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华同方官网

清华同方官网 <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www.thtf.com.cn%2f" target="_blank">http://www.thtf.com.cn/</a>

打开后,在左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销售与服务”,然后点击“驱动下载”,然后在中间的菜单中选择自己的电脑产品型号,就能找到自己所需的驱动。

清华大学就业网

2,清华大学毕业后干什么工作

清华大学毕业后干什么工作,
各专业不同。
可上清华大学就业网,
查看历年就业质量报告。
有详细介绍

清华大学就业网

3,清华毕业生就业

那主要看你对工作的要求有多高了。很多清华大学毕业生确实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定位知过高。我以及我们宿舍的同学对于本科刚毕业时如果就业的薪资要求只有一道个月4000(我们都是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假定在北京工作)。而很多人眼高手低,觉得自己清华毕业老子天下无内敌,这是很不健康的想法。我们刚毕业什么工作经验都没有,公司凭什么给我们那么高的容薪水?从基层踏踏实实干好,自然会得到你想要的薪水,这才是清华行胜于言的精神。

清华出来找不到工作... 你要说一个不剩全找到工作了也许夸张 但不妨碍你这个命题99%是扯淡

专业不好的话很多人的待遇相当一般 清华那种学校如果专业不好的话会相当尴尬 特别是北大,我们这去年就辞退了一个北大的 就业始终是专业第一,学校第二 千万别报那个傻乎乎的工商管理

清华大学就业网

4,简要的介绍清华大学的特点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扩展资料

清华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并结合清华大学具体情况制定了《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基金管理规定》。

其中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基金分为: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基金、博士生短期出国访学基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基金。截至2013年,清华大学历年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有110篇。

2016年,清华大学通过面向博士生选派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派出联合培养博士生275名,攻读博士学位学生44名赴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研究;面向研究生开设联合培养双授联授学位项目43项和英文学位项目20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华大学

5,清华北大毕业混不到年薪百万是不是很差?随便有个厉害的同学帮一下...

其实能拿到多少主要是看个人的能力问题了,并不是清华北大毕业就一定能拿到高薪。清华毕业的还有当保安的,虽然说个人遭遇比较特殊,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好学校并不一定能带给你成功,更多的是学历就是一个敲门砖。当然了,作为国内最高的学府,能从清华北大毕业相对都能找到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工资也会随着慢慢的努力,逐渐长上来的,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行。

你肚子里面没有货,凭啥年薪百万,不要太攀比了,一年搞个50-80万就可以了,学历高不一定代表你能赚钱

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工资水平。这水平在全国来说是相当高的,不信你可以查查看各省市平均工资。清北毕业生一定很可观的了。 题主理解的轻松是怎么个轻松呢?你觉得考上清华北大轻松不轻松呢,况且人家能上清华北大的根本不会考虑混的好不好,人家根本不会混,很认真的,有的出国留学,有的读研读博,有的干脆去搞科研,总之起码人家的未来是会越走越好的。轻松百万不至于,但是努力几年起码是可以接近百万的,但你没上过好大学的起点就会低好多。 不要羡慕人家清华北大混的好不好,你主管想好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自己去为自己目标努力就够了,人生能向着自己理想而生活,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骚年,加油吧,不要管别人好不好,起码人家清北毕业不会比一般人差。

这个只有一个非官方的平均工资统计: 2007年清华毕业生平均月薪达4000元。 2014年,清华毕业生就业月薪达5000元。 这个还和每个人有关系,有些做了执行总裁的管理生,资产过亿的都有。

怎么说呢,这个要分情况的,有些人就是在清华北大混日子拿的证而已,所以别老是出来社会就能赚大钱,做人还是脚踏实地,努力办实事好!

6,如何查看清华大学就业信息

  百度搜索: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第一个链接网址就可以查看


  或者直接输入网址链接,进入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网站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areer/

  在该网站中就可以查询就业的信息了。


附:该中心简介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成立于1988年,是清华大学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以及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的职能部门,下设办公室、管理部、服务部、职业辅导部、职业发展教研室和职业行为学实验室(筹)。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作为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工作的统一主管部门,在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指引下,不断向世界一流的高校就业服务中心迈进。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与管理体系。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

  2015年1月,经2014~2015学年度第13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更名为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简称职业发展中心,英文名称Career
Development Center,Tsinghua University,英文缩写CDC。

   主要职能

  1、根据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及学校的有关要求,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办法;

  2、收集并及时发布社会用人单位毕业生需求信息;

  3、广泛联系用人单位,组织校园宣讲、招聘活动;

  4、开展就业咨询与指导,帮助毕业生充分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5、引导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单位与企业建功立业;

  6、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进行成才辅导与教育;

