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税务局工作的人都很懂税法吗?

关于这个问题回答如下:1.作为基层税务一线的一名税务工作者,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发言权。在税务局工作的同志不一定都懂税法。具体原因如下:一是税务局不仅有业务岗位,也有党务、政工、人事、后勤等非业务岗位,非业务岗位的同志由于工作与税收业务联系并不是很紧密,他们很多同志对税收实际业务并不一定熟悉,当然税务机关对非业务岗位也会组织一些业务方面的培训,但由于平时工作不经常接触,也容易忘掉。

二是在县局及以上税务机关,业务岗位分很多科室处部门,比如货物和劳务税科、所得税科、财产行为税科、非税收入科等,一般专职某个税种的管理工作,可能对自己科室处业务比较熟悉,对其他科室相对陌生一点。三是税务系统还有的同志由于参加税务工作时间不长,比如军转干部、新入职的大学生等,业务学习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熟悉所有税法。

四是目前我们日常接触比较多的税种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就有十多个,每个税种都有不少具体规定,而且变化近几年也比较大,因此对税务局工作的同志来说每个税法都很精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五是以前国税局与地税局是分设的,除企业所得税外,其他税种由不同的税务局管理,2018年国地税合并后,所有税种的业务学习还有一个过程,虽然各级税务机关加大了培训力度,但做到熟悉税法还需要花很大努力。

2.说了这么多情况,不过税务系统还是有不少业务精英,对各税种税法都比较熟悉,业务也很精通。特别是一二线城市,很多毕业于985、211高校,学习能力也很强,这些人在一线工作锻炼后,很快就会成为业务骨干。也有不少军转干部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成为了业务骨干。3.因此建议大家不要认为只要在税务局工作,就自然会熟悉税法,这是误解。

国税地税合并,工作人员应该怎么安排?

国地税合并已经开始实施,目前看到的情况是这样的:一,整体原则,人员目前不瘦身,慢慢消化,从省局挂牌,市局挂牌,县区局挂牌全部统一时间,体现了总局在这次机构合并的整齐划一,工作做的非常到位。二,领导安排,省局采取党委,行政分开,其余副职采取拉长板凳的办法安排,市县区局党政一肩挑,副职也是拉长板凳的办法安排,中层干部要等“三定方案”出来之后,再妥善安排,暂时不动。

如何利用互联网 大数据提升税收治理能力?

一、用“互联网 ”大数据强化税源控管“互联网 ”大数据条件下,税务部门在积累了纳税人大量有价值数据基础上,通过与工商、银行、海关、技监、住建、房产、规划、社保、审计等部门联网,在云计算数据综合分析判研的驱动下,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经济税收数据,从所有经济税收数据信息中扫描、控管全部的经济税源。如地税部门要建立个人财产收入信息大数据平台,通过对个人的房产租赁、存款利息、有价证券溢价、财产增值、股权转让、投资收益等财产收入的海量数据进行综合的逻辑判研和严密的数理分析,使个人财产的税源在“互联网 ”大数据的透视下一览无遗。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运用,通过对税收弹性分析、税负分析、税收关联分析等方法,对经济形势作科学研判,对税收收入作精准预测,就能对动态的经济税源进行有效严密控管。一言蔽之,税收数据挖掘有多深,云计算数据就有多精,税源控管就有多准。“以票控税”时代将终结,“人海战术”被“云海战术”所取代,以专业、精准的大数据分析,可以牢牢控管住所有的经济税源。

二、用“互联网 ”大数据应对新生业态的税收征管在“互联网 ”大数据的作用下,网络销售平台、互联网金融等新兴经济业态以其虚拟、无址、跨域、高效、隐蔽等特点,使经营地点、税源归属、征管权限、税收分配等发生重大变化,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为加强对新生业态税收征管,税务部门要通过“互联网 ”大数据,从“管事制”向“管数制”转变,实施“数据管税”:将纳税人税收、财务、经营等信息链条完全打通,实现涉税信息电子化,税务机关、纳税人、消费者和第三方部门的信息数据,完全取代纸质申报和发票等实物载体,构建以信息数据为核心要素展开的税收征管新模式;利用“互联网 ”大数据助推纳税人自助式管理,使纳税人自主申报、税收政策自动适用成为征管主流;借助“互联网 ”大数据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改变以往征管强调抓大放小、集中精力管好重点税源,转变为大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并重,重点税源与非重点税源并重;对税收信息判研出纳税人的异常数据,为一线税管员提供“精确制导”,以强化税收征管。

