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建筑物抗震设防一般目标是哪三点

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建筑物抗震设防一般目标是哪三点

2,我国建筑抗震设防的目标是

法律分析:抗震设防要求是指经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或审定的,对建设工程 制定的必须达到的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技术指标。它是在综合考虑地震环境、建设工程的重要程度、允许的风险水平及要达到的安全目标和国家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的,主要以地震烈度或地震动数表述,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所应达到的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技术指标。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第十七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本条第三条款以外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我国建筑抗震设防的目标是

3,建筑结构设计为什么要抗震分组

主要考虑近远震的区别,近震为一组,中震为二组,远震为三组。远近震反映了场地周期的不同,对建筑影响不同,所以分组。规定如下: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低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你好!主要考虑近远震的区别,近震为一组,中震为二组,远震为三组。远近震反映了场地周期的不同,对建筑影响不同所以分组如有疑问,请追问。

建筑结构设计为什么要抗震分组

4,我国抗震设防的目标是什么

抗震设防简单地说,就是为达到抗震效果,在工程建设时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抗震措施。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抗震设防要求是指经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或审定的,对建设工程 制定的必须达到的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技术指标。它是在综合考虑地震环境、建设工程的重要程度、允许的风险水平及要达到的安全目标和国家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的,主要以地震烈度或地震动数表述,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所应达到的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技术指标。扩展资料: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划分,应根据下列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1、建筑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的大小。2、城镇的大小、行业的特点、工矿企业的规模。3、建筑使用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抗震救灾影响及恢复的难易程度。4、建筑各区段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按区段划分抗震设防类别。下部区段的类别不应低于上部区段。5、不同行业的相同建筑,当所处地位及地震破坏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不同时,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震设防

5,抗震设防目标是如何确定的

抗震设防目标,是指建筑结构遭遇不同水准的地震影响时,对结构、构件、使用功能、设备的损坏程度及人身安全的总要求。抗震设防目标,是按照“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确定的。抗震设防目标与三种烈度相应,分为三个水准,具体是: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或称小震)影响时,建筑物—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本地区规定设防烈度的地震(或称中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产生一定的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规定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或称大震)影响时,建筑可能产生重大破坏,但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抗震设防目标,是对于建筑结构应具有的抗震安全性的要求。是根据地震特点、国家的经济力量、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建筑材料和设计施工的现状等综合制定的,并随着经济和科学水平的发展而提高。我国现阶段房屋建筑采用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即:(1)第一目标—— 小震不坏。当遭受低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修理可继续使用。(2)第二目标——中震可修。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3)第三目标——大震不倒。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6,防震减灾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什么

震后救灾与重建
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按其工作内容和时序特征,可分为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 (1)地震监测预报包括监测和预测未来地震发生的科学技术工作和地震预报社会发布的行政管理工作。就科学技术的内容而言,是指为获取与地震发生有关的信息所开展的对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的信息检测、传递、处理和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对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时域、地域和强度的预测。地震预报的发布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环节,它为其他环节提供地震危险性的背景和三要素信息,以便采取各种针对性的防御措施。 (2)地震灾害预防是指震前所做的防御性工作,包括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工程性防御措施主要是指在国土地震区划和工程建设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的抗震设防,包括对新建工程和设施进行的抗震设计和施工,以及对已有建筑物、构筑物的抗震加固。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主要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采取的工程性防御措施之外的依法减灾活动,包括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和计划,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演习、科研以及推进地震灾害保险,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等工作。 (3)地震应急是指为应付突发性地震事件而采取的震前应急准备、临震应急防范、震时应急指挥和震时应急救援等应急反应行动。 (4)震后救灾与重建是指紧接地震应急之后的全面救灾行动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

7,什么是单跨框架结构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6.1.2条条文解释规定:单跨框架结构指的是整栋建筑全部或绝大部分采用单跨框架的结构,不包括局部为单跨框架的框架结构。有单跨框架的结构不一定就是单跨框架结构。满足下列2个条件之一的框架结构方可称为单跨框架结构:1、框架结构中,某个主轴方向均为单跨框架(不包括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单跨框架)。2、两个多跨框架之间的最大距离超过下表的规定。(同一设防烈度地区取两项中的最小值)扩展资料《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第6.1.5条规定: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米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震害表明,单跨框架结构由于缺少必要的冗余度,地震破坏严重。因此,实际工程应避免采用单跨框架结构。必须采用时,应采用设置支撑、柱子翼墙或少量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等措施。对于单跨框架和单跨框架结构,应特别注意采用平面结构计算模型进行补充计算。参考资料来源:《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参考资料来源:《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参考资料来源:朱炳寅所著书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第6.1.5条
单跨框架结构解释:框架结构只要有一个主轴方向的框架全部为单跨时,即为单跨框架结构。某个主轴方向有局部单跨框架、另一主轴方向为多跨框架时,可不作为单跨框架结构对待。常用的建筑结构分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还有许多其他结构)、以砖混结构来说,横向两片承重墙之间的距离叫开间,也是跨度,就是一跨。框架结构,两排柱子之间的距离为一个跨度。有单跨框架的结构不一定就是单跨框架结构。满足下列2个条件之一的框架结构方可称为单跨框架结构:1、框架结构中,某个主轴方向均为单跨框架(不包括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单跨框架)。2、两个多跨框架之间的最大距离超过下表的规定。(同一设防烈度地区取两项中的最小值)
单跨框架结构解释:框架结构只要有一个主轴方向的框架全部为单跨时,即为单跨框架结构。某个主轴方向有局部单跨框架、另一主轴方向为多跨框架时,可不作为单跨框架结构对待。  常用的建筑结构分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还有许多其他结构)、以砖混结构来说,横向两片承重墙之间的距离叫开间,也是跨度,就是一跨。框架结构,两排柱子之间的距离为一个跨度。
在某一个方向上,只有2排柱子这样的结构不安全
没有足够的超静定次数,安全富余度低。一旦地震作用导致一根框架柱破坏,整个结构就会产生破坏。违反了高规“抗震设防宜设置多道防线”和“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的条文。

文章TAG:抗震设防目标抗震  抗震设防  目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