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铁罐分为四个部分,罐体、罐盖、闭锁机构和背带,罐体是薄铁板冲压成型,罐子四周竖有条状的凸,起主要是能够提高铁罐的强度。罐子直径12厘米左右,罐体高度有两种规格,一种便携式的只有24厘米左右,一种加长式的长度达到27厘米。说它是罐子有点抬举了它,说它是小铁桶更为合适;因为它只是比德军的M24手榴弹稍微胖了一点,体长只有手榴弹的三分之二。

每个小筒子里面装有一具防毒面具,早期的防毒面具叫M30式,材料是布质的;后期改进型的叫M38式,材质是橡胶。除此之外,里面还装了一个备用过滤罐和一副备用镜片。防毒面具由过滤器和呼吸器两部分构成,过滤器主要就是一个滤毒罐,是阻挡毒气的屏障,负责对吸入的毒气进行过滤,毒气经罐内多孔物质吸附之后有害成分不会进入人体,失去毒效,呼吸器则是直接佩戴在士兵的面部,与过滤器连接。

早期的罐筒体被涂装成深黄绿色,但是跟德军士兵服装有差异;为了增加它的隐蔽性,后期被改成了灰绿色,和德国国防军野战制服颜色接近。二战时期,德国国内的老百姓也配有防毒筒子,体积跟军用的相近,不过罐体被喷涂成黑色,以示两者的区别。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德军士兵随身携带的筒子,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是大家心里肯定还有一个疑问,苏德战争中好像没有看到苏军士兵身上带这玩意,德军为什么如此注重防毒设施?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首先使用了化学武器,知道它有多么可怕。

1915年的4月22日比利时法兰德斯战场上,德军对法军首次大规模使用主要成分为氯气的化学武器,毒气释放后,法军纷纷倒地,5分钟内有1200名法军丧命,法国陆军第73步兵团战壕里尸体堆积如山,这次就是一战时叫人毛骨悚然的伊普尔毒战。吃了苦头后的法军自然不会善罢甘休,英法也开始制造化学武器,对德军以牙还牙。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整个一战中,双方总共进行了146次毒气攻击,使用了15万吨毒气。至少有85000人死于化学武器袭击,因为化武攻击而受伤的人更是达到了百万以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战时作为德国上等兵的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也受到化武的毒害,差点双目失明,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德国军方对化学武器心有余悸,早在1935年通过的《兵役法》中,德军帝国军事部就作出规定,要求对所有的新兵,进行防止化学武器侵害的训练,并不定期举行防止化武袭击的军事演习。

希特勒在发动战争的时候,对毒气危害更是记忆犹新,非常重视德军士兵的化学武器防护,下令大量生产防毒设备,为每个德军步兵配备一个防毒面具。由于战场环境恶劣,防毒面具不好携带保存,一不小心就会造成防毒面具破损;所以在德国军方建议下,有关部门专门为其设计了一个防火、防潮的铁罐来保存这些防毒设备。于是,参加二战的德国步兵,都背上了一个防毒面具罐,成为一道奇特的风景。

二战中的德国为什么不试着大量生产谢尔曼和t34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数量胜过质量的战争,德国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虽然可以也是1:10的交换比击败苏联的t34坦克和美国的谢尔曼坦克,但即使一辆虎式坦克可以在被击毁之前消灭十辆盟军坦克,总产量7300辆的虎式和豹式坦克也不足以改变美苏每年可以生产7万辆坦克的事实。图为T-34坦克德国曾经评估过生产t34坦克的可能,但是由于就需要建立一条新的生产线并且要阉割现有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生产计划,自然不会得到好大喜功的希特勒同意。

况且,假如德国坦克工厂将人力大量投入到生产苏联或者美国坦克的工作当中去,也不见得一定能改变战争形势。图为四号坦克毕竟需要注意的是,德国二战生产的装甲车辆相对苏联只多不少。德国缺的是开坦克的人,而不是坦克。4号坦克的可靠性、作战性能和生产速度也并不落后于t34和谢尔曼多少,但德国缺少足够的部队编制来安排这些坦克,生产因素固然是关键,但国家整体动员能力还是德国二战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为什么有些人一看到美国,日本,德国产的东西就高看一等?

