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首先,贞观之治为什么叫做贞观之治,而不是像开元盛世那样叫做盛世呢?或许后世的人对“治世”和“盛世”的误解造成的。“开元盛世”是玄宗李隆基(713一741)开元间,叫“开元盛世”。这是什么盛世?所谓的盛世,都是从利益集团中的皇帝大臣墓中记载吧,这个能信?那时是个说话都战战兢兢的时代,皇帝专权,即使死了也要为皇帝歌功颂德!所以古代农耕时代,根本没什么盛世!充其量,老百姓能过上几天不内斗、不打仗的安静日子而己!。

什么是贞观之治?

什么是贞观之治

谢悟空!贞观之治,顾名思义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治世。贞观,是李世民的年号,出自《易.系辞下》中"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一句,意思是用正道示人。由于李世民是马上皇帝,他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所以他非常重视治理天下,常常提醒自己不能走上杨广残暴拒谏亡隋的道路,他提倡以道治天下。在内政上举才纳谏,重教兴国,整修吏治,轻徭薄赋,重视农业,鼓励商业,修订法律,审慎行法;在外交上,整治边防,强边固疆,友好交往,通商互利。

贞观之治,使唐朝初年社会呈现出一片复苏繁荣景象,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基础。贞观之治主要表现在行政上实行君主领导下的三省六部制,有效防止了由于权力过度集中出现的滥用职权、腐败、暴政等问题,将皇帝的权力一分为三,分别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掌管,中书省负责下命令,门下省负责监督命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意即中书省下发的命令由皇帝签发后方可下达,若门下省认为不可下达,即是皇帝签字,也不能下达,门下省认为可行,最后由尚书省负责执行。

由于三省六部制有效地制约了皇帝和各省部的权利,使贞观之治堪称中国封建社会治理天下之典范,其比西方三权分立制度整整早了一千多年,体现了李世民不愧为一代英明的封建君主。如果没有对天下治理深刻透悟,缺乏李世民博大的胸怀,就难以做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之所以伟大,还在于他做到了天下帝王能做到而不愿做到的事情。李世民为了皇权而不怕下放权力,而其他皇帝害怕失去皇权想方设法集中权力,这正是李世民不同于其他帝王的伟大之处,也是唐王朝能发展到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重要原因。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有何异同?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有何异同

唐朝前期的强盛与太宗李世民(626一649)在位其间,能够以隋朝的灭亡为戒。天子勤于政,臣廉洁奉公,朝庭对百姓,实行轻徭薄赋,使农民衣食有余,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开垦土地,并颁布均田令和租庸调制。实行二八制(永业田和口分田),即每个成年男人,政府给100亩土地,其中20亩为永业田,80亩使用至死后政府收回。

每个男人年二石粮叫租,纳绢二丈或布二丈四尺叫“调”,每年服役二十天,若用“调"的方式代役叫“庸”。客观上不损地主阶级利益,实际刺激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政治上清明治国,招纳贤才,重视科举等一系到优政治国方案,使国力日趋强盛,阶级矛盾缓和,此时为太宗年号贞观,史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玄宗李隆基(713一741)开元间,叫“开元盛世”。

两者之别在于前者是在国力薄弱时励精图治而出现的,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从力度来说比较有底气。“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两者间虽出现“安史之乱”,对当时的经济和统治层虽有波及,但没有实质上的严重损害。总之,贞观是由弱到强,开元是由盛转哀。二帝在中国历史上称得上“明君”。使得唐朝进入全盛期,都护府的设置,使疆域得到安全保障,国内阶级矛盾得到的安定局面。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有什么不同?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有什么不同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准确说,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成果,没有李世民的励精图治所打下的基石,就不可能有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众所周知所谓‘贞观之治’是指其时年号为‘贞观’(公元627——649),故称‘贞观之治’,取《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边‘’之意也。李世民至所以能有贞观之治这个景观,这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密切关系,在战争中一路成长,亲眼目睹隋炀帝治下的腐败,以及各政府机构的利弊,都为他执政后积累了经验,李世民之所以成为一代明君,这与他同时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不无关系,相比于其它朝代帝王,这一点尤为突出。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国学  大唐  盛世  升温  眼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