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钩的大小怎么区分

00:00 / 01:08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鱼钩的大小怎么区分

2,二战片用鱼钩吊德国军犬的电影是什么名

是朝鲜电影《火车司机的儿子》,钓的是日军军犬。

二战片用鱼钩吊德国军犬的电影是什么名

3,你平时野钓用什么样的鱼钩多少价位的

现在的季节是野钓鲫鱼的好时候,口非常好,钓起来很爽,钓鱼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在鱼钩的选用上,赵哥一直在用鬼牙伊势尼3-4#。1,钩尖锋利。这种鱼钩最大的特点就是锐利,钩尖比较长,不容易脱钩,值得拥有。2,放血槽设计。此设计能减少鱼的痛感,挣扎少,不易跑鱼,也不容易脏手。3.钩条适中,大小通吃。伊势尼的钩子,钩条比袖钩稍粗,无论钓鲫鱼还是其它大个体鱼种,拉不直,扭不断,抗造。10斤以下绝对无压力。在子线的选择上,推荐低价品牌线,如美人鱼,天元,千寿,柔顺不打弯,一捋就直。价格40-50就可以,物美价廉,标号标准,性价比很高。钓鲫鱼不需要用高价子线,子线是一种消耗很大的钓鱼小件,要求:1.柔顺不容易弯曲。柔顺了就不挡口,鱼易于吸入。不弯曲,不用频繁换子线。2.抗拉力适中。在垂钓过程中,子线缠绕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换钩子还要拿出剪刀,太浪费时间,只要用毛巾隔着一镫就断即可。个人习惯,有什么想法评论一二!
现在的季节是野钓鲫鱼的好时候,口非常好,钓起来很爽,钓鱼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在鱼钩的选用上,赵哥一直在用鬼牙伊势尼3-4#。1,钩尖锋利。这种鱼钩最大的特点就是锐利,钩尖比较长,不容易脱钩,值得拥有。2,放血槽设计。此设计能减少鱼的痛感,挣扎少,不易跑鱼,也不容易脏手。3.钩条适中,大小通吃。伊势尼的钩子,钩条比袖钩稍粗,无论钓鲫鱼还是其它大个体鱼种,拉不直,扭不断,抗造。10斤以下绝对无压力。在子线的选择上,推荐低价品牌线,如美人鱼,天元,千寿,柔顺不打弯,一捋就直。价格40-50就可以,物美价廉,标号标准,性价比很高。钓鲫鱼不需要用高价子线,子线是一种消耗很大的钓鱼小件,要求:1.柔顺不容易弯曲。柔顺了就不挡口,鱼易于吸入。不弯曲,不用频繁换子线。2.抗拉力适中。在垂钓过程中,子线缠绕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换钩子还要拿出剪刀,太浪费时间,只要用毛巾隔着一镫就断即可。个人习惯,有什么想法评论一二!提起驳壳枪,很多人会自动脑补双枪李向阳左右开弓,横扫千军的模样,更多人以为只要是驳壳枪都一个样儿,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驳壳枪自十九世纪末诞生,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停产,一直不停的在改进,曾出品有多种型号。它们从轮廓粗看起来虽改动不大,然而枪管、机匣、握把等细节却又多有不同。因此,从外观可以很方便的区分驳壳枪型号。首先驳壳枪的枪管有长短之分。长枪管主要有140毫米和132毫米两种,短枪管则仅有99毫米一种。140毫米枪管的驳壳枪最多,从它诞生后的第一种型号C96到停产时的最后一种型号M712,都是140毫米长枪管。枪管长99毫米的驳壳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出品。因为战败的德国不允许生产枪管长度超过100毫米的手枪,所以无奈地将原型手枪的140毫米枪管,改短至99毫米,并将握把也改小了一点点,对外称作警用手枪。该型手枪进入到中国后,被俗称为“三把盒子”或“三号驳壳枪”。132毫米枪管的驳壳枪出品不多,只在1930年后有少量出品,属于M30的早期型号。中国人习惯将标准枪管的驳壳枪称作“二把盒子”,由于132毫米与140毫米相差不多,便都被归入“二把盒子”的范畴。为区别,将140毫米枪管的称作“二把长八分”,将132毫米枪管的称作“二把短八分”。同为M30的“二把长八分”与“二把短八分”,如果不把二者放在一起对比,仅看枪管长度,用肉眼不易分辨,但二者枪机滑轨的形状是不同的,短八分的开有减重槽,而长八分的没有这个减重槽,这是最好的辨别方法。当然再细说区别还有多处了,比如商标、枪号等。除特别常见的140(132)毫米与99毫米驳壳枪外,毛瑟手枪还有不常见的几种长度的枪管,比如120、160、180毫米枪管等,属于商业出品,十分罕见,这里略去不述。驳壳枪的衍生品中,还有卡宾型,枪管长超过200毫米,多为固定枪托,并有前护木。该卡宾型1917年后才有出品。天津大沽造船所曾仿造此枪。该枪在中国民间有个俗称——“马匣子”,意思就是可以兼作马枪使用的匣子枪。其次从枪的口径上说——驳壳枪的口径是7.63毫米,发射7.63X25毫米毛瑟手枪弹。该枪自1896年诞生后,中国人无比青睐,德国军方却并未采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第三个年头,德军军用手枪严重不足,才匆忙间订购了10万支。与众不同的是,德国军方订购的这10万支毛瑟手枪,不是原枪的7.63毫米口径,为了与当时德军制式的鲁格手枪达成子弹通用,他们所购的这批手枪的口径被改成了9毫米,发射9X1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子弹。为了防止误装入7.63毫米的子弹,该枪的枪柄上用阿拉伯数字刻印了一个大大的“9”字,并涂以醒目的红色,西方人所称的“大红9”就来源于此。该型手枪在中国被称作一号驳壳枪。从一份1924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关于购买美利洋行械合同弹稿》中,有购买“德造新式一号自来德手枪一千二百枝,每枝随带子弹五百粒”的字样。这或许就是民间所称的“头把盒子”。