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惠妃和杨贵妃,谁才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

武惠妃和杨贵妃,谁才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

要说李隆基是爱武惠妃多一点还是爱杨贵妃多一点,对于李隆基来说,这个问题恐怕就跟白月光和朱砂痣一样难以取舍,他当然是两个都爱,而在旁观者看来,李隆基就是一个风流天子,宠爱妃子其实就跟集邮一样,无论是武惠妃还是杨贵妃,其实都是他的附属品,这些附属品听话乖巧,他自然是砸钱砸时间,但是如果附属品危机了他的利益,那他肯定也是不留情面的。

从武惠妃和杨贵妃的结局就可以看出,不管多喜欢,多宠爱,一旦危及了帝王的利益,那么下场都只有一个。先来说说武惠妃,她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因为父亲早逝,她从小养在宫中,在武则天时代,她的高高在上的武家人,但是武则天倒台后,她就是宫人避之不及的武家后人。从小失去父亲,武惠妃在武则天身边生活,虽然是寄人篱下,但是武惠妃并没有养成胆小怯弱的性格,相反她在人际交往方面非常出色,说话办事深得宫中众人的喜爱,就连武则天也喜欢她。

她和李隆基相差了14岁,年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当李隆基即位的时候,武惠妃也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了,李隆基这个颜控当然不会放过这个自己从小看着长大的美少女了。虽然武惠妃姓武,但是年富力强的李隆基自信自己不会重蹈爷爷的覆辙,何况武惠妃这么漂亮,他实在很喜欢,很快就把武惠妃纳入后宫,封为婕妤。当时李隆基已经有了结发妻子,史称王皇后,历史惊人地相似,李治的原配也是王皇后。

结发妻子年老色衰,而且又没有生下一儿半女,眼看着李隆基日日宠幸武惠妃,王皇后有些慌了神,惨痛的历史教训还历历在目,她可不想成为下一个王皇后。她觉得自己不能坐以待毙,但是这个王皇后却比李治的王皇后还不如,争宠不行,生子不行,竟然想要靠厌胜之术来巩固地位。她找了法师来作法,还弄了李隆基的生辰八字要给法师作法,结果事迹败露,李隆基认为,皇后拿了自己的生辰八字去作法,保不齐是要害他吧。

正好他厌烦了这个糟糠之妻,正愁找不到借口废掉她,她竟然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那就不能怪他推一把了。所以,王皇后顺利被废了。李隆基当时恋爱脑上头,既然废了王皇后,那就立武惠妃为后吧。这个想法一出,满朝哗然。举国上下还在武氏篡权的阴影中没缓过劲来呢,李隆基竟然就敢再立一个武皇后,大臣们拼死直谏——皇上,你忘了搅弄大唐风云的奶奶了吗?李隆基深想一层,惨痛的历史教训还在眼前啊,要不还是算了吧。

虽然没有立武惠妃为后,但是因为后宫已经没有皇后了,宫人们都以皇后的礼仪来对待武惠妃的。武惠妃自然也知道李隆基有多爱自己,但是为什么李隆基不立自己为皇后,也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呢?在生孩子方面,武惠妃甩杨贵妃几条街,她一共生了4男3女,但是李隆基却立另一个妃子——赵丽妃的儿子为太子,也就是李瑛。赵丽妃是何许人也?为何李隆基会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呢?赵丽妃原本是潞州的一个歌女,出身卑微,是李隆基出差的时候偶然看见,音乐才子李隆基一看见美女就走不动道,这个美女还是个歌唱家,那就干脆带回家吧。

因为赵丽妃出身低微,李隆基不敢带回家,就一直养在外室,直到李隆基登基,李隆基才她接回宫中,封为丽妃。可以说,赵丽妃是李隆基第一个动情的女人,在武惠妃出现前,她都是专宠。后来,武惠妃成为李隆基心尖上的人,赵丽妃失去了李隆基的宠爱,只有两个儿子可以依靠,还好李隆基册立了她的长子为太子。然而,祸福相依,虽然李隆基给她的儿子太子的名分,但是,这也成为别人要铲除他的理由。

而李隆基到底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对儿子并不是百分百信任。当武惠妃跟李隆基说,太子要造反的时候,李隆基也不去查证事情的真伪,立刻就定了太子的罪,还有另外两个与太子交好的皇子,也一起被贬为庶人,没过多久三个皇子就在宫外遇害了。李隆基真是一个刻薄的父亲,儿子被贬为庶人,他就不管不顾了,真的是儿子多,少了一个半个也无所谓吗?多半还是因为李隆基对这三个皇子的生母不喜,连带着连她们的儿子都不上心。

