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记录显示,经过这无数的磨难,没有任何体型超过浣熊大小的生命存活了下来。小型生物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拥有更强的幸存几率,因为它们的数量较多,吃的比较少,繁殖速度快而且对新环境的适应性也比较强。相比陆地,淡水生态系统遭受的破坏相对要好一些。然而在海洋里,整个食物链崩溃了。随着漫长的黑暗冬夜阻断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在撞击发生时正处于生长季的半球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影响。

约翰森指出:“举个例子说,如果撞击发生时正值北半球的夏初,此时你切短阳光的供应就会对植物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化石记录显示在北美洲以及欧洲的最北端地区,经历这场大灾难之后的恢复情况最好。这显示当时当撞击发生时,应当正处于北半球初冬。  美国西墨西哥州境内的“白垩-早第三纪界限”(K-Pg Boundary),这层白色地层的下方是白垩纪,里面含有恐龙化石,而在这层地层以上属于新生代,恐龙已经不见踪影除了鸟类之外,所有恐龙都灭绝了生命的浴火重生但即便是在遭受最严重破坏的地区,不久之后生命仍然复苏过来了。

科林表示:“关于这次大灭绝事件有它的两面性。它的一面写的是:是什么杀死了生命?而它的另外一面则写着:哪些动物或植物拥有着最合适的性状,能够在这场灾难中幸存下来并最终恢复并繁盛?”当然,生命复苏的过程将是艰难的。生态系统的自我重建耗费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时间。而科学家们指出,在海洋中,有机物含量恢复到灾难前的正常水平则耗费了大约300万年之久。

就像今天的一场森林大火之后,一直被巨大树冠压抑的底层蕨类植物迅速生长并占据已经被烧焦的大地。而在那些没有蕨类分布的地区,藻类和苔藓成了主角。而在少数受灾并不太严重的地区,一些有幸熬过灾难的物种开始大量繁殖,重新占据这个已经没有竞争对手和天敌的空旷星球。在海洋中,鲨鱼、鳄鱼和一部分鱼类也同样熬了过来。恐龙的消失意味着新的生态秩序将会被重新建立起来。

杜达表示:“正是在这样一个空旷的生态体系中,我们哺乳动物的祖先开始大量分化繁衍,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丰富多彩的各类哺乳动物物种。”当科学家们在这个春天开始进行钻探时,他们将逐渐获得一幅关于这个撞击坑形成过程的更加清晰的图景,这些信息将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评估此次撞击事件对当时地球的气候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约翰森表示:“我们将对撞击坑内部进行详细得多的分析。我们将了解很多关于能量分布方面的信息,并最终弄清楚当地球遭受一个如此巨大的外来天体撞击时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一些嗜极生物能够在一些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当然首先科学家们将会仔细检查取上来岩芯的矿脉和裂隙中有没有生命的化石痕迹。通过这种途径我们能够了解生命在这次大撞击事件之后逐渐恢复的过程。

古利克表示:“通过对生命恢复过程的观察,我们将能够回答一些问题。哪一种物种是最先恢复过来的?它是一个特殊种还是普遍种?发生了何种进化分异?发生的速度有多快?”尽管有很多物种和生命个体永远的消失了,但在它们的身后,其他一些幸存下来的物种则开始繁荣昌盛。这就是在地球漫长历史中遭受多次大规模撞击事件之后灾难与机遇并存,周而复始的过程。

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没有一颗小行星在大约6600万年前撞击地球,那么地球上生命的进化历程将会完全不一样——人类根本就不会出现。对此,科林指出:“有时候,我甚至会说奇克苏鲁布撞击事件正是孕育人类诞生的大熔炉。”科林甚至认为,类似这样的巨型撞击事件可能还曾经帮助生命在地球上的出现。当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强大的冲击热量会在撞击坑内的水热活动持续维持超过10万年左右。

这种环境将非常有利于一些嗜热菌以及超级嗜热菌的生存,这些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生命体,它们可以在高温的水体中生存。类似这样的菌类完全是可以把这个还在沸腾的撞击坑作为自己家园的。此次的钻探工作将会对这一设想进行检验。从地球诞生之初一直到大约39亿年前,地球一直在连续遭受大量小行星、彗星和其他太空小天体的撞击。

人类有突然被小行星撞击地球,毁灭的可能吗?

65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造成了第五次物种大灭绝,统治地球1.6亿年的恐龙也因为无法适应“大灾变”后的环境而灭绝了大部分其实从目前的科学技术来看,6500万年前那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体积并不是很大,它之所以能灭绝当时地球上绝大部分物种的原因在于,当时地球上所有物种都处于低级阶段,没有任何一个物种的智慧可以摧毁小行星或者在撞击后的世界“节衣缩食”的生存下来。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小行星  撞击  地球  2029  多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