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说的鹦鹉螺其实属于鹦鹉螺,属于鹦鹉螺家族,在分类上属于曾经繁荣的鹦鹉螺亚纲。鹦鹉螺并没有灭绝,但它今天仍然活跃在一些热带水域。因为我们人类的捕捞,鹦鹉螺的数量下降了。如果我们想让鹦鹉螺继续在地球上生存,就应该减少和限制对鹦鹉螺的捕捞,大家都不要买鹦鹉螺的产品。

鹦鹉螺灭绝了吗?

鹦鹉螺没有灭绝,如今依然活跃在一些热带海域。曾经在地球历史上,和鹦鹉螺一样活跃在海洋中的头足动物们,如菊石、角石、箭石等,扮演着海洋中的捕食者角色,有的菊石直径甚至可达两米,堪称庞然大物。直到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大绝灭前,菊石依然繁盛,但小行星撞击事件让地球的生态系统重新洗牌,遮天蔽日的尘雾、酸雨、高温,笼罩着地球,

和恐龙一样,菊石们永远地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长河中。至于鹦鹉螺为什么没有绝灭,一个猜测是,它们平时生活在100以下甚至是深达600米的深海海底,或许这一点帮助它们幸免于难,菊石化石,注意和之后的鹦鹉螺对比,图源:pixabay今天,鹦鹉螺依然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些热带海域活跃着。经历了几亿年的演化,鹦鹉螺居然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堪称“活化石”,

它们的外壳内部分为多个腔室,只有最外面的一个腔室为肉体所处,其余腔室都充满气体。各腔室之间都有连接,通过调整内部的水和气体比例,鹦鹉螺可以控制沉浮,这也是潜水艇的原理,“鹦鹉螺”号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现生的鹦鹉螺,图源:pixabay鹦鹉螺是头足动物,和章鱼、乌贼一样,用触手捕食小鱼小虾,尤其喜爱蟹类。

平时它们在100多米的海底底栖潜行,宁静的夜晚,则会漂浮到海面附近,如今,这种“活化石”的境遇并不好,曾经它们遍布全球,但如今只分布在少数海域。它们的外壳是精美的天然艺术品,人们争相求购收藏,但鹦鹉螺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尽管如此,非法经营贩卖依然屡禁不止,鹦鹉螺外壳的内部结构,腔室之间有连接,只有最外的腔室有肉体,图源:pixabay。

前五次物种灭绝已经过去,鹦鹉螺会在第六次大灭绝中幸存下来吗?

鹦鹉螺被称为“海中活化石”,因为它保存着非常原始的特征,而它的近亲们早已经灭绝了,我们今天所说的鹦鹉螺实际上属于鹦鹉螺目-鹦鹉螺科下的鹦鹉螺属(Nautilus),在分类上属于曾经非常繁荣的鹦鹉螺亚纲。图注:聚集在一起的鹦鹉螺,图片来自网络鹦鹉螺亚纲在距今5亿年前的寒武纪晚期就已经出现,其最早的成员是短棒角石(Plectronoceras),

实际上,最早的鹦鹉螺外壳并不是螺旋形的,而是直的。比如著名的房角石(Cameroceras),这种生活在奥陶纪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体长可以达到近10米,非常巨大!图注:鹦鹉螺亚纲最早成员——短棒角石,图片来自网络图注:巨大的房角石,图片来自网络图注:鹦鹉螺亚纲的演化方向,图片来自网络鹦鹉螺亚纲是一个曾经非常繁荣,而且非常长寿的家族,仅仅是我们人类目前从化石中鉴别出来的种类就超过了2500种,它们的确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并且成功的生活到了今天,

不过今天地球上生活的鹦鹉螺只有2属6个种,不仅有我们常说的鹦鹉螺属,还有异鹦鹉螺属(Allonautilus)今天我们所说的鹦鹉螺并不是亿万年前就已经出现的非常古老的物种,它们出现时间大概是距今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不过4000万年对于人类已经非常漫长了。今天的鹦鹉螺仅仅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海域,其标志性的螺旋形盘卷外壳非常具有代表性,

注:鹦鹉螺的壳,图片来自网络。正是因为鹦鹉螺独特而神奇的外壳,才成为了钓鱼和贩卖的对象。每年仍有大量的鹦鹉螺被捕捞出售。在中国,鹦鹉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限制出售。鹦鹉螺是否会在所谓的“第六次大灭绝”中消失,完全取决于我们人类的所作所为。由于人类的捕捞,鹦鹉螺的数量已经下降。如果我们想让鹦鹉螺继续在地球上生存,就应该减少和限制对鹦鹉螺的捕捞,大家都不要买鹦鹉螺的产品。


文章TAG:鹦鹉螺为什么灭绝  鹦鹉螺  灭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