驳壳枪进入到中国后,曾被大量仿制,各厂仿制时,包括口径,都是原样照仿,唯独山西例外,阎锡山晋绥军仿制驳壳枪,除也按原枪口径仿制外,还加大口径,研发出11.43毫米的盒子炮。因为该枪的口径远大于当时一般盒子炮7.63毫米,故获得“大眼盒子”的绰号。该枪铭文有多种,较多的一款是在其枪身左侧打印有篆体的“壹七式”,意即民国十七年定型;枪身右侧则印有“民国十七年(或十八年、十九年)晋造”。该枪仅在晋绥军中使用,或者也在晋绥军活动的北方地区少量使用,但流行面不大,基本没能进入到南方军队中。驳壳枪的早期,还有8.15毫米口径的,但极罕见,未能流行起来,故不述。第三从枪机节套与枪管的形状上说——毛瑟手枪的早期出品,其枪管与枪机节套是一体加工成形的,加工难度大,成本高,后期M30型借鉴西班牙驳壳枪的作法,改为分别加工,而后嵌入结合成一体。这不同的加工方式也在外观上留下了印记,即早期的枪机节套与枪管之间很平滑,后期的枪机节套与枪管则有一个阶梯状过渡。第四从枪的握把上说——驳壳枪的握把形状,一直都是西方人所说的“扫帚把”,几十年间从没有大变,但小的变化却是有的。大体来说,有大握把与小握把之分。大握把的底部呈半圆形,小握把底部则略显平直,也比较窄。小握把主要是警用型驳壳枪使用,其他则基本都是大握把的。这大握把,又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它的防滑纹的粗细上,早期的C96型采用的是纹路很细密的那种,刻有22、24或30道防滑纹,后期M30型(含M712速射型)则采用纹路粗疏的那种,只有12道防滑纹。驳壳枪的握把护片,绝大多数由硬木制成,极少数为塑胶压制,国人称“胶把匣子”。拿今天的眼光看,塑胶当然不如硬木贵重,当年却正相反,物以稀为贵,因而那年头谁若拥有一支“胶把匣子”的话,那是相当的牛逼。第五从机锤形状上说——1,马刺形击锤。这是驳壳枪试制阶段的击锤样式,形同骑兵马靴上的马刺,与当时流行的左轮手枪的击锤相仿。手枪的后瞄具只有缺口,没有表尺分划。该型手枪并未批量生产。2,圆锥形击锤,也叫“海螺击锤”。这是驳壳枪自1896年诞生后至1899年(大约)时的击锤样式。因其形状是由向中心渐凸的很多同心圆构成,很像一支海螺,故也被称作“海螺击锤”。3,大环形击锤。大环击锤,顾名思义,就是因机锤是一个较大的圆环而得名。大约1899年开始生产,至1905年逐渐被新式的小环击锤所取代。该型手枪的机匣形状又有几种不同。其中的一款,机匣两侧全无任何铭文,也无丝毫的凹凸,整个看去光滑如镜,在中国,便有了“大镜面匣子”一称。“大镜面”在当年的中国很受欢迎,许多带枪的人都以佩有这样的“大镜面”而倍儿有面子。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身陷绝境后与敌对射,手中使用的就是这种“大镜面”匣子。4,小环击锤,也叫“麻雀头击锤”。这是驳壳枪1905年开始的击锤样式。其形如鸟头,故在中国有“麻雀头击锤”一称。后来一直到该枪停产,差不多一直是这种样式。值得注意的是,小环机锤又有几种,并不完全一样,只是差别太小,不细说了。第六从弹仓容量上说——早期的驳壳枪都是固定弹仓,弹仓容量绝大多数10发,极少数有6发和20发的。但这时的20发手枪,没有快慢机,只能半自动射击。第七从自动方式上说——驳壳枪一直到1931年以前,虽然有过多次的改进,又衍生出多个型号,但全都是半自动的,直到西班牙专门瞄准中国市场仿造的驳壳枪上,增加了连发功能,并被中国人接受。德国人也很快推出具有连发功能的冲锋手枪并最终定型为M712型冲锋手枪。该枪并非一次性成功到位,在正式定型前,先有少量试制出品。试制型速射手枪枪管长132毫米,用10发和20发可拆弹匣供弹,快慢机置于枪身的左侧,为片状,拨向“N”时,为半自动射击;拨向“R”时,为全自动射击。M712型冲锋手枪与其先期试制品从外观上看有几点不同,主要的:一是枪管长度增加到140毫米,二是快慢机的形状由原来的片状改为桃型。该型驳壳枪的供弹具为可拆弹匣,弹匣容量主要有10发、20发两种,极少数有15发和24发的,可选择装配。要分辨一款驳壳枪是半自动的还是全自动的其实特容易,看有没有快慢机就行了。另外,该枪还有一个区别于早期C96型的明显特征,即它的“肚子”。由于采用可拆弹匣,使得该枪弹匣仓部位明显凸出于枪身平面,犹如一个人鼓起的大肚子。因为这个,还可能因为作为手枪来说,其20发的弹容量足够大,所谓“大肚能容”,因而在中国,M712型手枪便有了“大肚匣子”的美称。这是各型驳壳枪的最后一款,曾大量进入到中国,是当年最常见的一款驳壳枪。驳壳枪的细节变化太多,除以上所说的区分方式以外,枪纲环、表尺、保险机、抽壳钩、减重槽、商标、枪号等等,也都因生产的年代不同而不同。碍于篇幅,这里不详述。
现在的季节是野钓鲫鱼的好时候,口非常好,钓起来很爽,钓鱼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在鱼钩的选用上,赵哥一直在用鬼牙伊势尼3-4#。1,钩尖锋利。这种鱼钩最大的特点就是锐利,钩尖比较长,不容易脱钩,值得拥有。2,放血槽设计。此设计能减少鱼的痛感,挣扎少,不易跑鱼,也不容易脏手。3.钩条适中,大小通吃。伊势尼的钩子,钩条比袖钩稍粗,无论钓鲫鱼还是其它大个体鱼种,拉不直,扭不断,抗造。10斤以下绝对无压力。在子线的选择上,推荐低价品牌线,如美人鱼,天元,千寿,柔顺不打弯,一捋就直。价格40-50就可以,物美价廉,标号标准,性价比很高。钓鲫鱼不需要用高价子线,子线是一种消耗很大的钓鱼小件,要求:1.柔顺不容易弯曲。柔顺了就不挡口,鱼易于吸入。不弯曲,不用频繁换子线。2.抗拉力适中。在垂钓过程中,子线缠绕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换钩子还要拿出剪刀,太浪费时间,只要用毛巾隔着一镫就断即可。个人习惯,有什么想法评论一二!提起驳壳枪,很多人会自动脑补双枪李向阳左右开弓,横扫千军的模样,更多人以为只要是驳壳枪都一个样儿,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驳壳枪自十九世纪末诞生,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停产,一直不停的在改进,曾出品有多种型号。