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发热,心下悸,头眩,身[[!NFAB1]]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惊悸、怔忡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根据惊悸的发病原因设“金疮惊悸候”、“心病候”、“虚劳惊悸候”等。唐代孙思邈提出治疗心悸的方剂,如《备急千金要方·心脉论》提出:“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

”宋代严用和对惊悸怔忡的病因病机、病情演变、治疗方药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曰:“心虚胆怯之所致也。”“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惊悸不已,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皆心虚胆怯之候也。

”治当“宁其心以壮胆气”。选温胆汤、定志丸作为治疗方剂。金元时期,有关惊悸、怔忡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强调:“悸为怔忪,皆热之内作。”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亦主张惊悸、怔忡“皆膈上血中伏火,蒸蒸而不安。”并创立了著名方剂朱砂安神丸。朱丹溪及其门人又提出了血虚致病的理论,认为惊悸怔忡皆由血虚引起,并突出了痰的致病作用。

如《丹溪心法》中所说:“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曰:“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张景岳《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劳损所致,“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原,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因此,“凡治怔忡惊恐者,虽有心脾肝肾之分,然阳统乎阴,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因乎精”,提出了病本在肾的理论。

清代医家对瘀血作悸进行了发挥。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因》云:“心跳心忙,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血府逐瘀汤)百发百中。”唐容川《血证论·怔忡》称:“凡思虑过度及失血家去血过多者,乃有此虚证,否则多夹痰瘀,宜细辨之。”以上历代医家对惊悸怔忡的论述,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病因病机】 心悸的发生多因感受外邪、七情所伤、饮食失节、体虚劳倦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4/13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服务企业解难题  纳服质效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