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上上次,上上上次,也是。这些措施,有用吗?滴滴事件中的赵姓女孩,其在大白天下午的乘车过程中在给好友的微信中提到“司机开的山路没有一辆车,有点怕”,五分钟后在给另一好友的微信中提到“救命、抢救”,随后失联,电话处于关机状态。 次日,警方发布公告称女孩遗体已被寻获,犯罪嫌疑人为顺风车司机。 她什么都做了 但她仍然没能够逃生 她还能怎么然后我们开始问责滴滴,追问其监管机制的漏洞。

明明作案的车主在该事件中发生前几天,就被另一位乘客投诉有不当行为,投诉却并没有得到重视和作出举措;当遇害女孩的好友狂敲滴滴客服,争分夺秒生死攸关之时,滴滴因无法核查来电人真实身份而拒绝公开车主信息;车主在案发前临时伪造车牌从而躲过了滴滴的背景审查。 种种细节都将矛头径直指向滴滴出行(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我们迫切地想要一个解决方案,然后我们得到了开头的截图。

顺风车关停了。顺风车的原罪 很多人在问,为什么一直出事情的都是顺风车,顺风车和快车的区别到底是哪里?实际上顺风车和快车是两家公司运营的是完全不同的体系,是两家公司在运营。 顺风车的原罪(导致车主有意无意视其为社交软件)在于滴滴顺风车的多次暗示广告,这种暗示是滴滴官方的引导,是其无法逃脱的责任。远离顺风车,我安全了吗?请允许我们再追问一句—— 如果心生歹意的不是坐在你前方的快车司机: 如果他是和你朝夕相伴的同事? 是你充分信任的恋人? 是与你擦肩而过的某一个男性? 很抱歉,但该类事件中的性别比极端失衡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把性别因素单拎出来——为什么绝大部分是女性受害者、男性施害者? 某滴滴交流群的截图是这样的画风:这些恶意,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职业的男性对女性身上。

一个顺风车关停了,还可能有千千万万个领域,发生着同样的事情。 男性以自己为中心、以女性为附属建构而成的性别关系,比任何一个人想象的都要稳固的多,也更为广泛地体现着。 否则这个男性,他不会认为女性穿得少被性骚扰是活该,他分得清什么是性诱惑暗示,什么是基于自己选择的展现。否则这个男性,他不会在面对一个女性时,就产生了性的控制和支配欲。

尤其当这种欲望能够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不断膨胀和发酵,最终酿成恶果。 ——这个空间,小至密闭的车厢,大至整个社会环境。 否则这个男性,女性在他眼里,他看到的将是一个完整的人。而并非割裂开来的:姣好的脸庞、精致的妆容、窈窕的身躯。我们希望的是,彻底粉碎“男人都是潜在XX犯”“XX女性是因为她的性魅力”这类毒瘤般的观念。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案件  滴滴  出过  滴滴出过哪些案件  22起案件公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