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盒马鲜生在上海开业,美团打车第一站落地上海,拼多多在上海发家,开启了各种商业模式实验的大门。到2020年,上海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业中心,聚集20万以上白领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者、连载创业者、海外创业者等科技创业者。将涌现一批具有全球或区域市场领先地位的创新型企业,科技小巨人超过3000家,形成100个以小巨人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什么一部分在上海创业的小老板不喜欢上海?

我来分享一些观点。首先,上海是个合规成本很高的地方,创业者要完整地缴各种险各种金。并且加班时限也受控制,本地人习惯了双休,如果你想让雇员一周上六天班远不如在别的城市来的容易。光是这一周五天和一周六天的区别就意味着效率和成本上的巨大差异。其次,上海本地文化是比较小资产阶级的,不会以拼死加班挣钱为荣,讲究工作生活平衡,可能和某些创业者所追求的狼性文化相左。

为什么有的人来上海工作,还说上海的不好?

其实很简单,个人接受教育水平不一样,各地文化习俗不一样,有些人认为自己的想法都是对的,认为自己从小到大接受的东西就是对的,不善于去适应环境,举个例子,电动车在家乡骑可以横冲直撞,但在上海走路闯红灯都会被令行静止或者罚款,他们觉得上海人欺负外地人,再举个例子,各地人说家乡话天经地义,但上海人说上海话就会被看成排外,在说别人的坏话。

上海本地人如此精明,为什么却很少有人创业?

讲个真事儿。女同事,姓张,上海人,祖籍连云港,爷爷辈来到的上海,1988年生,人高马大,住在新闸路一条大弄堂里,未婚,和浦东北蔡的男友同居多年。此女形象气质佳,大个子,惹人喜爱,梨型身材,还常扎丸子头,喜欢跑步,常穿一条紧身跑裤搭配耐克拉链外套。尽管如此,公司仍有不少年轻小伙不少人喜欢她,除了我。据说她和浦东男友相识于写字楼电梯,天长日久,一回生,二回熟,互生好感了。

男的家在浦东北蔡,拆迁后分房多套,张同事家住在浦西弄堂,至今未见动迁,久居弄堂30年,几年前两人相识,现他们住在浦东一套房子内,婚期已定,未见幸福,幸福已敲门。男人在我们写字楼一家公司做会计,张同事在我们公司做数据统计,两个人缘份根据八卦的女同事们说,他们确实相识于乘坐电梯的过程中。后来看到,他二人很是般配,男的精明,女的颜值高,但从未有创业的打算,而且男方每天开着自己的宝马车上下班,出现在写字楼下很是拉风。

张同事每次下班,她的男友都把车挺好了,车门一开,张同事手拎着单肩包,人进去,一出偶像剧的甜腻风就这样上演了,看得人很酸。由此可见,他们根本不缺钱,而上海本土人士,特别容易出财会专业人才,以及外语类人才,如果你细心的话,肯定能发现这一点。以上是简单的身边事情叙述!回归正题。进入2022年,到今天为止,我在上海生活了17年。

正如题主所述,毋庸置疑,上海本地人确实够聪明,头脑反应迅捷,普遍言语表达流畅,让人印象深刻!但如此精明的本地人,却鲜少创业,个中原因如下:上海开埠将近200年,也繁荣了将近200年,已经彻底形成了稳定的职员文化!本土人士,本地有恒产,也有恒心,富可敌国的没有,但普天同庆,资产均衡,有了安居,有了乐业!而乐业,在上海,则是职员文化。

1990年代,上海黄浦区黄河路美食街出来一个上海本土首富,但那是不安份,是穷则思变,但是现在,你看看,上海本土籍职员文化更加浓厚,本地子女留学一大堆,也不会在创业之路上搞得自己头破血流。他们宁愿每天打卡网红,也不会让自己弄得江湖风尘。创业,一定是不安于内心的骚动,更是面对经济窘迫后放手一搏的实际行动,是人生的不得已,是拼了命的咬牙切齿。

但是在上海这样的大环境下,有永久生产的人多,也有稳定内心的人多。何苦呢?翻来覆去,你得有翻来覆去的心,但是固定资产相对较好的上海,天生没有民营创业的语境和环境。比聪明更让人惬意的是,90%以上的上海人都充满契约精神。什么是契约精神?简单接地气的说法,照章办事。上海本地人不急躁,很理性,不会过度情绪化。契约精神更简单的解释就是,上海本地人在钱的问题上大多不占你便宜,你也不占我便宜。你离不开它,但你离不开它,也离不开它。这样的契约思维也可以算是小家子气,但这是时代的文明,是共同文化的升华。这样的包容不一定会产生企业家精神,因为企业家精神会流失。土生土长的人不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一定会以精明快速的反应止损!当然这也会制约创业的萌芽!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了17年的人,我想继续做一个粗浅的回答。这17年,我几乎没有离开过上海,几乎每天都要从浦东穿越到浦西,甚至比85%的上海人留在上海的时间还要长。


文章TAG:上海为什么创业者少  上海  创业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