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子布贤明,我能重用,他的功名难道不为我所有吗?张昭在孙策心中的地位如同管仲在齐桓公心中的地位一样。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重伤,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孙策嘱咐张昭,《吴历》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三国志》:策薨,权年少,初统事,太妃忧之,引见张昭及袭等,问江东可保安否,袭对曰:“江东地势,有山川之固,而讨逆明府,恩德在民。

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从《吴历》和《三国志》的记载上我们发现,孙策的的确确是把孙权甚至是连东吴走向的决定权都交给了张昭。但当吴太夫人问及江东可保安否?是董袭把张昭架起来,担保东吴无碍,张昭并没有发表意见!!!张昭为什么不回答吴太夫人,显然吴太夫人要的是张昭的意见,而不是董袭。

根源就在孙策的这两句话上!“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非常耐人寻味!!!孙策的这两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在此我主观一点,对它进一步说明?不当之处可以随便喷……我照单全收。如果仅看“正复不克捷”等于对牛弹琴,人是根本看不明白,张昭有才(祢衡都佩服),也许就张昭自己能明白?再看“缓步西归”?看明白没问题,理解不了!“西归”是什么意思!你身在东吴却要西归?哈哈哈……?……哈哈,小孩都知道西面是刘表。

孙策让张昭率领东吴的人投奔刘表吗?扯淡。这个孙策年纪轻轻的,说出来的话让人煞费苦心!费劲。既然不能是地理意义上的“西”,就只能从政治上“西”来理解了。西归的“西”在这里一定一定是相对东吴的说法,那么“西”就是指的江西。所谓“江东”“江西”而已,江东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巢湖、合肥一带;江西呢?对!就是今天的河南!!!就是中原地区、就是东汉朝廷、就是曹操。

???让我再把孙策这两句话连起来解读一下:反正也打不过人家曹操,但不要太仓促(太没面子)地投降,应该循序渐进的缓缓的向曹操投降,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顾虑了。???,大概意思就是,如果情况不妙,就从从容容地投靠中央政府,不要有心理负担。大家活着才是最重要,没必要死战,可以灵活一点?。这话听起来不错吧?像是孙策说得吗。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声也悲”,孙策知道他自己什么水平,更知道他弟弟孙权什么水平:“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你连我都打不过还想和曹操打?因此,他对张昭说得话是可靠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携征讨荆州之余威给孙权写了一封恐吓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把书信给部属们看,众人无不惊惶失色。于是张昭就说:“今天我们如果进行抗拒,就更显得名不正而言不顺。况且将军你可以抵抗曹操的,是依靠长江天险。现在,曹操占有荆州的土地,刘表所训练的水军,包括数以千计的蒙冲战船,已由曹操接管,曹操计全部船只沿长江而下,再加上步兵,水陆并进。

这样,长江天险已由曹操与我们共有,而双方势力的众寡又不能相提并论。因此,依我们的愚见,最好是迎接曹操,投降朝廷。”这是张昭对孙权说得话,也是当时他应该回答吴太夫人的话,被董袭给抢答了(极有可能是董袭担心张昭把孙策的遗嘱告诉吴太夫人,对新人孙权不利)。而这里的“我们”其实就含有孙策!所以孙权才对张昭连连辞谢。

《三国演义》中,东吴的张昭是最幸福的谋士吗?为什么?

孙坚有称帝之心,但是他早卒。他的儿子孙策已经变化了,他只想做诸侯,不过是个长久诸侯就跟国民党如果执政的台湾似的,所以孙策把孙坚传给他的传国玉玺换给袁术,获得起事江东的第一支兵马。孙权进一步弱化了东吴的地位,而上书以曹操为尊,自称吴主而不是帝。张昭亲历孙氏三主的思想变化过程,所以他具有以和为主的思想。固然张昭在赤壁之战中是边缘人物,但是战后东吴仍然采取张昭的事魏战略。

东吴有和曹操一战的实力,重要谋士张昭为何选择做“带投大哥”?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张昭  三张  崛起  三国  强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