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1.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起心悸。如《素问·痹论》指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或邪毒内扰心神,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2.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济生方·惊悸论治》指出:“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阴血暗耗,不能养心而心悸;或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心悸。此外,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动撼心神亦可发为惊悸。

3.饮食失节 嗜食膏粱厚味,煎炸油腻,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而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如唐容川《血证论》指出:“痰入心中,阻其正气,是以心跳不安。”《医学正传》曰:“肥人因痰火而心惕然跳动惊起。”《丹溪心法》亦指出:“心悸时发时止者,痰因火动。”4.体虚劳倦 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而致脏腑虚损,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藏,发为心悸。

《伤寒明理论》曰:“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丹溪心法》指出:“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阳气亏虚,气化失利,水液运化失调,停聚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亦可引发心悸。二、病机 心悸的病因虽有上述诸端,然病机不外乎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宁,引起心神动摇从而悸动不安。但其发病与肝、肾、脾、肺四脏的功能失调亦密切相关。如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火邪伤阴,阴虚阳亢,致使心脉不畅,或心神受扰,引起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治节以“朝百脉”,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动悸;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

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运化失常而致水饮内停,饮邪上犯亦可致悸。心悸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虚,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

 5/13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服务企业解难题  纳服质效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