  7、办理就业协议书的签约手续,负责毕业生的派遣事宜。

7,当年进入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很多回归平凡,有一些投身科研事业。

一部分人很厉害,在亚洲微软研究院都有一翻成绩,有的做了企业家,有的过得一般 以下是一部分人的名单,请参考 中科大少年班著名人物: 张亚勤——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任微软公司副总裁 陈晓薇——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前中华网总经理,现为九城总裁 马东敏——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百度创始人之一 庄小威——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哈佛大学正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江红雨——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牛天华——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蔡天西——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尹希——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熊伟——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正教授 邵中——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耶鲁大学正教授 马双鸽——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耶鲁大学助理教授 骆利群——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斯坦福大学正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范汕洄——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斯坦福助理教授 曹晓冬——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 管俊林——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康奈尔大学正教授 郝权——中...一部分人很厉害,在亚洲微软研究院都有一翻成绩,有的做了企业家,有的过得一般 以下是一部分人的名单,请参考 中科大少年班著名人物: 张亚勤——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任微软公司副总裁 陈晓薇——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前中华网总经理,现为九城总裁 马东敏——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百度创始人之一 庄小威——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哈佛大学正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江红雨——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牛天华——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蔡天西——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尹希——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熊伟——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正教授 邵中——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耶鲁大学正教授 马双鸽——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耶鲁大学助理教授 骆利群——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斯坦福大学正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范汕洄——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斯坦福助理教授 曹晓冬——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 管俊林——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康奈尔大学正教授 郝权——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康奈尔大学助理教授 卢征天——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为芝加哥大学教授 朱长虹——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曾任任美国pimco公司基金经理、投资委员会委员,是华尔街上的顶级明星基金经理之一。现为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管理部门首席投资官,将帮助管理中国数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成为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人。 翁征宇——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清华高等研究中心,清华首位“杨振宁讲座教授” 曹辉宁——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长江商学院教授,金融中心主任,美国财务学会会员 杜江峰——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与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倪四道——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刘磊——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清华大学化学系正教授

8,区块链“通识教育”之上,「链块学院」想走“培养区块链专业技术人...

一个短期内迅速火爆的领域背后,往往对应着巨大的人才缺口。

根据BOSS直聘本月初发布的《2018旺季人才趋势报告》,今年前两个月,区块链相关人才的招聘需求已达2017年同期的9.7倍。虽然人才供给同比增加235%,但人才供需比仅为0.15。

春节前后,我的朋友圈不仅“流传”着好几个版本的区块链“高薪聘贤”价目表,还被各种区块链培训班“刷了屏”。

而链块学院认为,市面上大多培训还只是针对金融从业者和投资者的“通识教育”,以普及“区块链是什么”、“个人如何参与”、“企业有哪些机会”为主。链块学院更希望从技术开发的角度,向行业直接输送区块链实操型人才。

教育本身是看重“供给端”的赛道,同时具有“效果后置”、“重决策”的特点。学员挑选课程,主要考虑因素是师资、时间和价格。

来自科研学术背景、且相对稳定的师资团队是链块学院最大的壁垒。

链块学院现有10余位教师(其中全职教师3人),包括清华大学博士、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赵明,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靖,中国科学院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博士、网络安全专家王泽,牛津大学计算机硕士、初链联合创始人兼CTO张剑南,清华大学博士、哈希世界CEO贾英昊,纸贵科技创始人CEO、Jenga Blockchain Capital管理合伙人唐凌等。

创始人魏红心是清华大学博士,源码空间创始人,“闯先生网”联合创始人,有10余年软件开发经验。他发现,学术出身的区块链老师很少,基本之前在教授密码学、分布式系统等专业。清华大学鼓励产学研一体化,邀请自己的同学校友做老师,要比找高薪的企业CTO更稳定。

链块学院的课程体系,从易到难、从更形象的应用到偏理论的底层,包含区块链介绍、以太坊智能合约、Go语言编程基础、比特币源码、以太坊源码解析、实践练习六个单元。最后的实践练习环节,与前面的理论课保持连贯性,相当于展现学习成果的“毕设”。每期结束后,链块学院也会复盘教学效果,收集学员新的需求,适当调整课纲,并邀请实战型从业者以客座老师的身份讲授应用性强的章节。

授课形式上,链块学院考虑到当面交流答疑、实时指导代码效果好,以及学员的社交需求,采用20人左右线下小班的形式。由于教师多来自清华大学和中科院,本月中旬开班的首期选在北京。未来,一些知识性、无需实操指导的模块将放到线上。

针对不同基础和诉求的学员,链块学院的课程分为2周速成班、6周高级班和6周在职班。2周速成班的学费是19800元,6周高级班定价29800元。不同班型的教学大纲差异不大,但6周班的内容会更详实,答疑互动更充分。学员如果由于时间紧张缺课,可以“插班”补课,高级班学员还可以终身复训。据介绍,链块学院还将与Huobi Lab等区块链孵化器在招聘方面合作,为“毕业生”对接更近的“出口”。

魏红心表示,区块链技术发展迅速,现在能“自学成才”的人很少,链块学院主要瞄向的是研发应用的工程师。真正具有底层架构设计能力的人才需要深厚的密码学、数学等学术背景,不是短期可以培养出来的。

