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蛙的皮肤上覆盖着一层有毒的粘液。毒蛙之所以不会中毒,是因为它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其他动物有一点点不同,毒液不会影响自身的神经传递功能。为什么箭毒蛙的神经递质在传递信号时不受南美蟾毒的影响?毒蛙的食谱很广,蜘蛛、蚂蚁、瓢虫、千足虫都是它的美食。这些虫子吃植物中的生物碱,并在体内保留毒素。

箭毒蛙的毒素从食物中获取,为什么箭毒蛙不仅不会中毒,还能积攒毒素消灭其他动物呢?

首句给出答案箭毒蛙吃毒不中毒的原因是,它的神经系统结构跟其他动物的有点儿不一样,毒素不会影响到箭毒蛙自身的神经传递功能。箭毒蛙,热带雨林里的小不点,个头还没有一枚硬币大。虽然个头小,但在森林里却不容忽视。箭毒蛙的色彩很鲜艳,赤橙黄蓝,全是引人注目的亮色。一身色彩也是警告色,提醒其他动物切莫靠近,它身带剧毒。

箭毒蛙的皮肤上裹了一层带毒的粘液。南美洲的印度安人把飞镖头在箭毒蛙身上滚一圈,就做好了一支见血封喉的毒箭。吃出来的毒箭毒蛙身上的毒素不止一种,全部箭毒蛙身上的毒素加起来有800多种。这些毒素都是天然的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种碱性有机化合物,大多数生物碱是植物自带的,动物吃了这些植物,也就获得了生物碱毒素。

箭毒蛙本身无毒,它的生物碱毒素也是吃出来的,不过它吃的不是植物,而是其它小虫子。箭毒蛙的食谱很广,蜘蛛蚂蚁瓢虫千足虫都是它的美味,这些小虫子吃到植物中的生物碱,体内留存了毒素。箭毒蛙吃到毒虫子,收集毒素,积攒起来,再从皮肤腺上排到体表。裹了一身毒液,就像穿了一件护身铠甲,捕食者看到它就会绕道而走。

族群中最毒的黄金箭毒蛙,身上毒液一次能毒杀10个人,或是1万只老鼠。箭毒蛙在树叶上产卵,当小蝌蚪孵化出来后,蛙爸会背着蝌蚪找个蓄水的树叶安放。树上有种凤梨科附生植物,它的叶子往内卷,里面会积水,是蝌蚪最好的孵化地。这时蛙妈会在小水塘里产下几颗蛙卵给蝌蚪做口粮,蛙卵带毒,小蝌蚪吃了以后也开始带毒,当它变成幼蛙后就有毒液当武器了。

毒发过程箭毒蛙的毒直接攻击神经系统。以黄金箭毒蛙的毒素--南美蟾毒batrachotoxin举例。南美蟾毒进入动物身体后,会潜入神经系统,附着在神经递质上面。神经递质是一种传递电信号的信使,它把大脑发送的信号传达给肌肉,指挥肌肉运动。南美蟾毒附着在神经递质上,干扰信号传递,结果会引起肌肉瘫痪。毒素引发心脏肌肉瘫痪后,心脏也就停止了跳动。

百毒不侵的秘密箭毒蛙的神经递质在传递信号时,为什么不会受到南美蟾毒的影响呢?答案是箭毒蛙的神经递质受体比其他动物的神经递质受体更聪明,能辨认出毒素。当毒素潜伏在神经递质上传送电信号时,其他动物的神经递质受体,会同时接收毒素和神经递质,这时信号的传递就受到了毒素的干扰。而箭毒蛙的神经递质受体很聪明,它能够区分出毒素和神经递质的不同,拒绝接受毒素,只接收自己的神经递质,这时神经信号传递不受干扰,能正常工作。

打个比方,毒素和神经递质就像两把钥匙,神经递质是原装钥匙,毒素是伪造的钥匙,神经递质受体是一把锁。其他动物身上,两把钥匙都能把锁打开。而在箭毒蛙这里,只有原装钥匙能开锁。箭毒蛙改变的不是钥匙,而是锁,这把锁的变化还得变得特别精妙才行,变少了不管用,伪造钥匙还能开锁。变多了也不行,连原装钥匙都打不开锁了。

箭毒蛙神经递质受体的结构变化,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在演化的道路上,至少变了三次。就像药王遍尝百草,以身试药一样,箭毒蛙冒着生命危险,一点点地试毒。经过一次次的基因变异,终于百毒不侵,不仅以身体扛住了毒素,还把毒素化为自己抵御天敌的武器。最后多说几句,因为箭毒蛙的毒素从食物中获得,如果吃不到毒虫子的话,它身上的毒液会慢慢消失。

如果晁盖不是史文恭射死的,那他在被捉上梁山以后可以争辩啊,为何一言不发就被杀了?

谢谢你。这是史文恭对古典作品的谋杀。他还能捍卫什么?就算我们给他一个捍卫清白的舞台,结果也只会更糟,还不如死得痛快。现在水浒阴谋论真的很流行。看来我是不好意思告诉别人我看过水浒传不喷宋江了。不可否认,《水浒传》的阴谋论确实标新立异,引人注目,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但我个人一直对水浒阴谋论嗤之以鼻。我认为这种观点纯属故弄玄虚,胡说八道。笔者认为,史苦心刻画宋江这个人物的出发点是积极的、正面的。


文章TAG:为什么中了涂有箭毒蛙毒液的箭的动物可以食用  毒蛙  动物  毒液  积攒  毒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