它们从轮廓粗看起来虽改动不大,然而枪管、机匣、握把等细节却又多有不同。因此,从外观可以很方便的区分驳壳枪型号。首先驳壳枪的枪管有长短之分。长枪管主要有140毫米和132毫米两种,短枪管则仅有99毫米一种。140毫米枪管的驳壳枪最多,从它诞生后的第一种型号C96到停产时的最后一种型号M712,都是140毫米长枪管。枪管长99毫米的驳壳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出品。因为战败的德国不允许生产枪管长度超过100毫米的手枪,所以无奈地将原型手枪的140毫米枪管,改短至99毫米,并将握把也改小了一点点,对外称作警用手枪。该型手枪进入到中国后,被俗称为“三把盒子”或“三号驳壳枪”。132毫米枪管的驳壳枪出品不多,只在1930年后有少量出品,属于M30的早期型号。中国人习惯将标准枪管的驳壳枪称作“二把盒子”,由于132毫米与140毫米相差不多,便都被归入“二把盒子”的范畴。为区别,将140毫米枪管的称作“二把长八分”,将132毫米枪管的称作“二把短八分”。同为M30的“二把长八分”与“二把短八分”,如果不把二者放在一起对比,仅看枪管长度,用肉眼不易分辨,但二者枪机滑轨的形状是不同的,短八分的开有减重槽,而长八分的没有这个减重槽,这是最好的辨别方法。当然再细说区别还有多处了,比如商标、枪号等。除特别常见的140(132)毫米与99毫米驳壳枪外,毛瑟手枪还有不常见的几种长度的枪管,比如120、160、180毫米枪管等,属于商业出品,十分罕见,这里略去不述。驳壳枪的衍生品中,还有卡宾型,枪管长超过200毫米,多为固定枪托,并有前护木。该卡宾型1917年后才有出品。天津大沽造船所曾仿造此枪。该枪在中国民间有个俗称——“马匣子”,意思就是可以兼作马枪使用的匣子枪。其次从枪的口径上说——驳壳枪的口径是7.63毫米,发射7.63X25毫米毛瑟手枪弹。该枪自1896年诞生后,中国人无比青睐,德国军方却并未采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第三个年头,德军军用手枪严重不足,才匆忙间订购了10万支。与众不同的是,德国军方订购的这10万支毛瑟手枪,不是原枪的7.63毫米口径,为了与当时德军制式的鲁格手枪达成子弹通用,他们所购的这批手枪的口径被改成了9毫米,发射9X1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子弹。为了防止误装入7.63毫米的子弹,该枪的枪柄上用阿拉伯数字刻印了一个大大的“9”字,并涂以醒目的红色,西方人所称的“大红9”就来源于此。该型手枪在中国被称作一号驳壳枪。从一份1924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关于购买美利洋行械合同弹稿》中,有购买“德造新式一号自来德手枪一千二百枝,每枝随带子弹五百粒”的字样。这或许就是民间所称的“头把盒子”。驳壳枪进入到中国后,曾被大量仿制,各厂仿制时,包括口径,都是原样照仿,唯独山西例外,阎锡山晋绥军仿制驳壳枪,除也按原枪口径仿制外,还加大口径,研发出11.43毫米的盒子炮。因为该枪的口径远大于当时一般盒子炮7.63毫米,故获得“大眼盒子”的绰号。该枪铭文有多种,较多的一款是在其枪身左侧打印有篆体的“壹七式”,意即民国十七年定型;枪身右侧则印有“民国十七年(或十八年、十九年)晋造”。该枪仅在晋绥军中使用,或者也在晋绥军活动的北方地区少量使用,但流行面不大,基本没能进入到南方军队中。驳壳枪的早期,还有8.15毫米口径的,但极罕见,未能流行起来,故不述。第三从枪机节套与枪管的形状上说——毛瑟手枪的早期出品,其枪管与枪机节套是一体加工成形的,加工难度大,成本高,后期M30型借鉴西班牙驳壳枪的作法,改为分别加工,而后嵌入结合成一体。这不同的加工方式也在外观上留下了印记,即早期的枪机节套与枪管之间很平滑,后期的枪机节套与枪管则有一个阶梯状过渡。第四从枪的握把上说——驳壳枪的握把形状,一直都是西方人所说的“扫帚把”,几十年间从没有大变,但小的变化却是有的。大体来说,有大握把与小握把之分。大握把的底部呈半圆形,小握把底部则略显平直,也比较窄。小握把主要是警用型驳壳枪使用,其他则基本都是大握把的。这大握把,又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它的防滑纹的粗细上,早期的C96型采用的是纹路很细密的那种,刻有22、24或30道防滑纹,后期M30型(含M712速射型)则采用纹路粗疏的那种,只有12道防滑纹。驳壳枪的握把护片,绝大多数由硬木制成,极少数为塑胶压制,国人称“胶把匣子”。拿今天的眼光看,塑胶当然不如硬木贵重,当年却正相反,物以稀为贵,因而那年头谁若拥有一支“胶把匣子”的话,那是相当的牛逼。第五从机锤形状上说——1,马刺形击锤。这是驳壳枪试制阶段的击锤样式,形同骑兵马靴上的马刺,与当时流行的左轮手枪的击锤相仿。手枪的后瞄具只有缺口,没有表尺分划。该型手枪并未批量生产。2,圆锥形击锤,也叫“海螺击锤”。这是驳壳枪自1896年诞生后至1899年(大约)时的击锤样式。因其形状是由向中心渐凸的很多同心圆构成,很像一支海螺,故也被称作“海螺击锤”。3,大环形击锤。大环击锤,顾名思义,就是因机锤是一个较大的圆环而得名。大约1899年开始生产,至1905年逐渐被新式的小环击锤所取代。该型手枪的机匣形状又有几种不同。其中的一款,机匣两侧全无任何铭文,也无丝毫的凹凸,整个看去光滑如镜,在中国,便有了“大镜面匣子”一称。“大镜面”在当年的中国很受欢迎,许多带枪的人都以佩有这样的“大镜面”而倍儿有面子。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身陷绝境后与敌对射,手中使用的就是这种“大镜面”匣子。4,小环击锤,也叫“麻雀头击锤”。这是驳壳枪1905年开始的击锤样式。其形如鸟头,故在中国有“麻雀头击锤”一称。后来一直到该枪停产,差不多一直是这种样式。值得注意的是,小环机锤又有几种,并不完全一样,只是差别太小,不细说了。第六从弹仓容量上说——早期的驳壳枪都是固定弹仓,弹仓容量绝大多数10发,极少数有6发和20发的。但这时的20发手枪,没有快慢机,只能半自动射击。