链块学院会在学员报名是以专业和从业经历做初筛,优先招收有3-5年编程实战经验的学员。链块学院于今年2月成立,首期学员主要来自清华校友圈和团队的小范围推广。在竖立品牌的过程中,链块学院的获客成本会趋于稳定,并考虑在需求强烈的深圳、上海两地开班。

此外,链块学院在招生中发现,在职班的咨询量较大,有的企业提出定制化培养技术骨干的诉求,所以,to B也会是链块学院下一阶段的业务方向。

商业模式上,链块学院还有科研条线,通过专利申请和书籍出版等变现。总体来看,培训作为“预收费”的行业,现金流稳定,做好招生并降低获客成本是关键。链块学院目前开放天使轮融资,主要用于补充师资。教师之外的团队近10人。

区块链正处于高速上升期,人才紧缺到基本“包就业”的程度,这对于培训机构,是不错的入场时点。目前,我们还没看到大型“传统”IT培训服务商开放区块链课程。一方面,因为技术门槛偏高,师资相对紧俏;另一方面,资质和能力考核尚缺乏权威标准,培训效果更多需通过实战检验和提升。

我是郝方舟,关注区块链相关优质项目,加微信nooxika请备注公司+姓名+事由。

9,清华大学出来的学生工资有多少?

清华大学出来的学生,工资都是非常高的。 清华大学2018届毕业生一共有7243人,其中本科生有3239人,硕士生有2518人,博士生有1486人。我们仅用清华大学2018届经管学院毕业生就业数据举例,根据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官网给出的数据,本科生的平均年薪是33.5万,硕士的平均年薪是29万,至于为何本科生的平均工资更高,主要是清华大学的本科文凭比硕士文凭的含金量更高。事实上,清华大学经管专业毕业生的薪酬是所有毕业生中最高的,这也很好理解,能够考进经管学院的学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且其中不乏有着超强人脉的学生,在自身实力和人脉都很强的前提下,高薪酬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里不妨和其他学校经管专业的毕业生工资对比一下,以中央财经大学2018届经管专业毕业生为例子,本科毕业生的年薪是8万,硕士毕业生的年薪是10万,和清华一对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见,清华经管学院的毕业生薪酬是有多么的高。 根据相关机构的数据显示,清华每10个毕业生中,就有3个人的年薪达到了50万以上。也就是说,清华大学有近3成的毕业生年薪在50万以上,而年薪在10万到20万之间的毕业生的比例也达到了21.39%,年薪在20万到30万之间的毕业生比例将近18.92%,年薪在30到40万之间的毕业生比例为10.32%,年薪在40万到50万之间的毕业生占比7.77%。当然,清华的毕业生也不乏有年薪低于10万的人,这些人占比大约12.77%,比例也不小。 官方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薪酬排行榜中,清华大学的毕业生排在第一,平均月薪达到了14823元,比第二名多上1000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还公布了一份各专业毕业生在5年后的工资排行,具体数据如下: 会计学:15555元 物理学:15076元 汽车服务工程:15056元 自动化:15040元 电子信息工程:14928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3923元 机械工程:13874元 土木工程:13807元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3693元 材料科学与工程:13078元 能源与动力工程:12995元 金融学:12961元 车辆工程:12894元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2466元 化学工程与工艺:12199元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2137元 经济学:8444元 工商管理:7973元 法学:7846元 从这份数据中可以看出来,清华大学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在5年后的工资待遇最高,平均月薪达到了15555元,而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在5年后的工资水平最低,平均月薪只有7846元。可见,不同专业的清华毕业生的工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清华大学出来的学生工资应该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有些学生可能发展的很好,就会有月薪上万

这取决于你毕业时的工资水平。首先,这取决于你的专业是否合适。如果清华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符合雇主的需求,那么你的工资肯定会更高。 根据去年的平均工资,如果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和他们的专业合适,至少是7000到8000元。如果价格高,几万元就容易了。除了专业,还有个人能力。学校能给你的只是一个跳板。至于你能在这个平台上跳多高,取决于你自己的努力。也有很多情况下,一些清华毕业的学生去了社会后仍然找不到工作。毕竟,每年都有很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但最终很少有人成名。大多数人仍然处于平淡无奇的状态,那些混得不好的人在家里等吃等喝。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应该是14000元。 而毕业生工资决定因素,有一大部分取决于他的专业,就算你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如果你所学的专业不能对口,那企业给你的工资也就和普通大学生毕业一样的待遇,学历也只是敲门砖而已。 薪水不是最重要的。它来自一流大学的愿景,这是最重要的。大学的确可以给清华学生带来一个更高的起点,但他们能获得高薪不是靠知名大学毕业生的头衔,而是靠自己的力量。他们毕业后拿到这样的薪水也是正常的,这取决于他们的能力。许多大学生的工资让我们变得贪婪,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人们的力量真的值得这份工资?如果你还在为钱而挣扎,你会一辈子追随别人。每个人的起点都不一样,但这并不决定你人生的高度。一方面,工资可以代表雇主对你的肯定,也是其自身价值的体现!清华的毕业生挣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超越他们的意识。当你的能力超过他们时,也意味着你的价值超过了他们。

