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收藏一套清同治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活计,包括荷包、烟荷包、表套、扇套、镜子、粉盒、名姓片套等九件,均为明黄色,通体以金银线和五彩丝线绣五毒和大吉葫芦纹,即当时宫廷所用的端午佩饰。明 正德 天师骑艾虎纹金掩鬓清初以后,宫廷织造和颁赐节令应景服饰的制度逐渐停废。但艾虎五毒纹样在民间被继续沿用。

幼儿易受疾病侵袭,所以端午期间的儿童服装上使用艾虎五毒纹样也最为常见,包括各种百纳五毒衣、艾虎五毒肚兜、五毒虎头鞋、虎头帽,一直到近现代还十分常用,是古老端午服饰风俗最后的一点子遗。夏季衣料的更换次序作为正式的节令服装,端午夏衣的样式和其他季节服没有太大不同,历代均选择使用最多的常服或公服款式,完整一套包括若干件,但在厚薄和层次上会做调整。

《唐六典·尚书户部》中记载的唐代官员四季标准服饰,基本构成包括外套的袍衫、内穿的汗衫、下身挎诨等,冬季为厚重的绵夹袍,加绵袄子;春秋改为略薄的夹袍、加半臂;夏天则把夹袍换为最薄的单衫,其内只穿汗衫。宋代五月五日赐服标准和十月一日相比,罗夹公服改为罗单公服,也去掉了内衬的锦袍。清代常服为常服袍、常服褂一套,盛夏伏天入署可以不穿外褂,稍减酷热之苦,谓之免褂,其内还可穿凉爽的竹衣。

就和今日不管天气多热,正式服装最多是脱了外套、马甲保留衬衫,而不会直接改穿短裤背心拖鞋一样。明 赤罗朝服(赤罗衣、赤罗裳)由于不同季节衣物的款式相近,所以就必须在面料上大做文章,中国数千年来发达的面料织造技术,很早就形成了从厚重的锦、绒、绵面料到极轻薄的罗、纱、葛类织物复杂的品种分类,这为适应不同季节气候的着裝提供了丰富选择。

随着气温由低到高,大体上依照皮、绵、夹、单,绸、缎、罗、纱的次序更换不同厚薄、材质的服装,即所谓的春秋以缎绸、夏以纱、冬以裘,随时所宜。清 绿色团龙纹暗花直径纱单氅衣清 杏黄色团龙纹暗花直径纱单氅衣端午前后用到的夏季面料主要有罗、纱和葛。如前文唐代《端午日赐衣》所说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就提到了细葛和香罗,宋代端午服主要使用罗和觳(绉纱)等面料。

明代宫廷在四月初四入夏换纱单衣(至九月初三日止)。清代织造技术成熟发达,衣料的使用也更为讲究,不仅不同季节更换不同厚薄的面料,同一类面料中还进行了更细致的区分,仅纱类便有四五种,逐渐形成了一套非常细致的换衣序列。单单夏季就需要更换接近六七次衣料,平均不到一个节气便要换一次。如清代崇彝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所说的:衣冠定制,寒暑更换,皆有次序…….纱衣始于实地纱、芝麻地纱、亮纱、蓝葛纱、黄葛纱,时至三伏矣。

 5/7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黄三白过  端午  端午节  衣服  五黄三白过端午  端午节穿什么颜色衣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