第七从自动方式上说——驳壳枪一直到1931年以前,虽然有过多次的改进,又衍生出多个型号,但全都是半自动的,直到西班牙专门瞄准中国市场仿造的驳壳枪上,增加了连发功能,并被中国人接受。德国人也很快推出具有连发功能的冲锋手枪并最终定型为M712型冲锋手枪。该枪并非一次性成功到位,在正式定型前,先有少量试制出品。试制型速射手枪枪管长132毫米,用10发和20发可拆弹匣供弹,快慢机置于枪身的左侧,为片状,拨向“N”时,为半自动射击;拨向“R”时,为全自动射击。M712型冲锋手枪与其先期试制品从外观上看有几点不同,主要的:一是枪管长度增加到140毫米,二是快慢机的形状由原来的片状改为桃型。该型驳壳枪的供弹具为可拆弹匣,弹匣容量主要有10发、20发两种,极少数有15发和24发的,可选择装配。要分辨一款驳壳枪是半自动的还是全自动的其实特容易,看有没有快慢机就行了。另外,该枪还有一个区别于早期C96型的明显特征,即它的“肚子”。由于采用可拆弹匣,使得该枪弹匣仓部位明显凸出于枪身平面,犹如一个人鼓起的大肚子。因为这个,还可能因为作为手枪来说,其20发的弹容量足够大,所谓“大肚能容”,因而在中国,M712型手枪便有了“大肚匣子”的美称。这是各型驳壳枪的最后一款,曾大量进入到中国,是当年最常见的一款驳壳枪。驳壳枪的细节变化太多,除以上所说的区分方式以外,枪纲环、表尺、保险机、抽壳钩、减重槽、商标、枪号等等,也都因生产的年代不同而不同。碍于篇幅,这里不详述。在“有无”方面,没什么是德国能造,而日本造不出来的。在“好坏”方面,德国几项工业产品,还是远胜日本的。德国蔡司ZEISS,是世界公认的最好的镜片,广泛应用在尖端科技、望远镜、显微镜、专业照相机镜头、天文望远镜、星象仪、眼科仪器、高精度电脑手术仪器、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等领域和装备上。我们普通人熟悉的,是诺基亚手机以及索尼数码相机使用的蔡司镜头。德国ZF变速箱、MAN曼恩重型卡车发动机,公认世界第一。汽车三大件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日本汽车号称经济、可靠、安全,我们必须承认日本比中国先进,但是在世界上,尤其是在重型卡车领域,德国变速箱和柴油机世界公认第一。连美国的M1A2主战坦克都不得不用德国动力包,不是美国不能生产,而是真的不如德国的好。此外,德国工业机床、西门子齿轮组、精细化工(代表企业就是巴斯夫)等,都对日本形成显著优势。但是,顺着问题的口吻,我们必须承认,日本是人口1亿2千万级别的国家,而德国只是8000万人口级别的国家。德国的优势在于时间的积累(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处于领导阵营,日本是后发追赶阵营),而日本的优势在于规模。因此,日本工业的覆盖面比德国广,尤其胜在电子工业方面(比如索尼大法),而德国的产业深度较日本更有优势。
现在的季节是野钓鲫鱼的好时候,口非常好,钓起来很爽,钓鱼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在鱼钩的选用上,赵哥一直在用鬼牙伊势尼3-4#。1,钩尖锋利。这种鱼钩最大的特点就是锐利,钩尖比较长,不容易脱钩,值得拥有。2,放血槽设计。此设计能减少鱼的痛感,挣扎少,不易跑鱼,也不容易脏手。3.钩条适中,大小通吃。伊势尼的钩子,钩条比袖钩稍粗,无论钓鲫鱼还是其它大个体鱼种,拉不直,扭不断,抗造。10斤以下绝对无压力。在子线的选择上,推荐低价品牌线,如美人鱼,天元,千寿,柔顺不打弯,一捋就直。价格40-50就可以,物美价廉,标号标准,性价比很高。钓鲫鱼不需要用高价子线,子线是一种消耗很大的钓鱼小件,要求:1.柔顺不容易弯曲。柔顺了就不挡口,鱼易于吸入。不弯曲,不用频繁换子线。2.抗拉力适中。在垂钓过程中,子线缠绕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换钩子还要拿出剪刀,太浪费时间,只要用毛巾隔着一镫就断即可。个人习惯,有什么想法评论一二!提起驳壳枪,很多人会自动脑补双枪李向阳左右开弓,横扫千军的模样,更多人以为只要是驳壳枪都一个样儿,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驳壳枪自十九世纪末诞生,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停产,一直不停的在改进,曾出品有多种型号。它们从轮廓粗看起来虽改动不大,然而枪管、机匣、握把等细节却又多有不同。因此,从外观可以很方便的区分驳壳枪型号。首先驳壳枪的枪管有长短之分。长枪管主要有140毫米和132毫米两种,短枪管则仅有99毫米一种。140毫米枪管的驳壳枪最多,从它诞生后的第一种型号C96到停产时的最后一种型号M712,都是140毫米长枪管。枪管长99毫米的驳壳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出品。因为战败的德国不允许生产枪管长度超过100毫米的手枪,所以无奈地将原型手枪的140毫米枪管,改短至99毫米,并将握把也改小了一点点,对外称作警用手枪。该型手枪进入到中国后,被俗称为“三把盒子”或“三号驳壳枪”。132毫米枪管的驳壳枪出品不多,只在1930年后有少量出品,属于M30的早期型号。中国人习惯将标准枪管的驳壳枪称作“二把盒子”,由于132毫米与140毫米相差不多,便都被归入“二把盒子”的范畴。为区别,将140毫米枪管的称作“二把长八分”,将132毫米枪管的称作“二把短八分”。同为M30的“二把长八分”与“二把短八分”,如果不把二者放在一起对比,仅看枪管长度,用肉眼不易分辨,但二者枪机滑轨的形状是不同的,短八分的开有减重槽,而长八分的没有这个减重槽,这是最好的辨别方法。当然再细说区别还有多处了,比如商标、枪号等。除特别常见的140(132)毫米与99毫米驳壳枪外,毛瑟手枪还有不常见的几种长度的枪管,比如120、160、180毫米枪管等,属于商业出品,十分罕见,这里略去不述。驳壳枪的衍生品中,还有卡宾型,枪管长超过200毫米,多为固定枪托,并有前护木。该卡宾型1917年后才有出品。天津大沽造船所曾仿造此枪。该枪在中国民间有个俗称——“马匣子”,意思就是可以兼作马枪使用的匣子枪。