这个和所学专业,学历、就业地区相关很大,据我所知,工科本科出来在一线城市工资大概年薪6-10万不等,工科硕士出来在一线城市工资大概年薪7-15万不等。一般来说刚毕业出来的工资是不决定什么的,清华学生很多刚出去月工资才3k-5k,但是只要能勤恳踏实,有实力,经得起考验,后期工资提升非常快。 有个前辈说过,刚出来不要在意初始工资,往往第十一年的年薪会比前十年加起来的都还要多。

如果是刚毕业的话,年薪一般在180,000左右,毕竟他们是中国最优秀学子的代表,所以起点和格局肯定比较高。

10,大专毕业找工作

竹子的答案:毕业了就要找工作,找工作一定是分阶段找的。找满意的工作更不是一步到位。我建议:1》在本专业内先做第一份工作,因为这是你的专业,你不仿在自己选择的专业尝试一下。今后不做有个对比。因为做过不会后悔。2》合理调整。经过第一份工作之后,对社会对工作都会有初步认识,第一份工作确属不满意再寻找第二份工作。有想法就好,有计划就好。3》毕业后边工作边完善自己的计划。如今社会,人的一生中都要经历几个方面的选择,都是在选择中了解自己,提高自己,找到自己。4》建议你先解决吃饭问题,再解决发展问题,先解决眼下问题,再解决长远问题。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祝福心想事成,吉祥如意!需要时再沟通!

这是2003年的一个资料,虽然是03年但是在06年的地产界仍然红火向上的社会,建筑业也不会差到哪里!不过要警惕,现在城市的地方越来越少,可开发的地方快要枯竭(特指北京),如果是非大城市,应该还算可以,不管什么专业只要喜欢就好!   12月6日早晨8时,冒着5级大风和零下6℃的低温,华北科技学院2004届暖通专业大专生董恒娜从河北廊坊赶到北京首都体育学院,参加2004届北京高校建筑房地产类毕业生双选会。“这个招聘会不太挤,我一到就进会场了!没想到房地产公司对学历要求并不高,一上午我投出了好几份简历,只要个人能力强,大专生一样受欢迎!”董恒娜高兴地告诉记者。   由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与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联合承办的这次专场双选会,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建国际建设公司、首钢设计院、南京工业大学、天鸿集团、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等100余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与工程测量等专业的3000个职位。   与前两周举办的“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双选会”、“财经法律类毕业生双选会”不同,上午10时,记者看到“2004届建筑房地产类毕业生双选会”现场外,没有出现大学生排长队买票、等待进场的情形。会场内秩序井然,没有过分拥挤的场面。下午2时,已经没有新的毕业生进场,本次双选会提前两个小时结束。据统计,共有6000名大学毕业生参加本次双选会。   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培训专员吴彩燕告诉记者,因为赶上大风降温天气,原定9时开始的双选会提前到8时,让不少早来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会场求职。本次招聘会和上周的“财经法律类双选会”提供的职位数相同,都是3000个,但参会人数却只有上场招聘会的2/5。   作为“2004届北京高校建筑房地产类毕业生双选会”承办高校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4年共有毕业生1441名。“与北京地区高校13万名各类毕业生相比,建筑房地产类毕业生人数较少。而2008年奥运会使北京的建筑、房地产行业火了起来,大量的非房地产企业进入房地产领域,房地产经济迅速膨胀,用人需求量也大幅上升。因此,建筑类毕业生找工作相对容易些。”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艳华说。   据刘艳华介绍,除建筑学、土木工程、自动化、测绘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传统专业就业形势好外,该校新增的建筑工程法律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也非常好。“要保持建筑类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比如培养既懂建筑,又懂法律,还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即使是大专毕业生,同样会得到市场青睐。”   在双选会现场,记者发现在建筑房地产类毕业生相对好找工作的情况下,女生就业难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单位在招收的专业后,明确标明“限男生”、“只招男生”的字眼。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建筑工程与高级装修专业的女生小王告诉记者: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一些工作经常需要下工地,企业喜欢要男生。他们班39人,其中23人是女生,工作就不太好找。   “调整好就业心态,是当前建筑类毕业生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不能因为整个行业就业形势好,个人就盲目乐观,也不能因为一两次求职受挫就灰心丧气。对就业市场应该全面了解,包括了解自己竞争对手的情况,像外地高校毕业生、归国留学人员、去年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很多都在北京找工作,他们的优势及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你是否了解?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是否心中有数?应该做到‘适度签约’,对一份工作满意度达到70%至80%,就可以签约了,千万不要因为追求100%的满意而错失就业机会。”刘艳华说。 参考资料 http://www.shaanxi.cn/admin/pub_newsshow.asp?id=1003334&chid=100001

你学什么专业?