为什么有些人,一看到美国,日本,德国产的东西就高看一等?这是长期的自卑心理么?什么原因不知道。是不是自卑心理不知道,但西方国家的一些现象,值得思考: 美国人开美国车,日本人开日本车,德国人开德国车,瑞典人开瑞典车,韩国人开韩国车。如果出国旅游,到人家的超市看一看,会发现很多与国内不一样的现象。在欧洲,同样的产品如食品等,国产的价格通常比进口的价格高(得多),大部分本国人都自觉地买国产。

既然知道苏联都是烂路,为什么德国在“巴巴罗萨”前后不大量生产列装履带/半履带式车辆用于后勤和机动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这是因为半履带车辆第一没有那么神奇,第二价格非常昂贵且难以制造。我们分别来说。第一,半履带车辆没有那么神奇。其实德国早在30年代初期,就预料到可能会在恶劣地形进行装甲作战,开始研究履带和半履带运输车。以Sdkfz250和sdkfz251半履带轻型装甲车为例,德国从1939年就开始大量生产,到战争结束一共生产了2万3000辆。

即便是德军最满意的sdkfz251半履带轻型装甲车,在苏联实战中也发现许多重大问题。相比普通汽车,sdkfz251的结构复杂了10倍,故障率也高得多。德军认为在苏联恶劣的交通环境中,sdkfz251的故障频频,很容易出问题。它的发动机功率不够高,导致车辆机动性平平。真的遇到很泥泞的地方,sdkfz251一样要绕开,不然会同汽车一样陷入。

其实,后来美国援助苏军的M3半履带车的发动机功率比sdkfz251高40%,在苏联野外仍然步履蹒跚由于结构复杂,sdkfz251维修和保养难度也远远大于汽车。德军诸如奔驰之类的汽车,可靠性是非常高的。苏联人缴获德国卡车后,一律自用,根本舍不得丢掉。这些卡车只要日常定期简单维护,即便长距离行军也很少出问题。

但sdkfz251这种结构复杂的车辆,简单的维护也让装甲兵非常头疼。而且很小的故障也不能由装甲兵自己排除,必须送到维修部门处理。而且sdkfz251还有这严重的履带损耗问题,履带寿命不长,需要经常更换,不但昂贵还特别麻烦。可以下个结论,sdkfz251虽可以越野,但综合性能还大大不如卡车。sdkfz251一般用在卡车实在不能胜任的最恶劣野战地区,仅此而已。

第二,半履带车辆非常昂贵且难以制造。德军主力装甲车sdkfz251在二战长达6年时间,一共造了1万6000辆。相反,德国从1934年至1943年,一共生产了229万辆汽车,其中卡车72.74万辆,客车156.1万辆(含轿车)。看看,数字相差太远了。除了sdkfz251价格是普通卡车几倍以外,制造也是很大的问题。

造sdkfz251其实同造坦克,没有太大的区别,要花费大量的工时。就算sdkfz251比汽车还要便宜,德国也无法保证较大的制造量。其实,说这个问题本身就比较可笑。谁能想象,大家心目中的机械化德军,在东线仍然主要依靠马匹来机动作战。在波兰战役爆发前,德国陆军运输的核心力量,竟然是59万匹马。资料中这么写:一个1万7000人的德军步兵师,其有着多达5400匹军马,实际达到了约3人一匹。

也正是由于大量骡马的加入,德军步兵师当时还有编制一个240人的兽医连,专门给马匹看病。二战的德军、日军、苏军、英军、法军都是高度依赖马匹运输的,国军就更别说了,连骡马数量都严重不足,只能靠人来挑担子。唯一完全实现摩托化的,就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佬,仅仅无偿援助苏联的卡车就有37万辆。这也许就是美国能够获胜的原因!。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国企  德国  法国  恢复  东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