其次从枪的口径上说——驳壳枪的口径是7.63毫米,发射7.63X25毫米毛瑟手枪弹。该枪自1896年诞生后,中国人无比青睐,德国军方却并未采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第三个年头,德军军用手枪严重不足,才匆忙间订购了10万支。与众不同的是,德国军方订购的这10万支毛瑟手枪,不是原枪的7.63毫米口径,为了与当时德军制式的鲁格手枪达成子弹通用,他们所购的这批手枪的口径被改成了9毫米,发射9X1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子弹。为了防止误装入7.63毫米的子弹,该枪的枪柄上用阿拉伯数字刻印了一个大大的“9”字,并涂以醒目的红色,西方人所称的“大红9”就来源于此。该型手枪在中国被称作一号驳壳枪。从一份1924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关于购买美利洋行械合同弹稿》中,有购买“德造新式一号自来德手枪一千二百枝,每枝随带子弹五百粒”的字样。这或许就是民间所称的“头把盒子”。驳壳枪进入到中国后,曾被大量仿制,各厂仿制时,包括口径,都是原样照仿,唯独山西例外,阎锡山晋绥军仿制驳壳枪,除也按原枪口径仿制外,还加大口径,研发出11.43毫米的盒子炮。因为该枪的口径远大于当时一般盒子炮7.63毫米,故获得“大眼盒子”的绰号。该枪铭文有多种,较多的一款是在其枪身左侧打印有篆体的“壹七式”,意即民国十七年定型;枪身右侧则印有“民国十七年(或十八年、十九年)晋造”。该枪仅在晋绥军中使用,或者也在晋绥军活动的北方地区少量使用,但流行面不大,基本没能进入到南方军队中。驳壳枪的早期,还有8.15毫米口径的,但极罕见,未能流行起来,故不述。第三从枪机节套与枪管的形状上说——毛瑟手枪的早期出品,其枪管与枪机节套是一体加工成形的,加工难度大,成本高,后期M30型借鉴西班牙驳壳枪的作法,改为分别加工,而后嵌入结合成一体。这不同的加工方式也在外观上留下了印记,即早期的枪机节套与枪管之间很平滑,后期的枪机节套与枪管则有一个阶梯状过渡。第四从枪的握把上说——驳壳枪的握把形状,一直都是西方人所说的“扫帚把”,几十年间从没有大变,但小的变化却是有的。大体来说,有大握把与小握把之分。大握把的底部呈半圆形,小握把底部则略显平直,也比较窄。小握把主要是警用型驳壳枪使用,其他则基本都是大握把的。这大握把,又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它的防滑纹的粗细上,早期的C96型采用的是纹路很细密的那种,刻有22、24或30道防滑纹,后期M30型(含M712速射型)则采用纹路粗疏的那种,只有12道防滑纹。驳壳枪的握把护片,绝大多数由硬木制成,极少数为塑胶压制,国人称“胶把匣子”。拿今天的眼光看,塑胶当然不如硬木贵重,当年却正相反,物以稀为贵,因而那年头谁若拥有一支“胶把匣子”的话,那是相当的牛逼。第五从机锤形状上说——1,马刺形击锤。这是驳壳枪试制阶段的击锤样式,形同骑兵马靴上的马刺,与当时流行的左轮手枪的击锤相仿。手枪的后瞄具只有缺口,没有表尺分划。该型手枪并未批量生产。2,圆锥形击锤,也叫“海螺击锤”。这是驳壳枪自1896年诞生后至1899年(大约)时的击锤样式。因其形状是由向中心渐凸的很多同心圆构成,很像一支海螺,故也被称作“海螺击锤”。3,大环形击锤。大环击锤,顾名思义,就是因机锤是一个较大的圆环而得名。大约1899年开始生产,至1905年逐渐被新式的小环击锤所取代。该型手枪的机匣形状又有几种不同。其中的一款,机匣两侧全无任何铭文,也无丝毫的凹凸,整个看去光滑如镜,在中国,便有了“大镜面匣子”一称。“大镜面”在当年的中国很受欢迎,许多带枪的人都以佩有这样的“大镜面”而倍儿有面子。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身陷绝境后与敌对射,手中使用的就是这种“大镜面”匣子。4,小环击锤,也叫“麻雀头击锤”。这是驳壳枪1905年开始的击锤样式。其形如鸟头,故在中国有“麻雀头击锤”一称。后来一直到该枪停产,差不多一直是这种样式。值得注意的是,小环机锤又有几种,并不完全一样,只是差别太小,不细说了。第六从弹仓容量上说——早期的驳壳枪都是固定弹仓,弹仓容量绝大多数10发,极少数有6发和20发的。但这时的20发手枪,没有快慢机,只能半自动射击。第七从自动方式上说——驳壳枪一直到1931年以前,虽然有过多次的改进,又衍生出多个型号,但全都是半自动的,直到西班牙专门瞄准中国市场仿造的驳壳枪上,增加了连发功能,并被中国人接受。德国人也很快推出具有连发功能的冲锋手枪并最终定型为M712型冲锋手枪。该枪并非一次性成功到位,在正式定型前,先有少量试制出品。试制型速射手枪枪管长132毫米,用10发和20发可拆弹匣供弹,快慢机置于枪身的左侧,为片状,拨向“N”时,为半自动射击;拨向“R”时,为全自动射击。M712型冲锋手枪与其先期试制品从外观上看有几点不同,主要的:一是枪管长度增加到140毫米,二是快慢机的形状由原来的片状改为桃型。该型驳壳枪的供弹具为可拆弹匣,弹匣容量主要有10发、20发两种,极少数有15发和24发的,可选择装配。要分辨一款驳壳枪是半自动的还是全自动的其实特容易,看有没有快慢机就行了。另外,该枪还有一个区别于早期C96型的明显特征,即它的“肚子”。由于采用可拆弹匣,使得该枪弹匣仓部位明显凸出于枪身平面,犹如一个人鼓起的大肚子。因为这个,还可能因为作为手枪来说,其20发的弹容量足够大,所谓“大肚能容”,因而在中国,M712型手枪便有了“大肚匣子”的美称。这是各型驳壳枪的最后一款,曾大量进入到中国,是当年最常见的一款驳壳枪。驳壳枪的细节变化太多,除以上所说的区分方式以外,枪纲环、表尺、保险机、抽壳钩、减重槽、商标、枪号等等,也都因生产的年代不同而不同。碍于篇幅,这里不详述。在“有无”方面,没什么是德国能造,而日本造不出来的。在“好坏”方面,德国几项工业产品,还是远胜日本的。德国蔡司ZEISS,是世界公认的最好的镜片,广泛应用在尖端科技、望远镜、显微镜、专业照相机镜头、天文望远镜、星象仪、眼科仪器、高精度电脑手术仪器、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等领域和装备上。