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里森讲述了在历史上各位学者对与创造性的定义后,指出培养创造力其实是培养人们内心的发展和表达过程,通过美学教育来培养道德水平,进而使技术性的发明成为创新性的体现,并介绍了多个在德国数字化与艺术教育结合的事例。此次大会共设立三个分议题,11月14日,来自中德两国的专家学者就三个议题共给予7个演讲。1.学校教育中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培养首先,马库斯•考尔先生以《学校作为富有创造性的经验场所》为主题,介绍了德国课程改革中部分学校实行的新课程设计制度。

考尔先生表示,传统的课程安排密集,各个类型的课程混在一起,很难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发现自己的兴趣。所以,在新的课程安排中,位于德国黑森州的一所学校实行了学分制,而学生可以自由定制自己的课程安排,甚至一周完成某一个科目的学习也是可以实现的,以保持课程的连贯性。考尔先生认为,不打破原先的课程设计是不可能实现创新文化教育的。

此外,这所学校将课堂也设计成充满艺术元素的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灵感,校内实验室也是也会对所有学生开放。而这有助于让学生发现自我,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并且根据兴趣去发展自己的特长。之后,芭芭拉•夏洛特•舒伯特女士以《中国课堂中的创造性:政策与实践》为题,从一位西方教育家的视角,根据多年在中国地区学校进行研究的经验,就素质教育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讨。

舒伯特女士认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在未来的发展中需求极大,所以我们还需付出很多努力在这个方面进行排羊。这其中最主要的在于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及持续推动素质教育和多样化的教育方案。比如说,组织学生们在一起并且同时讨论一件事,给学生机会去表达自己并且倾听别人的看法。目前一些学校的班级讨论仍然在老师设定的框架内进行,而这其实是浮于表面的,需要打破这些框架,让学生真正发散思维。

最后,罗劲教授以《创造性思维要素的认知神经科学解析》为题,与我们分享了关于创造性与新颖性和有效性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罗劲教授首先明确了创造性必须同时具备新颖性和有效性的定义,然后通过介绍新颖性和有效性的心理表征方式以及两种实现顿悟表征转换的途径(组块破解、约束放松),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与我们分享了关于创造性背后科学理论。

2.校外教育中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培养在下午有关分议题二的讨论中,首先由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郭新保先生给予了题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科技艺术育人》为题的演讲。在演讲内容中,郭新保先生分享了关于科技育人的有关思考和中心在科技艺术育人方面的探索。郭新保先生认为,科技艺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学生  捕捉  东西  教学生如何捕捉美  学生最需要什么东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