要找什么工作自己要定位好,不一定要专业对口。建议你上58同城关注一下招聘的,看看有什么是你喜欢的

看自己的专业是什么了,如果刚开始要找这样的工作,首先要让别人看到你有能力得到那么多。

英才网联分行业招聘网站比较适合你

不要先问能做什么请回答你会做什么你掌握了什么你精通那一行业或项目

11,历史专业好的师范类大学排名

2011中国大学历史学最强学校 本科专业 排名 校名 等级 学校数 历史学 1 北京师范大学 a++ 204 历史学 2 复旦大学 a++ 204 历史学 3 北京大学 a++ 204 历史学 4 南京大学 a++ 204 历史学 5 华东师范大学 a++ 204 世界历史 1 北京大学 a++ 11 考古学 1 北京大学 a++ 17 博物馆学 1 北京大学 a++ 22 民族学 1 中央民族大学 a++ 16 以上资料只有两个师范大学,其它无排入名次。 另,附以上资料出处的相关说明: 2011中国大学历史学各专业最强学校排名 按照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本科学科分类,学科门是最高父系统。学科门共有12个:理学、工学、 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学科门下设学科类,共有71个学科类。学科类下设本科专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内的本科专业共有258个。 《挑大学 选专业—2011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对上述11个学科门(不含军事学)和258个本科专业做了排名和等级区分。北京大学以26个本科专业第1名居全国大学之首,清华大学以21个本科专业第1名次之,浙江大学以13个本科专业第1名再次之。获得该项评价第4名到第10名的大学依次是:第4名北京师范大学,第5名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并列),第8名南京大学,第9名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并列)。以上本科专业第1名不包含在5个及以下大学设置的专业。 以下是2011年中国大学在11个学科门的227个本科专业最强学校(不含5个及以下学校设置的专业)的排名。其中专业名称后面带“y”的是工科引导性专业;带“w”的,是各大学经教育部审核同意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外的专业;带“体专”的,是体育类大学设置的专业;带“语专”的,是语文类大学设置的专业;带“艺专”的,是艺术类大学设置的专业。所有专业排名均摘自武书连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挑大学选专业---2011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中国大学评价》的本科专业分为a++、a+、a、b+、b、c+、c、d+、d、e+、e共11个等级。a++级学术水平最高,实力最强,e级最低。 a++级的定义是: 1、将所有大学的同一个专业按得分顺序降序排列,得分最高的2%是a++级; 2、每个专业的第1名是a++级。 上表是历史学各本科专业a++级学校名单,供考生择校参考(不含5个及以下学校设置的专业)。

答:2011中国大学历史学最强学校 本科专业 排名 校名 等级 学校数 历史学 1 北京师范大学 A++ 204 历史学 2 复旦大学 A++ 204 历史学 3 北京大学 A++ 204 历史学 4 南京大学 A++ 204 历史学 5 华东师范大学 A++ 204 世界历史 1 北京大学 A++ 11 考古学 1 北京大学 A++ 17 博物馆学 1 北京大学 A++ 22 民族学 1 中央民族大学 A++ 16 以上资料只有两个师范大学,其它无排入名次。 另,附以上资料出处的相关说明: 2011中国大学历史学各专业最强学校排名

2011中国大学历史学最强学校 本科专业 排名 校名 等级 学校数 历史学 1 北京师范大学 a++ 204 历史学 2 复旦大学 a++ 204 历史学 3 北京大学 a++ 204 历史学 4 南京大学 a++ 204 历史学 5 华东师范大学 a++ 204 世界历史 1 北京大学 a++ 11 考古学 1 北京大学 a++ 17 博物馆学 1 北京大学 a++ 22 民族学 1 中央民族大学 a++ 16 以上资料只有两个师范大学,其它无排入名次。 另,附以上资料出处的相关说明: 2011中国大学历史学各专业最强学校排名 按照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本科学科分类,学科门是最高父系统。学科门共有12个:理学、工学、 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学科门下设学科类,共有71个学科类。学科类下设本科专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内的本科专业共有258个。 《挑大学 选专业—2011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对上述11个学科门(不含军事学)和258个本科专业做了排名和等级区分。北京大学以26个本科专业第1名居全国大学之首,清华大学以21个本科专业第1名次之,浙江大学以13个本科专业第1名再次之。获得该项评价第4名到第10名的大学依次是:第4名北京师范大学,第5名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并列),第8名南京大学,第9名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并列)。以上本科专业第1名不包含在5个及以下大学设置的专业。 以下是2011年中国大学在11个学科门的227个本科专业最强学校(不含5个及以下学校设置的专业)的排名。其中专业名称后面带“y”的是工科引导性专业;带“w”的,是各大学经教育部审核同意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外的专业;带“体专”的,是体育类大学设置的专业;带“语专”的,是语文类大学设置的专业;带“艺专”的,是艺术类大学设置的专业。所有专业排名均摘自武书连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挑大学选专业---2011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中国大学评价》的本科专业分为a++、a+、a、b+、b、c+、c、d+、d、e+、e共11个等级。a++级学术水平最高,实力最强,e级最低。 a++级的定义是: 1、将所有大学的同一个专业按得分顺序降序排列,得分最高的2%是a++级; 2、每个专业的第1名是a++级。 上表是历史学各本科专业a++级学校名单,供考生择校参考(不含5个及以下学校设置的专业)。