有人猜测,这三个皇子的死,是武惠妃的手笔。不过也仅仅是猜测而已,没过多久,武惠妃突然死了,年仅38岁。很多人都认为,武惠妃是因为陷害了三位皇子,才终日惶惶不安,最终被自己吓死了。可是,我认为事情肯定没那么简单。一个在后宫浸淫多年的人,会因为铲除了三个皇子就把自己吓死了?这不太可能,我认为比较可能的原因是,李隆基发现自己冤枉了太子,冷静之后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看出了三个皇子的死跟武惠妃有关。

但是又不能公布真相,震怒的李隆基只能秘密处死武惠妃,给外人留下猜测的空间,反正他是不能公布真相的,一旦承认自己冤枉了太子,那他帝王的颜面何存?所以,武惠妃必须死,但是又不能公开处死,只要武惠妃死了,那么这件事也就算了了。只是,处死了武惠妃,李隆基又开始怀念起她的好,所以,他伤心是真的挺伤心的,还假惺惺地给武惠妃追谥贞顺皇后。

只不过,当他的儿子们问他要不要用皇后的礼仪给武惠妃办葬礼的时候,他又拒绝了。毕竟,武惠妃死得也不是那么光彩。这时,武惠妃去世,杨贵妃就登场了。李隆基空窗期不会太长的,因为他身边有一个善解人意的高力士,领导不高兴了,下属当然要搞事情了。高力士在李隆基伤心喝闷酒的时候,劝李隆基喝酒伤心呀陛下。陛下真是专情,为了武惠妃竟这样折磨自己。

老奴看着都心疼。为了让陛下高兴起来,老奴有个主意不知当讲不当讲。铺垫了一大堆,其实就为了帮李隆基找美女解闷,而这个美女还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李隆基的儿媳妇,也是武惠妃的亲自挑选的儿媳——杨玉环。我有理由相信,李隆基可能是早就对儿媳妇露出过垂涎之色,否则高力士再能察言观色也不可能那么精准地说到李隆基的心坎上。

而恋爱脑上头的李隆基,可不管什么伦理道德,爷爷都能接手太爷爷的小妾,他怎么就不能要了儿子的老婆呢?说干就干,李隆基先下了一道圣旨,让杨玉环去道观出家给李隆基的母亲窦太后祈福,历史真的是惊人的相似,武则天当年也是出家后再入宫的。为了弥补儿子的损失,李隆基又给寿王李瑁另娶了一个媳妇,新人换旧人,你也不亏。

而杨玉环这边,在道观镀金以后,就顺利入宫成为贵妃,一入宫就空降最高品阶,李隆基没有给杨玉环后位,可能他心里对武惠妃还是有些愧疚的,毕竟是自己宠爱了那么多年的女人,武惠妃没有登上后位,那杨玉环也不能。但是,后宫没有皇后,杨贵妃其实就是后宫的最高决策人了。而许多人猜测,李隆基宠爱杨贵妃的原因,可能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他把杨贵妃当做武惠妃的替代品,因为有人说杨贵妃和武惠妃长得挺像的。

但是,我觉得李隆基对杨贵妃和武惠妃还是有些不同的,毕竟年龄差距在那儿摆着。武惠妃和李隆基相差14岁,而杨贵妃和李隆基相差了34岁,那可是隔了一个辈分在那儿啊。武惠妃有武家人的一种政治敏感性和狂热在,她是有权力欲望的,否则也不会设法除掉王皇后和太子了,但是杨贵妃不一样,杨贵妃确实是个纯粹的艺术家。她对政治是不感兴趣的,李隆基跟杨贵妃在一起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一个普通男子的乐趣,就是整天风花雪月,诗情画意的。

你弹琴来,我跳舞,你写诗来,我唱歌。李隆基喜欢杨贵妃的天真烂漫,喜欢她的才情,喜欢她的美貌,她跟武惠妃是不一样的。喜欢吃荔枝,喜欢喝酒,又喜欢泡温泉,这些贵妇活动,杨贵妃都喜欢,李隆基也都尽力满足,因为宠爱杨贵妃,让杨贵妃的姐姐和兄弟都跟着飞黄腾达,李隆基也不吝惜对杨家人的赏赐。但是,当杨家人太过骄横跋扈,甚至不把皇家人放在眼里时,李隆基出手了,两次把杨贵妃遣送回娘家,就是为了杨家人一个震慑。

