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月球是同时形成的吗?目前有什么理论依据吗?

谢谢悟空邀请。地球和月球形成的时间並非同时。地球在先,月球要晚。根据是美国宇航员1969年登月,带回了月球表面岩石的样本。经测定,岩石形成于约45亿年前,这与地球形成时间(46亿年)相比要小一些。1977年,美国前国务卿布诺津斯基访华时,曾经贈送我国1克的月球样品。我国的科学家也对其研究。中国对月球的深入研究,有待于登月计划下一步再实施,会彻底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

在太阳系里的卫星中,月球尤其的大,这有什么说法么?

天文学史其实是星体分类史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很多对天文现象的理解。那具体是指的什么呢?我们可以来一段超级极简天文学史。最早,古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上有5大行星(金、木、水、火、土),还有太阳,月亮,以及一群恒星(所谓的恒星,几乎不动的那些亮点)。后来,哥白尼发起了哥白尼革命,地球从中心的位置被拿下来成为了一个行星,太阳占到了中心,其他的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牛顿和伽利略之后,宇宙不再局限于太阳系内,人类的目光开始推向了宇宙深处,而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发展过程中,太阳系有了9大行星,还有许多卫星;我们有了星系、星系群、星系团、可观测宇宙的概念;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了超新星,类星体,耀变体等概念;再到后来,冥王星被降级成矮行星。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整个天文学史到底有一条什么样的路径?随着天文学水平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分类更加系统并且更加合理,其实,对于星体的分类是基于人类对天文学现象的理解。

所以,天文学史,某种程度上是星体分类史。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有了赫罗图,把恒星演变更加系统的进行阐述;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理解,科学家才会把冥王星进行降级。其实不光是天文学,任何学科都是如此。分类的水平完全取决于对一个学科的理解水平。月球并不普通实际上,虽然都是卫星,卫星之间也有很大不同,这就好比都是恒星,有矮星,也有超巨星。

在卫星的分类中,大概可以分成两种卫星,一种就是和自己主星之间的差距比较小的,月球就是这样,另外一种和自己主星之间的差距很大的。就拿太阳系的卫星来说,月球就属于和地球十分接近的,木星和土星虽然也有大的,但是和它们的主星比起来,就显得小很多。那这两类卫星有啥具体的差别呢?其本质的不同在于形成机制的不同,月球的形成目前主流的理论是大碰撞假说。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月球  假说  起源  探索  探索月球的起源  关于月球的形成有哪些假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