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会死,有的则掉进河里。如果这群人彼此是亲戚,这种情况不会有。三十六计中我最欣赏的是“围魏救赵”、“李代桃僵”、“顺手牵羊”、“假途灭虢”、“反客为主”五计。比如我在某国某部门工作,多种势力并存,拉帮结派,互相敌对,互相倾轧,暗流涌动的情况在所多有。

俗话说:“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俗话说:“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个很好理解。找一个极端情况打比方就简单多了,譬如出海远航捕鱼,如果船上的十多个人没有亲属、朋友关系,那么几乎有很大概率发生非常不好的事情。而古时候,一个村有一两个姓氏,互相都是不出五服的亲戚,彼此熟悉,甚至是父子、兄弟,出了事一般也不会相互残杀。但如果没有这层关系,那就惨了。一出事,整船人都会遭殃。

典型的例子,是著名的“鲁荣渔2682”号案,船上是33名船员,这条船最后回来的时候,就还剩下11个人,其中22人被杀害。起初是船员闹着要回航找公司要说法,因为干的活和公司合同上写的不是一回事。于是几名船员绑架了船长,伙食长发现情况不对,拿着刀去质问,结果被砍死。船返航,一个多月后,船走到夏威夷,主事绑票的刘贵夺怀疑有人捣鬼,就把所有的怀疑对象和觉得他们这样做不对的人都杀了,杀了六个人。

随即有人失踪,被发现是扔了救生圈和木筏跑海上去了。然后木筏鬼使神差地漂了回来,回到了船附近,于是被刘贵夺等人扔铁坠砸,被迫弃船逃走,求救后被救上船。杀过人的怀疑没杀过人的不忠诚,于是让没杀过人的把被救上来的杀了。如果这群人彼此是亲戚,这种情况不会有。一旦出现超过三种以上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船员必定会展开血腥杀戮。

下墓穴这种事也一样,一定是父亲在上面吊绳,儿子下去,如果反过来,就很恐怖,更别提是其他姓氏不熟悉的人之间相互配合干这种事。其次是,三十六人莫过渡,其实是说三十六人莫过一根独木桥。道理很简单,人少了过桥是没事的,人多了就不一定。现在的桥很大,过多少人似乎都无所谓,不过以前的桥就不行。譬如这种:直至今日,只要过这种桥的人多,就很容易出事。

已经出过好几次事了,一是桥面断裂。二是总有人试图要把桥破坏掉,左右摇晃,直至所有人都掉下去。有的会死,有的则掉进河里。做这种事的时候,搞事情的从来不考虑后果,只是觉得好玩。现在有人把这些极端情况,一并算作日常,那就很呆了。一般情况下,多姓一起去玩没毛病。很多人过桥也没毛病。你要看情况,如果是去远航捕鱼这种事,最好还是要信得过。

36计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些计?说出5计,现实生活中,你用过哪几计?

36计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些计说出5计,现实生活中,你用过哪几计

三十六计中我最欣赏的是“围魏救赵”、“李代桃僵”、“顺手牵羊”、“假途灭虢”、“反客为主”五计。 战国时魏国攻打赵国,赵国情势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并没有直接派兵到赵国,与赵国合斗魏国,而是围攻魏国的首都,迫使魏国不得不从赵国退兵自守,从而解救了赵国。这就是“围魏救赵”之计。 春秋时,程婴与公孙杵臼合谋,用自己的儿子换下了赵氏唯一血脉,然后双双自杀的故事《赵氏孤儿》,家喻户晓,说的就是“李代桃僵”。

我很小的时候读过,多次被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义气感动。 春秋时,晋国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晋国灭掉虢国后,再经过虞国回国途中,顺手把虞国也灭掉了。这就是“假途灭虢”和“顺手牵羊”之计。 汉末时,公孙瓒攻打韩馥的冀州,韩馥请袁绍进驻冀州,以为臂助,袁绍到了冀州后,在各要害部门安插自己的手下,架空了韩馥,逼得韩馥不得不弃城而逃。

袁绍用的就是“反客为主”之计。 现实生活中我用过“隔岸观火”、“混水摸鱼”、“声东击西”、“走为上”计。 我所说的“隔岸观火”,并非见死不救,而是一种斗争策略。 比如我在某国某部门工作,多种势力并存,拉帮结派,互相敌对,互相倾轧,暗流涌动的情况在所多有。 这种情况保持中立,哪一边都不靠近,那最后势必被各方孤立,成了边缘人。

但假如操之过急,一开始就在某一方冲锋陷阵,那么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弄得自己伤痕累累,死得最快的往往是自己。 那么一动不如一静,不妨静观其变,待各方势力在激斗中消减,然后自己突出奇兵,一击而中。 “隔岸观火”往往与“混水摸鱼”联用。 把水弄混浊了,鱼儿会晕头转向,此时乘机捕捉,往往易于得手。 “隔岸观火”、“混水摸鱼”也常与“声东击西”联用。


文章TAG:三十六计  战神  礼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