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车如何实现分道而行交通事故如何理性定责假设私家车都具备了自动驾驶能力,上车之前用智能设备设定好行程并上传到车机里,进入车辆后就有电脑控制实现无人驾驶;车辆经过斑马线的时候会正确让行吗?车辆面对横穿公路的非机动车或行人要怎么办?这两个最常见的场景似乎就不是智能驾驶汽车可以应付的。电脑只能按照设定程序运行,车辆也只能按照设定程序驾驶,面对违反交通法规的非机动车和行人,电脑以“车辆驾驶安全优先”运行则有可能碰撞到行人,而人工驾驶却有大概率能避免碰撞;如果以“行人安全优先”则车辆失控率会很高,对于司乘人员而言似乎不公平,化大价钱购买一台这样的车怕也是难以接受。

最终车辆只能以保证行车安全为首选项,那么结果则是会出现本不应该出现的交通事故,甚至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交通事故;这就与伦理道德产生冲突了,似乎“机器能杀人”了,所以只有道路硬件条件能实现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各自分道而行,但现实是几乎不可能做到。智能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后,责任谁来承担?司机 ×保险 ×车企 √这也是个核心问题。

司机正确操作驾驶程序几乎不可能出现错误,车辆因软硬件错误导致的所有问题司机都不应该承担,当然前提是正确使用加上正常保养与检测车辆;那保险也应该承担责任,因其承保的是以人为驾驶主体导致的交通事故,似乎还没有一个为机器错误运行产生的后果进行承保的险种,虽说理论上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会更低,但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可能会难以预料,所以保险很有可能会排斥未来的智能驾驶汽车。

最终只能由制造车辆的企业自行承担责任,现在在“实验养成阶段”还能承担风险,而当保有量过大的时候怕是就无法承担了。综上所述,智能驾驶汽车考验的不仅是科技水平,同时也考验了制定法规和交通管理的能力,目前承认自动驾驶汽车合法性的只是些汽车保有量很小的维亚纳公约契约国,车辆稍多的国家都不敢于对这种车辆给予真正的路权。

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是全球之最,比美国的保有量还要高,管理难度是非常难以想象的,所以智能驾驶汽车短期内怕是无法真正普及。未来的普及方式有可能是以共享汽车为载体,当共享汽车达到高度智能化之后,驾驶体验会与私家车不无二致,用车成本也会更低;届时会出现共享汽车替代私家车、出租车和网约车,那么让共享汽车在专用车道里规范的运行,加之行人和非机动车司机的数值的提升,真正的无人驾驶也就可能实现了。

5G时代到来,据说能实现无人驾驶,这是不是意味着驾校要消失了?

无人驾驶终极目标肯定是解放人类,减少人类在驾驶上面的时间和精力,使人类可以在出行的过程中享受时光。基于这个目标我认为无人驾驶终将使驾校消失,虽然这个目标实现起来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无人驾驶时代,驾校消失后人们如何使用汽车?无人驾驶时代的汽车并不是简单的汽车升级换代,而是彻底质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第一是,交通规则和法规会发生变化。由于驾驶汽车的主体不在是人类,而是智能机器。以后出现事故几率将几乎为零,因为汽车之间都实现了相互的通讯,在限制的范围内就会触发安全自动和预警。人类不需要学习交通规则,而是将交通规则和法规,甚至将不可以伤害路人这些观念都将植入智能机器的芯片中。如果万一出现事故,对事故判定需要重新制定法规,再出现事故可能就是,汽车厂家与厂家或者厂家和智能科技公司的事故了,于车主无关。

因为这时的汽车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件商品,像现在的智能手机或者智能音响一样的商品。第二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加上光学,雷达这些360度的传感器和智能人工的计算能力。那时的无人汽车,说是汽车,其实已经可以说是一个机器人了。因为他们汽车之间有了沟通规则的语言,对特定情况自己也会做出反应和应对的逻辑行为。第三是,无人驾驶时代的汽车已经不是简单出行工具而是人类生活和社交的空间。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无人驾驶  谈谈  出租车  包括  无人驾驶包括哪些  谈谈无人驾驶出租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