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

河南大学 以前很厉害

12,考上了大学,离改变命运还有多远?_

作者:山谷

来源:土逗公社(IDtootopia)

编辑:花生

社长说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你要走出去了解社会,读书才会有用

● ● ●

考上了大学,离改变命运还有多远

“在中国,人们告诉你:你必须得上大学。而当你真的去上大学了,你会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

每年夏天,近千万高考考生经历寒窗苦读、填志愿的前思后想,终于等来录取通知书。对他们来说,这是人生的转折点。他们对未知的大学生活,满怀期待。

与此同时,无数大学毕业生手持简历,彳亍在求职市场里,希望总是在用人单位一句“回去等消息”后再次燃起,又在随后几天的音信全无中再次熄灭。

中国社科院2017年的报告显示,2016中国高校毕业就业率为86%。也就是说,当年有近200万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他们大多来自二、三本和大专院校,以及语文教育、法律事务以及生物工程等专业。这些学生不仅要面临本身就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还要面对用人单位的院校歧视。

“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远在天边。

越读书,越贫穷?

纪录片《出路》讲述的是民办高校招生老师王振祥、农村考生王盼、三本毕业生万超三人关于大学的故事,属于“为什么贫穷”系列纪录片中的一部。

影片开场,“弘博软件学院”的招生老师王振祥奔波于湖北各个县城高中,在讲台上,他字正腔圆,宣传着“弘博学院”的种种优势。他带着死任务:每场讲座下来,至少要有3个学生注册,交100元的“注册费”。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王振祥必须许下一些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甚至弄虚作假。他用投影仪展示阅览室、实验室等图片,但 “没有一个是我们学校的,全部是百度上找的。”他说学校有三十余名专业教师,其实其中有一半是教务人员;他声称学校与43000家企业建立联系,毕业生至少有十个工作岗位可供选择,而事实上,这样的学生几千个人里只有几十个。

而台下的家长大多神色迷茫,他们来自农村和县城,孩子的高考成绩在3、400分上下,上一本二本大学均希望渺茫。这些学生,正是民办 “弘博软件学院”的主要招生对象。

这所“会发文凭的商业性质的学校”是弘博集团旗下的教育品牌,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市场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学院”。每年,该校要招生5000人,每人学费12500元,总共收入五千多万元。这个价格,在民办学校里,并不算高。

王振祥对着镜头说,“我们是个公司,不是个学校,把学生弄进来,交钱,然后弄走,就可以了”。

可在纪录片另一位主人公王盼的眼里,王振祥却是一位“货真价实”的老师。

2010年6月末,王盼来到了王振祥的讲座。她来自农村,在镇上念书,刚刚高考结束,只拿了388分。王盼的母亲右手残缺,爸爸先天有些痴呆,夫妻二人在砖厂搬砖为生,搬一块砖赚5厘钱(0.005元),一天要搬上万块砖,收入不到50元。对王盼一家来说,弘博学院3年近5万的学费是天文数字,他们不吃不喝,也得3、4年才能赚回来。

王盼并不是个例。在王振祥的招生经验里,曾有农村出来的孩子,全家卖了猪牛卖了房子卖了田地,供他一年的学费,才挤上大学这条船。这些孩子太想继续读书了。初中的时候,老师问王盼,你为什么要上学呢?王盼说,上学是为了脱贫。

对“王盼们”来说,上大学或许是眼下最好的出路,为此,他们甚至愿意倾其所有。“如果出去打工,想让爸爸妈妈过得好一点肯定很难,如果我读书出来,想让父母过得好一点,可能就容易一点”。

然而,王盼所期待的、大学毕业后的生活其实并不“容易”。

故事的第三位主人公万超毕业于武汉大学珞珈学院,作为一名三本大学的应届生,他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在人才市场上,这个24岁的男生一次次坐下来介绍自己,衬衫被汗水浸湿。他央求招聘人员不要把自己的简历放在最下面,并表示什么都愿意做。万超说,“刚开始还有很多期待,现在我只是想要在武汉生活下去。”

“我要工作。为什么他们不要我?我不是211、985。一定是这样。”好不容易有一家清算公司打算录用他,试用期工资每月1500元。

万超算了笔账:一个月光房租和伙食,加起来就是937.5元,工资几乎消耗光。然而那家清算公司在十天之内就把他辞退了,理由是万超的Excel用得不熟练。

当时,他已经在单位附近租下了房子,还借了朋友和父母的钱,可工作却突然没了着落。

“读书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出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不仅能让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更能让我们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和高品质的生活。” 王振祥在讲台上神情坚定。

但他心里明白,这些话只能用来骗骗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三本大学毕业、求职屡屡碰壁的万超也开始意识到,“体面的工作和生活”对他来说遥不可及;屏幕前的观众更是心如明镜。

可王盼一家人依然相信,相信上大学能换来一个美好未来。他们只有相信。

“如果我不读书,我不知道以后我还能做什么。”她对镜头说。

穷孩子上大学,春天就来了?

