愤,专门写了著名的《讳辩》一文,替李贺抗争。文中说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但所有的努力,都无法抵抗世俗的力量,以及人心的险恶。李贺黯然返乡。经此打击,他的绝望与痛苦,连同那颗被揉碎了的心,呕成血,酿成最苦的诗行:“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真是字字泣血,行行带泪。一个20岁的奇才,似乎一夜之间走到了五六十岁的悲凉的尽头,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此时,离他写出那些传世的“鬼诗”,已经不远了。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长安风光5根据李贺自己的诗歌描述,长安应试被除名后,他几乎是灰溜溜地离开了京城。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入乡试万里,无印自堪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骑驴垂帽,生怕别人认出他是李贺。一个无望的背影,行走在萧条的古道上。他想到自己的妻子,听说丈夫归来,来不及高兴,便从丈夫脸上读出了痛苦。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妻子不忍询问落第的原因,却又禁不住泪流满面。他还有母亲,还有弟弟,还有家。现实生活的重压,终归将他从低迷的诗境中拉回来。第二年,李贺应征召再赴长安,出任一个叫“奉礼郎”的从九品小官。有人说,李贺得到这个低级官职,是他身为“唐诸王孙”的荫庇,有人说是因为韩愈的举荐。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李贺来说,他需要养家糊口,所以必须上任。

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这个低级官职给了李贺这个人,从此唐诗的天空,多了一些前所未见的、闪着奇诡光芒的诗行。奉礼郎,属于礼部,是朝廷举行各种丧葬祭祀仪式的赞导。负责招呼参加仪式的君臣百官,排位次,摆祭品,赞跪拜,以及仪式结束后的善后工作等等。说白了,李贺相当于国家殡仪馆的一个工作人员吧。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整整3年。

在他,是人生的大不幸。在历史,则是唐诗的大幸。因为,李贺在这个职位上写下了许多成就他“诗鬼”之名的“鬼诗”。很多人,读到李贺的“鬼诗”,都惊叹于他的想象力驰骋人鬼仙三界,没有边界。殊不知,没有现实的经历打底,纵是鬼才如李贺,恐怕也写不出鬼气这么重、这么逼真的诗。最爱君给大家看李贺一首著名的“鬼诗”: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

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低迷黄昏径,袅袅青栎道。月午树无影,一山唯白晓。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诗中“南山”指的是终南山,当时是帝国王公大臣的埋身之地,尤其是北麓,有一片巨大的坟场。李贺作为奉礼郎,他不关心哪些人升官涨薪,只用关心出殡、送葬、祭祀一条龙服务。这首诗就写了他在秋天跟随送葬的情景。送葬是在黄昏进行,一行人迎着雨,抬棺走在细长的山路上,通往深山的道路两旁种满栎树。

到达落葬地点,挖坟、下葬、掩埋……全部工作做完后,雨已停,明月升空,如同白昼。此时,新坟前面点着漆灯(鬼灯),鬼火飞舞,旧鬼迎接新鬼,山间一片热闹。瘆不瘆人?但这就是李贺的工作实录,如果说有想象的成分,可能就在最后一句吧,其余都是写实。再看李贺的其它奇诡诗行,基本都是他在职务工作中的体验,加上适度的想象书写而成。

他熟悉葬礼流程,对深山墓地环境,也达到信手拈来的地步;他熟悉祭祀仪式,也经常与宗教巫祝、神道系统等人员打交道,写起他们的宗教活动,自然十分顺手。“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旋风。”“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知道了李贺的工作内容,这么多凄凉怪异、神神叨叨的诗句,读起来是不是就真实很多?唐代的奉礼郎,恰好来了个诗人,这个诗人也许是李贺,也许是杜贺、张贺,只要他来了,用心工作,用诗笔记录日常,他就是独一无二、无可复制的“诗鬼”。

这或许是李贺人生大不幸中,唯一的大幸。终南山上6在李贺当奉礼郎的三年间,唐朝的诗人们发现,他的诗注入了一股奇瑰诡谲的气息,一股让人读之欲罢不能的邪魅之气。《旧唐书》说,李贺的诗“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一时之间,学习李贺的诗风成为文坛风气,但是,没有一个学得像,学得好。

是啊,他们即便有李贺的才气,若没有李贺的经历,也是白搭。李贺原本多愁多病多叹息,如今,见惯了生死,看多了神鬼,变得愈加纠结和苦恼。他始终在追寻,世间万物为什么不能长留。他写过一首《苦昼短》: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诗人说,时光飞逝,是因为传说中有六条龙驾日飞奔。那我就将龙足斩下,吃掉,这样日夜就不会交替,时间就不会流逝。但诗人很快就知道,这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时光流转,生命易逝,对任何人都是不可逆转的。

你看一代雄主汉武帝,现在也只是一堆白骨埋在了茂陵,而千古一帝秦始皇,死后消耗了大量的鲍鱼,仍旧难掩尸体的恶臭。言外之意,何况我们这些历史中的小人物呢?后人读李贺的诗,总感觉到诗中强烈的死亡意识。由于史料有限,我们已经无法还原李贺在长安的三年到底经历了什么,只能从他的诗中窥见他的消沉,与日渐暗淡的内心。

他对奉礼郎这种不入流的小官,显然是不满意的,但又迫于生计,不得不从。他在这个职位上,早起晚归,疲于奔波,而阴森鬼魅的氛围,无疑加重了他的阴郁。他可能在此期间生过一场大病,本来瘦弱的身子,变得更加不堪,20多岁已经老样老相。人生与诗,互相影响。他的诗中,充斥着鬼、血、病、泣等暗黑之辞,一半是写实,一半是心境。