三、用“互联网 ”大数据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互联网 ”大数据通过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使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逐步互联共享,税务部门从海量数据库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涉税数据,为推动税收风险管理提供有利条件。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涉税事项逐步发展为纳税人对照税法和税收政策、自行掌握执行、税务机关进行后续管理的方式。

税务机关更多地通过大数据、涉税信息平台抓取有关经济涉税信息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评估判研,将所有的海量涉税信息转化为可量化、可比对的数据,实现涉税信息的数字化管理。通过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等判研,对纳税人涉税情报进行智能化分析、计算、比较、判断、甄别、联想和定性,依据采集和积累的征管基础数据、风险分析数据、第三方数据等信息资源,多角度对税收风险进行综合关联分析,精准计算出如税负、税种、行业、纳税规模、纳税信用、纳税遵从等各种税收风险指数,揭示涉税风险的发展规律。

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税收风险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税收风险应对措施:对高风险的纳税人实施税务稽查,对中等风险的纳税人进行税务约谈,对较低风险的纳税人则通过纳税辅导以促进纳税遵从。四、用“互联网 ”大数据做好纳税服务“互联网 ”大数据条件下,纳税人类型、办税业务、时空跨度、新兴业态的多样化,必然导致纳税服务需求的多元化。

针对当前税务部门大众化的纳税服务资源和能力过剩,个性化纳税服务不足的困局,必须从纳税人的个性化需求出发,切实改进纳税服务的有效供给,以满足纳税人个性化的纳税服务需求。税务部门要依托大数据分析制导服务供求,做到始于需求、终于满意。在“互联网 ”大数据相互作用下,个性化纳税服务需求容易被识别,对于纳税大户、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等个性化、特殊化的纳税服务容易实现。

因此,税务部门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纳税人,从改变纳税服务的供给侧角度入手,根据每个纳税人所需求的纳税服务进行“私人定制”,一改粗放型“端菜式”的纳税服务为精准型“点菜式”的纳税服务。要借助“互联网 ”大数据,超越时间、空间、地域、业态等限制,使纳税人可以在家里、办公室、旅行途中通过互联网全流程、无纸化办理所有涉税事务,在大大降低纳税成本的同时,享受到精准、便捷的纳税服务。

在县税务局上班的姨侄女考上了市法院,应不应该去?

地主,你说你姨侄女川师大毕业后考上了县税务局,上班一年后又考上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她现在在犹豫到底是去还是不去。个人觉得,你们可能在这件事上产生误解了。你说你侄女考上了县税务局,那按理说,你侄女目前的身份至少应该是事业编制身份,甚至是行政公务员身份。如果是事业编身份或者公务员身份的话,那就是正式的在职干部职工。

这种情况下,都是有试用期的,通常都是一年,到期后转正。另外,还有服务期限要求,通常为五年。当然,也有些单位有特殊约定也不一定。但政策规定一致的是,在服务期限内,一般是不允许往外考的,也是不允许调动的,除非是辞职离开。还有,如果你侄女已经是县税务局的公务员,那她是被禁止再考公务员的,这是国家公务员法明确规定了的。

除辞职外,想要离开,只有在服务期满后调动离开。你说你侄女现在考上的是市中级人民法院,那就证明你侄女在原来县税务局很有可能就不是公务员身份,她很可能是事业编身份,甚至只是临聘人员身份。这种情况下,考上了市法院,就是正式的公务员身份了,那当然应该毫不犹豫地离开,没什么好想的。再怎么说,中级人民法院在市里,平台更大,发展前途也会更好

有的人从互联网公司跳槽到了传统公司,从事java开发的工作,但发现自己很难适应这个环境,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从互联网公司跳槽到传统公司,这个跨度确实有点大。大家都多少知道一点: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氛围和流程。题主提到之前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起来快乐得不要不要的,但是在传统公司却感到很压抑。这个可能和企业不同的性质有关系。建议题主想清楚在传统行业工作压抑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内容,还是同事,或者领导风格?如果是因为工作内容,那么不妨让自己先给自己1-2个月时间适应一下,看结果如何。

如果是同事或者领导的原因,这个多半不能改变,那么就劝题主早做选择。关于学习这件事,很多人属于任务驱动型,用事情驱动自己学习。像题主这样纯粹读代码或者去理解业务逻辑,确实会容易没有耐性。建议题主不要过于焦虑,适当的时候可以找主管和导师沟通,确认自己的进度是不是OK。尽量让自己能在业务中去学习,效果会更好。


文章TAG:地税工作如何适应互联网  互联网广告或将面临新规  地税  工作  如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