我们普通人熟悉的,是诺基亚手机以及索尼数码相机使用的蔡司镜头。德国ZF变速箱、MAN曼恩重型卡车发动机,公认世界第一。汽车三大件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日本汽车号称经济、可靠、安全,我们必须承认日本比中国先进,但是在世界上,尤其是在重型卡车领域,德国变速箱和柴油机世界公认第一。连美国的M1A2主战坦克都不得不用德国动力包,不是美国不能生产,而是真的不如德国的好。此外,德国工业机床、西门子齿轮组、精细化工(代表企业就是巴斯夫)等,都对日本形成显著优势。但是,顺着问题的口吻,我们必须承认,日本是人口1亿2千万级别的国家,而德国只是8000万人口级别的国家。德国的优势在于时间的积累(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处于领导阵营,日本是后发追赶阵营),而日本的优势在于规模。因此,日本工业的覆盖面比德国广,尤其胜在电子工业方面(比如索尼大法),而德国的产业深度较日本更有优势。说到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着惊人的表现,那么对于他们的枪械而言,可谓是影响深远的,那么我们来谈谈德军有哪些好东西。MG42通用机枪这把枪于1942年服役,继承了MG34的高射速,可达800-1200发/分。当然有着这么快的射速不一定好,但是它换枪管特别方便,仅仅几秒的功夫便可以完成更换。大量的冲压件使得制造成本也低于MG34,可以充当轻机枪和重机枪两种角色。西线战场盟军的噩梦,诺曼底的时候可谓是给盟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被称作“希特勒的电锯”STG44突击步枪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突击步枪,使用7.92mm中间威力子弹,有效射程300米,射速500发/分,弥补了MP40射程不足和毛瑟98K射速不够的缺点。30发的弹匣活力堪比机枪,由元首亲自命名为“风暴44步枪”,轻松压制SVT-40和M1,也影响了突击步枪的走向毛瑟98K步枪98K的名字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有着800米的极高射程,使用7.92mm毛瑟子弹,其枪机闭锁强度高,可以发射高压马格南子弹。是二战中生产最多也是被仿制最多的步枪,也是公认的二战最好的旋转后拉式步枪之一。喜欢的同学就点一个关注吧~有什么问题欢迎评论指出
现在的季节是野钓鲫鱼的好时候,口非常好,钓起来很爽,钓鱼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在鱼钩的选用上,赵哥一直在用鬼牙伊势尼3-4#。1,钩尖锋利。这种鱼钩最大的特点就是锐利,钩尖比较长,不容易脱钩,值得拥有。2,放血槽设计。此设计能减少鱼的痛感,挣扎少,不易跑鱼,也不容易脏手。3.钩条适中,大小通吃。伊势尼的钩子,钩条比袖钩稍粗,无论钓鲫鱼还是其它大个体鱼种,拉不直,扭不断,抗造。10斤以下绝对无压力。在子线的选择上,推荐低价品牌线,如美人鱼,天元,千寿,柔顺不打弯,一捋就直。价格40-50就可以,物美价廉,标号标准,性价比很高。钓鲫鱼不需要用高价子线,子线是一种消耗很大的钓鱼小件,要求:1.柔顺不容易弯曲。柔顺了就不挡口,鱼易于吸入。不弯曲,不用频繁换子线。2.抗拉力适中。在垂钓过程中,子线缠绕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换钩子还要拿出剪刀,太浪费时间,只要用毛巾隔着一镫就断即可。个人习惯,有什么想法评论一二!提起驳壳枪,很多人会自动脑补双枪李向阳左右开弓,横扫千军的模样,更多人以为只要是驳壳枪都一个样儿,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驳壳枪自十九世纪末诞生,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停产,一直不停的在改进,曾出品有多种型号。它们从轮廓粗看起来虽改动不大,然而枪管、机匣、握把等细节却又多有不同。因此,从外观可以很方便的区分驳壳枪型号。首先驳壳枪的枪管有长短之分。长枪管主要有140毫米和132毫米两种,短枪管则仅有99毫米一种。140毫米枪管的驳壳枪最多,从它诞生后的第一种型号C96到停产时的最后一种型号M712,都是140毫米长枪管。枪管长99毫米的驳壳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出品。因为战败的德国不允许生产枪管长度超过100毫米的手枪,所以无奈地将原型手枪的140毫米枪管,改短至99毫米,并将握把也改小了一点点,对外称作警用手枪。该型手枪进入到中国后,被俗称为“三把盒子”或“三号驳壳枪”。132毫米枪管的驳壳枪出品不多,只在1930年后有少量出品,属于M30的早期型号。中国人习惯将标准枪管的驳壳枪称作“二把盒子”,由于132毫米与140毫米相差不多,便都被归入“二把盒子”的范畴。为区别,将140毫米枪管的称作“二把长八分”,将132毫米枪管的称作“二把短八分”。同为M30的“二把长八分”与“二把短八分”,如果不把二者放在一起对比,仅看枪管长度,用肉眼不易分辨,但二者枪机滑轨的形状是不同的,短八分的开有减重槽,而长八分的没有这个减重槽,这是最好的辨别方法。当然再细说区别还有多处了,比如商标、枪号等。除特别常见的140(132)毫米与99毫米驳壳枪外,毛瑟手枪还有不常见的几种长度的枪管,比如120、160、180毫米枪管等,属于商业出品,十分罕见,这里略去不述。驳壳枪的衍生品中,还有卡宾型,枪管长超过200毫米,多为固定枪托,并有前护木。该卡宾型1917年后才有出品。天津大沽造船所曾仿造此枪。该枪在中国民间有个俗称——“马匣子”,意思就是可以兼作马枪使用的匣子枪。其次从枪的口径上说——驳壳枪的口径是7.63毫米,发射7.63X25毫米毛瑟手枪弹。该枪自1896年诞生后,中国人无比青睐,德国军方却并未采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第三个年头,德军军用手枪严重不足,才匆忙间订购了10万支。