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

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

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

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

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

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

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

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

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

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

 5/7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诸葛靓  堂侄  诸葛亮  此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