为了挤上大学这条船,“王盼们”可能要花费父母4、5年的血汗钱,甚至负债累累。然而,最终,这条承载厚望的船却未必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把这艘昂贵的“希望之舰”送到王盼面前的,是教育市场化背景下的大学扩招政策。

1990年代起,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渐减少甚至退出对医疗、住房等公共物品的投入,市场成了配置资源的主要力量,教育行业也不例外。1996年,“包分配”正式取消,大学毕业生被要求自主择业。

接下来取消是“免学费”。1985年,高校推出了接受分数偏低自费生的“双轨制”,开始摸索起收费办学的路子来。1998年颁布《高等教育法》规定, 大学正式开始收费。

扩招带来的显性收益非常显著。1992年公立高校计划内学生的学费为208元/人(计划内国家负责),而2015年已经达到了5000元/人,较1992年增长24倍。而同时期人均GDP从2334元增长到50251元,增长21.5倍;农村人均年收入从784元增长到10772元,增长13.7倍。

——饭统戴老板《高考门前是非多》

几乎在同一时期,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不贬值就要承担出口下滑的经济压力。为遏制1992年下半年经济的四高四热现象,国内采取了紧缩政策。因此,如何扩大内需,让老百姓花钱,成为了当局日思夜想的大事。而彼时,高等教育已成为教育行业首屈一指的“消费品”。

1998年底,在亚洲开发银行担任经济学家的汤敏和其妻子左小蕾,向高层提交了一份“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建议。建议提出,我国适龄青年高等教育入学率只有4%,远低于别的国家,应当改变这一状况,增加教育机会。

此外,彼时一千多万工人在****中下岗,而大学扩招能有效延长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避免其与工人竞争工作岗位。即缓解了就业压力,又能增加下岗员工供孩子读书的家庭责任压力,有效避免社会冲突。

更重要的是,高校扩招或许能解燃眉之急。在当时,鼓励大家买车买房买冰箱的经济刺激措施始终难以奏效,而在汤敏看来,唯一有可能起效的就是教育。

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所有的家长还是愿意把钱花在教育上,这和现在大家争买学区房是一个道理。因为教育不仅是消费,实际上也是为你的下一代、也是为国家的未来在投资。所以我们就从帮助国家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角度,提出了扩招的建议,不仅是刺激消费,而且是让老百姓把钱花在他们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上。

——智库专栏《“高考扩招之父”汤敏:大学扩招真的扩错了吗?》

这一提议受到了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99年6月,国务院宣布了高校扩招政策。而为了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普通本科高校资金不足的状况,国家开始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公办本科院校结合社会资金成立的“独立学院”、各类民办专科、三本大学也就在那时起应运而生,学费大多自主定价,费用在数万元上下。

资料来源:高考网

从90年代末至今的20年间,中国高校本专科生数量从不足百万增长到600余万,研究生数量也由数万增长到40余万。除了普通公办高校扩大招生,过去10年内,中国民办高校的数量也增加了30倍。中国高等教育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大众化阶段。

扩招的收益是显著的,而全国教育学杂费收入(含中小学教育)更从3697亿元飙升到了2015年的43174亿元,增长11.7倍,而同时期国内GDP则从8.5万亿增长到69万亿,才增长8倍。

大学扩招的“初心”其实是刺激消费、缓解下岗工人就业压力。然而,在开展过程中却意外地受到了欢迎,短期内广受支持,被寄予了增加教育机会、促进社会流动的厚望。尤其在“王盼”这样的孩子眼里,只要付得起学费,哪怕去不了好大学,“脱贫”的梦想似乎也并不遥远了。

不平等只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然而,大学看似近在咫尺,流动的可能性却远在天边。扩招没有缓和竞争,只是将其转换了形势。区分始终是资本社会中永恒的游戏。

此刻那里人太多了,势必要进行第二次划分。较少的人进了大学,一方面意味着区分的改变,扩招之前考上本科就是优胜,扩招之后要考进一本,乃至考进211才和扩招之前等值。另一方面,较多的人上了大学意味着实质的竞争被推迟到下一轮,大学学历的含金量已经不足,要竞争研究生学历了。

——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

随着高考录取率从1998年的33.8%飙升到2017年的75%,昔日好学历—好能力—好工作的链条被斩断了。当学生们拿到大学录取书的那一刻,它已经开始贬值。

此外,不仅大学学历的贬值,近些年劳动力市场的缩水也加剧了就业的困难。据观察者网报道,2013年,今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预计GDP增长率为7.5%,新增就业岗位数为900万个,仅是毕业生人数的1.28倍,为历年的最低值。