与众不同的是,德国军方订购的这10万支毛瑟手枪,不是原枪的7.63毫米口径,为了与当时德军制式的鲁格手枪达成子弹通用,他们所购的这批手枪的口径被改成了9毫米,发射9X1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子弹。为了防止误装入7.63毫米的子弹,该枪的枪柄上用阿拉伯数字刻印了一个大大的“9”字,并涂以醒目的红色,西方人所称的“大红9”就来源于此。该型手枪在中国被称作一号驳壳枪。从一份1924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关于购买美利洋行械合同弹稿》中,有购买“德造新式一号自来德手枪一千二百枝,每枝随带子弹五百粒”的字样。这或许就是民间所称的“头把盒子”。驳壳枪进入到中国后,曾被大量仿制,各厂仿制时,包括口径,都是原样照仿,唯独山西例外,阎锡山晋绥军仿制驳壳枪,除也按原枪口径仿制外,还加大口径,研发出11.43毫米的盒子炮。因为该枪的口径远大于当时一般盒子炮7.63毫米,故获得“大眼盒子”的绰号。该枪铭文有多种,较多的一款是在其枪身左侧打印有篆体的“壹七式”,意即民国十七年定型;枪身右侧则印有“民国十七年(或十八年、十九年)晋造”。该枪仅在晋绥军中使用,或者也在晋绥军活动的北方地区少量使用,但流行面不大,基本没能进入到南方军队中。驳壳枪的早期,还有8.15毫米口径的,但极罕见,未能流行起来,故不述。第三从枪机节套与枪管的形状上说——毛瑟手枪的早期出品,其枪管与枪机节套是一体加工成形的,加工难度大,成本高,后期M30型借鉴西班牙驳壳枪的作法,改为分别加工,而后嵌入结合成一体。这不同的加工方式也在外观上留下了印记,即早期的枪机节套与枪管之间很平滑,后期的枪机节套与枪管则有一个阶梯状过渡。第四从枪的握把上说——驳壳枪的握把形状,一直都是西方人所说的“扫帚把”,几十年间从没有大变,但小的变化却是有的。大体来说,有大握把与小握把之分。大握把的底部呈半圆形,小握把底部则略显平直,也比较窄。小握把主要是警用型驳壳枪使用,其他则基本都是大握把的。这大握把,又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它的防滑纹的粗细上,早期的C96型采用的是纹路很细密的那种,刻有22、24或30道防滑纹,后期M30型(含M712速射型)则采用纹路粗疏的那种,只有12道防滑纹。驳壳枪的握把护片,绝大多数由硬木制成,极少数为塑胶压制,国人称“胶把匣子”。拿今天的眼光看,塑胶当然不如硬木贵重,当年却正相反,物以稀为贵,因而那年头谁若拥有一支“胶把匣子”的话,那是相当的牛逼。第五从机锤形状上说——1,马刺形击锤。这是驳壳枪试制阶段的击锤样式,形同骑兵马靴上的马刺,与当时流行的左轮手枪的击锤相仿。手枪的后瞄具只有缺口,没有表尺分划。该型手枪并未批量生产。2,圆锥形击锤,也叫“海螺击锤”。这是驳壳枪自1896年诞生后至1899年(大约)时的击锤样式。因其形状是由向中心渐凸的很多同心圆构成,很像一支海螺,故也被称作“海螺击锤”。3,大环形击锤。大环击锤,顾名思义,就是因机锤是一个较大的圆环而得名。大约1899年开始生产,至1905年逐渐被新式的小环击锤所取代。该型手枪的机匣形状又有几种不同。其中的一款,机匣两侧全无任何铭文,也无丝毫的凹凸,整个看去光滑如镜,在中国,便有了“大镜面匣子”一称。“大镜面”在当年的中国很受欢迎,许多带枪的人都以佩有这样的“大镜面”而倍儿有面子。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身陷绝境后与敌对射,手中使用的就是这种“大镜面”匣子。4,小环击锤,也叫“麻雀头击锤”。这是驳壳枪1905年开始的击锤样式。其形如鸟头,故在中国有“麻雀头击锤”一称。后来一直到该枪停产,差不多一直是这种样式。值得注意的是,小环机锤又有几种,并不完全一样,只是差别太小,不细说了。第六从弹仓容量上说——早期的驳壳枪都是固定弹仓,弹仓容量绝大多数10发,极少数有6发和20发的。但这时的20发手枪,没有快慢机,只能半自动射击。第七从自动方式上说——驳壳枪一直到1931年以前,虽然有过多次的改进,又衍生出多个型号,但全都是半自动的,直到西班牙专门瞄准中国市场仿造的驳壳枪上,增加了连发功能,并被中国人接受。德国人也很快推出具有连发功能的冲锋手枪并最终定型为M712型冲锋手枪。该枪并非一次性成功到位,在正式定型前,先有少量试制出品。试制型速射手枪枪管长132毫米,用10发和20发可拆弹匣供弹,快慢机置于枪身的左侧,为片状,拨向“N”时,为半自动射击;拨向“R”时,为全自动射击。M712型冲锋手枪与其先期试制品从外观上看有几点不同,主要的:一是枪管长度增加到140毫米,二是快慢机的形状由原来的片状改为桃型。该型驳壳枪的供弹具为可拆弹匣,弹匣容量主要有10发、20发两种,极少数有15发和24发的,可选择装配。要分辨一款驳壳枪是半自动的还是全自动的其实特容易,看有没有快慢机就行了。另外,该枪还有一个区别于早期C96型的明显特征,即它的“肚子”。由于采用可拆弹匣,使得该枪弹匣仓部位明显凸出于枪身平面,犹如一个人鼓起的大肚子。因为这个,还可能因为作为手枪来说,其20发的弹容量足够大,所谓“大肚能容”,因而在中国,M712型手枪便有了“大肚匣子”的美称。这是各型驳壳枪的最后一款,曾大量进入到中国,是当年最常见的一款驳壳枪。驳壳枪的细节变化太多,除以上所说的区分方式以外,枪纲环、表尺、保险机、抽壳钩、减重槽、商标、枪号等等,也都因生产的年代不同而不同。碍于篇幅,这里不详述。在“有无”方面,没什么是德国能造,而日本造不出来的。在“好坏”方面,德国几项工业产品,还是远胜日本的。德国蔡司ZEISS,是世界公认的最好的镜片,广泛应用在尖端科技、望远镜、显微镜、专业照相机镜头、天文望远镜、星象仪、眼科仪器、高精度电脑手术仪器、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等领域和装备上。我们普通人熟悉的,是诺基亚手机以及索尼数码相机使用的蔡司镜头。德国ZF变速箱、MAN曼恩重型卡车发动机,公认世界第一。