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2月4日,一部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规范化评价的法律文件——《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实施细则》正式实施。但袁隆平还是有技术上的创新能力,而不是理论上的突破,所以真的达不到中科院院士的标准。我们欣喜地看到,袁隆平本人对成为院士并不太感兴趣。他淡泊名利,从不争院士之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仍然整天呆在田里。

郑强为什么不是院士?

郑强是一个不错的教育管理者,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演讲家,学术水平也还不错,但当院士确实还差一点成果。郑强教授曾在一个演讲里提到,自己是院士以外中国最顶级的教授,这句话和他很多演讲一样,说的对,但不够严谨。毕竟他只是高分子领域的专家,最多也只是在高分子领域称顶尖,谈全中国顶尖并不严谨,此外,郑强教授主要强在科研项目上。

根据2020年3月浙江大学官网显示,他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研究项目20余项,经费总额度3000余万元,这在高分子领域算是很多的了。而且,他还是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双料,这是国家级人才中仅次于院士的帽子,

至于他的论文,数量不少,但似乎不算顶尖。不过,学术圈里的人都知道,一个人要评选院士,需要在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一般来说,评院士需要有两个业绩:第一,国家重大专项首席,即此前的973、863的首席科学家。从郑强的介绍来看,他并没有拿到首席,而是主持的项目,相当于项目组长,第二,国家级科技奖励,即三大奖,对高分子学科来说,当然最好是自然科学奖,而且要排前两名。

没有这个奖,说明做得东西不太接地气,或者不太符合国家的战略需求,郑强没有国家奖,他只有省科技奖和教育部奖。根据上面的情况,结合郑强平时的事务来看,他很可能在学术上精力投入不够,有点吃老本的嫌疑,没有沉下心来深入做研究或者带队伍,而一旦他去了太原理工,自己的学术可能会受更大的影响。评选院士,恐怕难度很大,

为什么大家都在纠结屠呦呦不是院士?

闲话少叙,切入正题,为什么中国获诺贝尔奖项的学者少之又少?获奖这是一个国家的荣誉,也是教育科研结果的胜利!正如屠呦呦一样,奋斗在科研领域几十年,在学术界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为何这么多年院士都评不上,是学问不够还是科研太少?不是,是暴露出了对教育,科技人才极大的不重视?在国外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一夜之间整个世界才知道,中国还有位八旬高龄老太太科学家,屠呦呦女士,在本国也鲜为人知,如果于奖无缘的话?依旧默默无闻终不见经传,还埋在沙土之中?一个国家重视教育科学研究,这是国之发展,強大的先决条件,振兴中国离不开科学,离不开科研人才,注重科学,人才,永远是国家发展的硬道理!。

今天,民营院士第一人揭晓,为什么是阿里的王坚,而不是百度的李彦宏?

今天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院士增选结果,在这份名单中,有一个名字是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王坚,来自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他的名字是在这份名单中,也是极少数来自民营企业的院士。而说到王坚,相信在技术圈的朋友应该是不会陌生的,一手主持了中国唯一自研云系统飞天的研发,使得中国云计算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在飞天打开了数字经济的大门后,王坚开始思考怎么样让技术帮助更多的人。

面对杭州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和环境问题,王坚思考能否用城市大脑来解决这些问题。其实对于当时的王坚来说,在天妃系统开发成功之后,根本不需要再挑战这个任务,或者说根本不需要考虑那么多,但是他的头脑和远见让他做出了这样的事情。记得在《对话》栏目里,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既然科技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为什么不能用来解决城市的各种问题?经过几年的研发,如今的城市大脑已经升级到了3.0版本。挂号难、停车难等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救护车的效率也提高了50%。


文章TAG:周志华为什么不是院士  院士  周志华  民营  第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