在扩招与经济震荡背景下,大学生同时面临着学历“膨胀”和工作 “缩水”。僧多粥少,竞赛加剧。从竞争一本大学到竞争211、985学历,从竞争本科到竞争研究生学历,从国内升学到出国留学,甚至到重点中学、重点小学……教育的军备竞赛不断延伸,不断升级。

当社会结构日趋固化、而大部分资源又始终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仅靠教育将全社会百分之五十的成员托举到原先百分之十成员的领地,对于改变前者是没有意义的”。

南京大学为贫困学生设立的“ 入学绿色通道”,但能走到通道前的寒门子弟已越来越少。图片来源:CFP

教育市场化带来的军备竞赛,意味着时间和金钱上的加倍投入。而这一切显然更有利于家境殷实的中上层学子。

早在2010年,晋军就指导他的学生对清华大学生源状况进行抽样调查:2010级清华大学农村生源占总人数17%。而当年的高考全国农村考生比例是62%。晋军还通过多年的课堂随机调查描绘出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中国青年报《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么?调查结果令人震惊》

显然,扩招后的教育竞争对学生家庭背景的要求反而更高了。当中上层的父母想方设法,让他们的孩子耳濡目染,协力将家庭的经济、文化资本转化成学习成绩,转化成眼界和见识,最终转化成教育优势时,底层孩子却越来越难通过上大学扭转命运。他们即便有幸上了大学,也大多流入了大专和二三本院校。

李春玲比较了扩招前高考(生于1975-1979)和扩招后高考(生于1980-1985)这两个群体,发现相比扩招前,扩招后父亲的户口对是否升读高等教育的影响更大,对升读大学或大专的影响也更大。

学者杨东平的研究也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2017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的话,真相了

穷孩子难进好大学,也就更容易找不到工作。学者李宏彬等人的研究发现,相较非重点大学,重点大学(211)会带来10.7%的工资优势。

尽管在市场化背景下的大学扩招中,不乏底层个体的成功事迹,但对于整个群体来说,向上流动却并不比以往更加容易。占有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的中上层家庭,不断复制着“龙生龙,凤生凤”的故事,而穷孩子们的春天却迟迟不来。

“弘博学院”的宣传老师王振祥说:“教育产业化这么多年,所有的优势资源都集中在城市里面。农村的小孩没有良好的教师团队,进不了大学,他们只能选择我们这种:对你的分数没有什么要求,但是最终又会发给你一个文凭的商业性质的学院。

不上学就没有出路,上了学也未必有出路

《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至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

然而,在城乡二元对立、农村不断被吸血和吞噬的语境下,除了花钱读书,他们别无他法。

没有任何知识和文化的农村青年,他们更普遍的下场在哪里呢?在快手呈现出的精神迷惘和空虚里,在东莞流水线上夜以继日的机械劳作里,在大城市不断冒出的建筑工地里……

——FT中文网 《嘲笑毛坦厂的傲慢与冷漠》

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个体命运的转变却陷入停顿。

纪录片《出路》的导演陈为军质问道,“如果一个人努力地工作,努力地学习,却还是不能改变命运,依然贫穷,那么这样的群体是否就该抬起头来看看,是不是我们所处的系统出了问题?”

央视纪录片《高考》中,毛坦厂中学一位班主任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如是劝学

大学扩招“画了一张没用的大饼”。它看似给更多人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让底层学生在获得学历和提高社会地位的预期下进入大学。但事实上,扩招不仅没有改变实质的竞争,反而因为市场主导了教育资源分配,中上层家庭的孩子能够更轻易地占据社会金字塔的高位。

穷孩子不仅上大学困难,甚至,他们还要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当“上大学改变命运”出现在民办大学空洞的宣传口号里,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满足底层孩子对于读书致富的想象,让他们满怀期待地接受现实,让他们的父母心甘情愿地、不惜血本地花钱。

沃尔斯特说,教育扩张是社会上层维护自身优越地位的安全阀。在教育市场化背景下,大学扩招是给底层的“障眼法”、给上层的“宽心丸”。它看起来满足了增强流动性的社会要求,同时又没有损害中上层的既得利益。打着平等的幌子缓和各阶层间的社会冲突,但并未改变不平等的现实;看起来在弥合不平等,事实上却以这种方式将不平等合理化了。

毕竟,像“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这种故事,只会存在于1998年的新华字典里。

参考资料:

郑也夫 《吾国教育病理》

沃尔斯特 “增长的界限” 载于哈里楠编 《教育社会学手册》

布迪厄 帕斯隆 《继承人》

李春玲 《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

叶晓阳 丁延庆 《扩张的中国高等教育:教育质量与社会分层》

南方周末 《你必须上大学,但是……纪录片“出路”中的贫穷》

南方周末 《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

智库专栏《“高考扩招之父”汤敏:大学扩招真的扩错了吗?》

FT中文网 《嘲笑毛坦厂的傲慢与冷漠》

饭统戴老板《高考门前是非多》


文章TAG:清华大学就业网  清华同方官网  清华  清华大学  大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