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面是一线员工的挣扎。首先澄清一下,我这说的挣扎并不是说挣钱少了,而是挣钱没有以前轻松了。拿普通快递员打个比方,以前是每天分配50件快递,可以挣100块钱,现在是每天分配80件快递,可以挣120块钱。如果是加盟制企业,加盟商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要想办法承接更多的业务,打开新的渠道,嫁接新的终端功能。

相信在新的一年,一线员工会更加辛苦,而收入不一定成正比增长。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如果有打算从事快递行业的小朋友,一定要瞄准龙头企业。这是一个强者恒强的行业,待遇也一样。想想之前顺丰花2000万年薪的天价从麦肯锡引进高管,口水流一地有木有。看到对这个行业感兴趣的朋友还不少,那我就跑个题,不局限于2016年,来谈谈我对这个行业的认知。

下面有朋友问到阿里的快递物流对其他快递物流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就从这个切入点来展开吧。其实中国的快递行业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和阿里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快递件中绝大部分是电商件,而阿里又贡献了大部分。可是阿里出现的太晚,但是又发展的太快,如果按照国外快递的发展逻辑,要一个一个终端站点和转运中心的建过来肯定是跟不上阿里的发展速度,所以阿里很聪明的依赖了加盟制的快递公司,加盟制的快递公司灵活、便宜、发展快,和淘宝和天猫上销售的产品又很匹配(很难想象一件20块钱的东西要收10块钱的快递费)。

可是加盟制的快递公司有一个天然的劣势,就是不可控,这些公司提供的服务质量大部分取决于揽件和派件端的加盟商,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会说中通服务质量不好,但也有人说韵达不好,其实这都是一件非常随机的事情,跟是什么快递公司关系不大(考虑到目前为止加盟制的快递企业在管控上还没有出现质的差别),完全取决于当地加盟商的水平。

可能这个加盟商今天是中通的加盟商,明天就成了韵达的加盟商了。那么随着电商服务的升级,快递作为电商很重要的一部分消费体验,阿里也不得不想办法控制快递的质量,同时也不让快递的价格过高,于是就出现了菜鸟物流以及阿里参股快递公司。如果有经常寄件的同学可能会注意到,阿里去年推出了一款叫做“菜鸟裹裹”的产品,这个产品的逻辑是打乱了各个快递公司的壁垒,寄件人可以在手机APP上发布寄件信息,由各家快递员自由抢单,并获得抢单奖励。

当初这款产品的推广力度可谓是相当大,用户可以在每周六免费寄一票快递。这款产品表面上是作一个快递行业滴滴的逻辑,可是仔细一想,这对快递公司的冲击是相当的大。表明揽件的快递员有可能不受快递公司管控 ---- 这个逻辑其实很好解释,看下现在出租车行业就明白了。另外依照阿里的风格,据我所知,阿里参股的快递公司,阿里还是积极参与到快递公司的决策和管理中,以图将这个行业规范化和标准化(也更符合阿里的标准)。

此外,阿里也还在打造各种框架和体系,从公司到产品,如菜鸟联盟,橙诺达等。这种深层次的绑定,在现在这种快递严重依赖电商的情形下,将会使得快递企业更加唯“马首”是瞻。那么快递企业该怎么办呢,貌似永远没有话语权?仔细看看,线上电商平台已经壁垒森森,形成寡头垄断之势,手握大量的客户流量与相关数据,凭借技术优势,大有颠覆众多传统商业模式之势。

快递企业先是尝试了自建线上电商平台突围,几乎每家快递公司其实都有自己的电商平台,只不过几乎没有流量,稍微有名点的也就顺丰优选了。既然此路不通,那还有另一条路,那就是线下!线下零售是一个非常分散的市场,少有巨头,也没有垄断,正是快递企业获取话语权的另一个战场,如果依托已有的当地网店,也可以达到资源复用的目的。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顺丰要不停的推嘿客门店(现在是顺丰优选门店),这是一个从线下切入,反向打通线上的逻辑。而且如果这种商业模式推广将大大减少快递的递送时间:因为快递从商家到终端消费者的时间再怎么短都是有极限的,但是通过线下门店获取片区消费喜好和规律的快递公司可以提前将货物备在门店,当客户在网上下单,快递员直接就可以从门店送货,这也就是“最后100米”的事。

所以毫无疑问,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将会目睹各快递公司力推自己品牌的线下零售门店,这种门店应该是极为贴近客户群体,甚至开在社区里,校园中。其实如果看得更远一点,快递公司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武器,就是能“敲开门”的与客户的交互场景。这种交互场景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举个例子,很多时候我们为什么愿意去商场买衣服,而不愿意在网上买,还不是因为在商场我们可以随意试穿,找到大小合适而上身效果又最好的么。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快递  国产  龙头  概念股  股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