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进军呢,还是撤军?这是摆在刘邦面前的问题。这时,刘邦得到一个情报:匈奴冒顿单于藏身于代谷,而代谷守备极为空虚。第二,刘邦派十批间谍侦察敌情如果能突袭代谷,俘虏冒顿单于,便可以一劳永逸解决大汉帝国的北方边患。不过,刘邦久经沙场,老成持重,为了印证情报的准确性,他连续派遣十批间谍潜入到代谷附近,侦察敌情。

对于冒顿单于这个对手,刘邦确实不了解。冒顿单于绝非泛泛之辈,他有过人军事天赋。冒顿既有项羽之勇,又有韩信之谋。为了迷惑汉军,引诱刘邦上钩,冒顿将计就计,把匈奴的精锐部队隐蔽起来,而把老弱病残置于军中。刘邦派出的十批侦察人员陆续返回,得出了一致的判断:匈奴在代谷的大本营中,没有精锐部队,不堪一击,汉军全力出击,必然可以活捉冒顿单于,迫使匈奴投降。

刘邦对这个判断充满狐疑。刘邦决定派出非常能干的娄敬潜入代谷,作最后一次侦察。第三,娄敬看穿匈奴人的伎俩娄敬深入代谷,经过缜密的观察,他断定匈奴故意隐藏着了精锐部队,而以老弱残兵充斥阵营,其中必有诈。娄敬迅速南返,要把这个重要判断汇报皇帝,行至半途时,他却吃惊地发现,汉军已经倾巢而出了。刘邦在关键时刻犯了一大错误,他没等到娄敬的回报,就下令兵分两路:由周勃、樊哙率领一路人马,进击硰石以北,寻歼被击溃的匈奴残部;自己则统领夏侯婴与灌婴的部队,即刻北进,直扑匈奴的大本营代谷。

这时,从代谷返回的娄敬正好迎上刘邦的军队。娄敬紧急晋见刘邦,分析说:冒顿弑父自立,灭东胡,破月氏,吞并楼烦与白羊,占河南之地,围马邑,降韩王信,可谓一代枭雄。然而冒顿的营地只有老弱残兵,不合常理,很明显是示弱以引诱汉军攻击。娄敬最后得出结论,匈奴有诈,不可出击。这时的刘邦,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可能是酒喝多了。

反正他信心满满的,非但听不进娄敬的分析,以为妖言惑众、扰乱军心的罪名,把娄敬抓起来关了。第四,不听娄敬言,吃亏在眼前其实刘邦对于匈奴兵力的虚实,一直是有怀疑的,要不怎么会连续派出十批间谍侦察呢?在十批间谍都认为敌营守备很弱时,他又派娄敬去侦察。按理说,刘邦是个很谨慎的人,既然他派娄敬去侦察,为什么又不听他的分析呢?对此,史书没有记载。

我想最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冒顿单于虚张声势,派出几支奇兵,伪装成主力部队,出没在各地。刘邦这才会得出结论,认为匈奴的主力并不在代谷,而是分散在各个战场。冒顿单于确实是个很厉害的人,因为连刘邦这么小心翼翼的人,都被他轻松骗过。刘邦把娄敬投入监狱后,率主力长驱直入,进抵距离代谷很近的平城。在平城附近,有一座山,名为白登山。

白登山是一处制高点,刘邦的军队占领这座山后,就发现四周风尘起,马蹄声碎,埋伏在附近的匈奴人把白登山包围得水泄不通。直到这时,刘邦才从梦中惊醒,后悔自己没有听娄敬的话。刘邦在白登山被围了七天七夜,最后侥幸捡回一条命。但是白登山之战,对大汉帝国一次巨大的心理打击。此后数十年,大汉帝国不敢轻易对匈奴言兵,直到汉武大帝横空出世,才把汉匈对抗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庆余年》中,如果长公主和二皇子没有发动叛乱,会有好的结果吗?

《庆余年》中,即使长公主和二皇子没有发动叛乱,也不会有好结果。二皇子是庆帝为太子设立的“磨刀石”,他的势力是在庆帝的默许下逐渐壮大的庆帝一生共有五个儿子,大皇子,太子李承乾(他是庆帝的第二个儿子,独立于排行之外)二皇子、三皇子、四皇子(电视剧里没有,是原著中最后庆帝与范闲决裂后生的儿子)。设立李承乾为太子的初衷,是因为这个儿子的出身。

他没有强大的母族,他的母族早在叶轻眉死后就被清理干净,未来不会有外戚专权、结党营私的事情发生。太子出身高贵,但为人敦厚。当然,这是假象。庆帝为了磨炼太子,有意的扶植和培养二皇子,成为太子的对手。二皇子生母身份底下,在皇宫里不受重视,对儿子也没过多帮助,二皇子的势力是自己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但是,试问如果没有庆帝的纵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任,二皇子的势力能发展到威胁太子的地位吗?所以,把二皇子放在太子的对立面,是庆帝一手造就的。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红狐狸  o2  LOL  容错  待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