某夜,他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回到故乡,醒来后写了一首《题归梦》:长安风雨夜,书客梦昌谷。怡怡中堂笑,小弟栽涧菉。家门厚重意,望我饱饥腹。劳劳一寸心,灯花照鱼目。梦到了母亲的微笑,梦到了弟弟在劳作,最悲哀的是,梦到了妻子临死不瞑目,像灯光照着死鱼的眼睛,还在盼着丈夫归来。“灯花照鱼目”,悲从中来。也许是在这个梦之后不久,李贺拖着病躯辞了官,离开长安。

那首享誉天下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正是诗人从长安返回河南昌谷(今洛阳宜阳)途中所写。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曹魏时期,魏明帝命人将汉武帝时立在长安的金铜仙人,运往洛阳。

铜人被装载上车前,竟潸然泪下。李贺用这个历史传说,写出了自己的家国之痛,身世之悲,遭际之惨。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意境辽远,想象力爆棚,被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古今但凡写诗的人,对这一句都爱不释手,很多著名诗人都曾把它“偷过来”,写到自己的诗里。有个叫石延年的宋朝人,对了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遂成千古绝对。

有唐一代,号称开创诗派的诗人不少,但真正将生命与诗歌融为一体,让诗歌放射出奇异色彩的,恐怕只有李贺一人。7回到故居后,李贺或许有过片刻的欢乐,或许没有。很快,他又要面对现实的生计问题。因为家庭陷入困境,他的弟弟先离开家,去江西谋事做。接着,李贺自己前往山西潞州,投奔韩愈的侄婿张彻。在潞州幕府三年,李贺寄人篱下,借酒浇愁。

敏感的心,备受痛击。公元816年,秋天。他离开潞州,苦闷返乡。第二年就因病辞世,年仅27岁。史家普遍认为,《秋来》一诗,是李贺临死前所写的绝命诗。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死亡来临时,诗人的哀思尽在诗中:这个秋夜,凄风苦雨,桐风惊心,衰灯昏暗。

本以为满腹文章,可以换来功名,增加生命亮度,进而推延死亡的到来。怎料功名不就,壮志成空,唯有香魂冷雨,凄厉鬼唱,遗恨地下,千年难消……后来,李商隐为李贺写传记,说李贺临死时,看见一位骑龙的红衣使者来召他回去,李贺说母亲还病着,他不愿去。使者告诉他,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等你为此楼赋诗写记呢!天上的差事很快乐,不苦呀!走吧!李贺独自哭泣,一会儿就气绝了。

李商隐是个讽刺高手。他写这段灵异故事,其实是为了说明李贺短短的一生,怀抱奇才,却屡遭排挤诽谤,不受待见。为什么天帝特别欣赏他,而人间反倒不珍惜他呢?自古天才多命苦,李贺逃不过这个定律。他生前苦极,死后红极。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他审定并编好自己的诗卷,总共233首。亲人无可依托,遂交给好友沈子明保管。多年后,沈子明想起这位亡友,不忍其天才被历史遗忘,于是请求当时最著名的“小李杜”,一个为李贺的诗集作序,一个为李贺作传。

至此,李贺在唐代诗坛,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式确立下来。论天才早逝,他与初唐的王勃,成为后世最惦念和扼腕叹息的两个诗人;论诗风浪漫,他被认为是屈原最纯正的继承人,无出其右;论唐诗大宗,他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诗三李”,冠绝百代;论诗名之盛,他在诗仙、诗圣、诗佛、诗豪等等名号皆被占尽的情况下,独得“诗鬼”一名,震天动地;论传世影响,千年来,多少文坛大腕,为了他是仙是鬼,争辩不休;……李贺生前曾自叹“天荒地老无人识”,而今,我们可以替他大喊“雄鸡一声天下白”。

在你们有生之年,有机会会去西藏布达拉宫看看吗?

有生之年,我一定会自驾去一趟西藏,能否看到布达拉宫我觉得需要看缘分。但是自驾前往布达拉宫的路上,我可以亲身体会异域风光的精彩。大自然鬼斧神工般雕刻出来的那一座座圣山,就静静的屹立在那里,等着有缘人揭开他的面纱;不管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还是连绵起伏的藏区草原,开车穿梭在其中,都可以感受到天地的壮阔与辽远,独行者的寂寥与渺小。

湛蓝的天空里游弋着的那一朵朵洁白的云朵,仿佛就飘在人的头顶,伸手就可以摘下一朵,镶嵌进每个人旅行的画册里;一日之间出现的四季气温变化,在霜雪雨雾之中感受天地的多情,领悟世间冷暖,全靠自己。西行之路,也许在很多人的日常生活里,都属于诗和远方。在匆匆逝去的每一天的忙碌中,无暇去仔细思考如何到达,但是有梦就该去追,去尝试。

我曾有缘游览了藏传佛教的起源地——塔尔寺,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高原生的藏民们有着千百年来的信仰与膜拜,他们的内心感受到的人生幸福又是何种模样?在我们物质快速进化的时代,追求内心的安宁的人,或许都会想着去看看有信仰的人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每一年的。


文章TAG:碧穹幻宫在哪里  信步峰巅览碧穹/七律.六首  在哪  在哪里  哪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