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旬,有媒体报道,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制造集团旗下的航空发动机设计局总设计师伊诺泽姆采夫披露,该公司正计划向中国出口PD-14发动机。PD-14是俄罗斯最新研制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首次装机试飞是在2014年,目前正用于俄新一代单通道窄体客机MC-21的试飞工作。该发动机的综合性能指标与C919客机的需求相当,如果美政府禁止LEAP发动机出口,PD-14可能将是C919短期内唯一可期待的动力。

CJ-1000是我国大型客机发动机重大专项的主承制单位——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的国产发动机型号,于2007年立项,是未来装配国产大飞机的唯一国产动力。该发动机在2012年的珠海航展首次以模型姿态亮相,根据工信部2018年5月18日公告,CJ-1000AX(验证机)首台整机在上海成功点火试车。

对于CJ-1000发动机何时可以商用,目前官方并没有给出时间表。但根据国际上其他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周期显示,一台全新的发动机从立项研发到应用,少则10年,多则30年或更甚。周期一般是其应用的飞机型号的一倍。如果C919要使用2007年立项的国产CJ-1000发动机,保守估计时间会在2025-2030年之间。

为什么感觉国产客机C919的翅膀又薄又小,你怎么看?

我们的C919国产客机怎么样了

C919客机作为我国新世纪以后根据最新民机适航标准研制的一款新型客机,是我国新世纪以来第一款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新型客机,未来不光要填补我国156---180座之间的小型干线客机市场空白,我们也可以在C919的基础上衍生出我们自己的反潜机、侦察机等特种机型。从去年端午节当天上午C919客机首飞到现在第3架试飞机型首飞成功,代表着C919客机的正式交付时间是越来越近了。

但是很多人对于C919客机的机翼不是很了解,觉得其机翼又薄又小堪用吗?客机的机翼发展从最早的双翼机到单翼机,再从后掠翼到现在普遍使用的超临界机翼。而超临界机翼由于有着在不增加飞机结构重量的情况下可以提高飞机速度、在速度和后掠角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更厚的机翼、在速度和厚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大的升力。

而这3个优点都适合客机使用,因为现在客机基本上都是喷气式客机对于速度有很高的要求(因为飞行速度更快诱导阻力更大,所以要想提高飞行速度就要降低整机的飞行阻力)。超临界机翼的典型特征就是翼型前缘钝圆、上表面平坦、下表面后缘处有反凹,后缘较薄并向下弯曲。下表面气流速度的减慢使激波出现在机翼更加靠后的位置并削弱了激波强度,可以减少阻力,上表面超声速气流区域的扩大可以增加机翼的升力。

其次客机的上万公里的大航程前提是尽可能的多装载燃油,但是客机机身内部上层是客舱下层是货仓,所以现在客机的油箱主要设置在中央翼盒和两侧的机翼内,这就要求客机的机翼内部空间要大,但是传统的平直翼为了降低飞行阻力提高飞行速度机翼都是做的很单薄的,如果机翼为了多装载燃油做的很厚,肯定会产生严重的气动阻力和气动损失;其次传统的翼型还有着结构更为复杂质量更大等缺点,而这些势必会增加客机的空重。

所以综合来说现在客机普遍使用超临界机翼主要是为了保证能够多装油、飞行阻力低经济性更高,而我国新世纪以来研制的运20、ARJ21支线客机、C919干线客机的机翼都是采用的超临界翼型,据说C919在采用超临界机翼后的运营成本降低了至少5%。其实客机使用超临界机翼已经很早了,比如空客的第一款大型客机A300就采用的式超临界机翼,所以超临界机翼相比其他翼型飞行诱导阻力更低的同时,还更轻内部空间更大,所以超临界机翼站在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亚音速客机的首先翼型。

国产大飞机C919交付期推迟到2022年底,原因是什么?

国产大飞机C919没有在今年年底如期交付,预计推迟到2022年底交付,这个变化令翘首以盼好几年的国人很是不爽,毕竟我们都希望看到国产大飞机早日开始商业飞行。那么大飞机推迟交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分析应该是以下这几点:第一,疫情的影响,连续两年的疫情对国内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很多企业生产不能正常进行,而大飞机的很多部件都是国外企业生产的,存在着延期交付的问题。

第二,适航证问题,中国民航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司长杨桢梅曾在2021年11月3日对外表示:C919飞机符合性飞行试验工作3273个试验点,审定试飞科目276项,目前已完成1694个试验点和34项审定试飞科目,即便到2021年底实验点工作也只能完成一半多一点,试飞工作仅完成八分之一,剩余的工作量还很巨大,由于疫情的原因,在西安阎良的试飞工作受到很大影响,进度推迟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对年底交付也持怀疑态度。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客机  机首  C919  105  首飞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