奈何,李隆基毕竟是一个有恋爱脑的皇帝,他送了杨贵妃回娘家,又思念不已,善于揣摩上意的高力士当然又要为领导排忧解难了,他亲自去接杨贵妃回宫。这下子,杨家人更加明白,李隆基离不开杨贵妃,于是,更加横行霸道,以权谋私。但是,这都是在没有真正损害李隆基利益的前提下,当李隆基出逃,面临生死抉择时,他不照样把杨贵妃绞杀在马嵬坡吗?结语:不论是武惠妃还是杨贵妃,其实都不过是李隆基消遣的玩物,一个帝王的真心岂是那么容易获得的。

《水浒传》里那位作恶多端、八面玲珑的高俅最后怎么样了?

武惠妃和杨贵妃,谁才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

评书,小说,演义,戏曲甚至人为演绎,对历史人物的定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任何史实只要一被通俗化,人物,事件在老百姓心里就会驻扎下来并相传下去,观音菩萨本男儿都会演化成女儿身,还有啥不能通融演绎的,想想在没有微博,微信,头条等自媒体的年代,小说,评书等文艺形式的推波助澜作用大得实在令人难以想象。高俅是受徽宗宠信,官位青云直上,从节度使很快“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政和二年,还被受武官阶位之第一位。

这官当得有宋以来绝无仅有,可在《宋史》里偏偏没有他的列传,这也算二十四史滑稽稀奇事了。古代后朝替前朝作史,后人只有这样理解,元朝蒙古人粗心大意,把他漏了。可事实就是没写,马背民族搞文史差点劲,又仓促,从元至正三年到五年,仅仅两年就完成了五百卷《宋史》这一浩大工程,当时又没有办公软件,想要编得事无巨细,一丝不漏有点难。

由于是多人分工编写,各行其事,许多地方相互矛盾重复,但这也未免太过分,把高太尉给漏了,后人难免掩卷发笑。所以关于高俅的史实事迹只有在文人墨客的笔记,录事里挖点出来,这是不是给《水浒传》的作者一个“钻空子”的机会呢,有正史列传的都能春秋笔法,没有正传的那不就更容易了么。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记载,高俅是苏东坡秘书一类的小官,文笔很好,又能说会道。

能在清高的苏大才子手下做文秘工作,没两三脚猫功夫能混日子么,绝对不是不学无术的市井小混混,苏轼离京外任才介绍给另一位“唐宋八大家”曾巩,这也反映了苏轼对高俅的看重,可惜人家职位没空缺,后又介绍给了那个小说里的驸马小王都太尉。接下来的事就和小说里的一样了,高俅靠“球技”得到还是端王的徽宗赏识而飞黄腾达。

也有不同说法,明代罗山《林下闲笔》认为那种说法是民间传闻不足史信,他考证高氏有三兄弟,高伸,高杰,都是通过科举入仕的,也算一家之言吧。但凡读过《水浒传》的都对高俅,蔡京,童贯之流把持朝政,狼狈为奸,祸国殃民,最后毒杀梁山好汉的行为恨之入骨。可靖康之际,朝野上下,普通百姓公认迷惑徽宗,搞乱国家的人民公敌所谓“六贼”有蔡京,王黻,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其中并没有高俅,第一次看见这名单,在下也读了两遍再数了一次,没错六个,就没高俅的份。

根据现有的资料,难以找出高俅大奸大恶,掌管禁军不力,军队战斗力松驰确是他过失,对苏轼也念故主之情,苏才子仕途坎坷,乌台诗案后搞得他落魄不堪,而每逢苏氏子弟入京,高俅多少都会照顾些,这一点不忘穷亲戚还是较好的。但六贼当道惑乱朝纲,哪怕他不同流合污,眼开眼闭,明哲保身,作为国家高级领导也难辞其咎。宣和七年(1125)十月,宋徽宗在金兵入侵吓破胆之时,慌忙传位于钦宗,借口去毫州烧香逃离开封至泗州,高俅与童贯率两万胜捷军去护驾,护卫宋徽宗渡淮河至扬州,高俅以生病为由留泗州后返回开封最后生病死了。


文章TAG:名邸  文华  南通市  淮安  淮安文华名邸怎么样  南通市文华名邸怎么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