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Micro LED能实现小尺寸下的低延迟和高画质。据Trend Force预测,未来Micro LED 将取代300亿美元消费型面板市值和50亿美元车用显示器市值。从2018年开始,三星、索尼、友达等大厂陆续推出Micro LED相关概念性产品,但距离其取代OLED并用于科技设备还需要2到3年。

由于Micro LED属于微米级别的“光学芯片”,厂商在LED的巨量转移、黏结和电路驱动方面还存在技术难点,因此其制造成本是传统LED的3-4倍。未来Micro LED的成熟将有赖于上游半导体厂商和下游设备厂商的结盟配合,利用上下游供应链提升研发资源与效率。图表2.9新一代显示技术指标对比2.2 终端:感知交互系统将改善“晕动症”,眼球追踪及其衍生技术是发展热点眩晕感也是影响用户沉浸体验的重要因素,有25% 的消费者认为眩晕感是他们购买设备的主要阻碍。

据信通院调研,业界公认的眩晕感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显示画质的低劣导致用户视觉疲劳,进而引发眩晕反应。例如纱窗、延迟、边缘分离式闪烁等问题影响了用户的沉浸式体验。二是视觉与其他感官通道冲突,导致用户整体感受紊乱。例如虚拟场景中用户正加速奔跑,而现实世界中人体的位置保持不变,视觉接受的信息和身体感知的信息不对称。

三是双目视差在产生 3D 效果的同时,双目焦点调节与视觉景深不匹配,引起辐辏调节冲突(VAC)。现实世界中人们看不同距离的物体时晶状体会发生变化,使反射到视网膜上的物体镜像有清晰度的改变。然而,VR 头显难以真实反映远近景象在人体视觉中的差异。在应对三种晕动症诱因方面,光学系统在分辨率和响应速度上的升级只能解决低画质问题,而缓解辐辏调节和多感官冲突则有赖于感知交互系统的优化。

目前,Virtuix 公司开发了 Omni 全向跑步机,以加强视觉与其他身体器官的协调配合,缓解感官冲突带来的眩晕感。但在现有产品中,应对辐辏调节冲突的感知交互方案仍未成熟,将是未来发展重点。感知方面,眼球追踪为重点攻克方向。交互方面,注视点渲染和可变焦技术为现阶段主流发展路径。眼球追踪利用红外光反射获得眼动信息,然后通过计算机或摄像头对视觉中心进行建模测算,最后确定用户视觉的聚散度、瞳孔大小和焦距等数据。

眼球追踪集光学显示、传感、图像识别和算法等高精尖技术为一体,技术难度大门槛高,可谓AR/VR的“兵家必争之地”。微软、Facebook和Magic Leap等虚拟(增强)现实龙头企业正加速在此赛道上布局,其眼动专利数量占总专利数的比重不断上升。然而,目前国内自主研发眼球追踪术的企业仅有七鑫易维、青研科技和天蝎科技三家,相关专利数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行业布局还未完全,市场空白大。

 6/8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VR  迭代  技术  生态  竞争  技术迭代  生态完善  VR与哪些技术竞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