汽车三大件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日本汽车号称经济、可靠、安全,我们必须承认日本比中国先进,但是在世界上,尤其是在重型卡车领域,德国变速箱和柴油机世界公认第一。连美国的M1A2主战坦克都不得不用德国动力包,不是美国不能生产,而是真的不如德国的好。此外,德国工业机床、西门子齿轮组、精细化工(代表企业就是巴斯夫)等,都对日本形成显著优势。但是,顺着问题的口吻,我们必须承认,日本是人口1亿2千万级别的国家,而德国只是8000万人口级别的国家。德国的优势在于时间的积累(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处于领导阵营,日本是后发追赶阵营),而日本的优势在于规模。因此,日本工业的覆盖面比德国广,尤其胜在电子工业方面(比如索尼大法),而德国的产业深度较日本更有优势。说到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着惊人的表现,那么对于他们的枪械而言,可谓是影响深远的,那么我们来谈谈德军有哪些好东西。MG42通用机枪这把枪于1942年服役,继承了MG34的高射速,可达800-1200发/分。当然有着这么快的射速不一定好,但是它换枪管特别方便,仅仅几秒的功夫便可以完成更换。大量的冲压件使得制造成本也低于MG34,可以充当轻机枪和重机枪两种角色。西线战场盟军的噩梦,诺曼底的时候可谓是给盟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被称作“希特勒的电锯”STG44突击步枪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突击步枪,使用7.92mm中间威力子弹,有效射程300米,射速500发/分,弥补了MP40射程不足和毛瑟98K射速不够的缺点。30发的弹匣活力堪比机枪,由元首亲自命名为“风暴44步枪”,轻松压制SVT-40和M1,也影响了突击步枪的走向毛瑟98K步枪98K的名字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有着800米的极高射程,使用7.92mm毛瑟子弹,其枪机闭锁强度高,可以发射高压马格南子弹。是二战中生产最多也是被仿制最多的步枪,也是公认的二战最好的旋转后拉式步枪之一。喜欢的同学就点一个关注吧~有什么问题欢迎评论指出这个东西的名字叫做护手钩,不光三八大盖有,其他步枪的刺刀也有,只不过很多人看到的都是三八大盖。早起的刺刀,护手钩可以说是必不可少,而现在步枪刺刀的护手钩全部取消了,因为用处不大了。刺刀这个东西,是可以安装在步枪上使用的,拼刺时使用,但是也可以作为匕首,三八大盖的30年式刺刀长度较长,可以刺,也可以砍。对于刺刀来说,这把刀设计的是比较成功的,尤其在拼刺方面,长度占尽优势。手持刺刀进行格斗的时候,如果用力过猛,可能会伤到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刺刀上多设计了护手钩,而护手钩这个东西其实是在19世纪后期就有了的,当时很多步枪都是使用过的。这个钩子形状的其实是有用途的,我们都知道,枪支上的每个零件的形状都是精心设计的,而不是没用的。拼刺的时候,这个护手钩是可以卡住对方刺刀进行防守的,虽说情况不多见吧,但当时设计就有这个考虑。而正是因为这种情况不多,后来都取消了这种设计。护手钩的另外的作用就是可以作为简单的撬棍使用,开启弹药箱的时候,可以使用护手钩撬开。刺刀最初的设计仅仅是作为杀敌的武器,而士兵使用的时候,往往会将其多功能化,也就是当做一些工具使用,比如撬东西,通常会损坏刺刀。后来才在刺刀上加上了圆钩。这个钩子还有一个作用,架枪的时候方便,很多时候,士兵休息的时候会把枪放在一起,护手钩可以很好地将枪稳稳地架住,提高了枪支取用的方便。后来人们发现这个钩子几乎没什么用,都将这个设计取消了,而且,日本人后来也是取消了的,现在的刺刀更看不见这类设计了。本身,军刀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护手的问题了,而且现在的军刀都是多功能化了。
现在的季节是野钓鲫鱼的好时候,口非常好,钓起来很爽,钓鱼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在鱼钩的选用上,赵哥一直在用鬼牙伊势尼3-4#。1,钩尖锋利。这种鱼钩最大的特点就是锐利,钩尖比较长,不容易脱钩,值得拥有。2,放血槽设计。此设计能减少鱼的痛感,挣扎少,不易跑鱼,也不容易脏手。3.钩条适中,大小通吃。伊势尼的钩子,钩条比袖钩稍粗,无论钓鲫鱼还是其它大个体鱼种,拉不直,扭不断,抗造。10斤以下绝对无压力。在子线的选择上,推荐低价品牌线,如美人鱼,天元,千寿,柔顺不打弯,一捋就直。价格40-50就可以,物美价廉,标号标准,性价比很高。钓鲫鱼不需要用高价子线,子线是一种消耗很大的钓鱼小件,要求:1.柔顺不容易弯曲。柔顺了就不挡口,鱼易于吸入。不弯曲,不用频繁换子线。2.抗拉力适中。在垂钓过程中,子线缠绕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换钩子还要拿出剪刀,太浪费时间,只要用毛巾隔着一镫就断即可。个人习惯,有什么想法评论一二!提起驳壳枪,很多人会自动脑补双枪李向阳左右开弓,横扫千军的模样,更多人以为只要是驳壳枪都一个样儿,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驳壳枪自十九世纪末诞生,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停产,一直不停的在改进,曾出品有多种型号。它们从轮廓粗看起来虽改动不大,然而枪管、机匣、握把等细节却又多有不同。因此,从外观可以很方便的区分驳壳枪型号。首先驳壳枪的枪管有长短之分。长枪管主要有140毫米和132毫米两种,短枪管则仅有99毫米一种。140毫米枪管的驳壳枪最多,从它诞生后的第一种型号C96到停产时的最后一种型号M712,都是140毫米长枪管。枪管长99毫米的驳壳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出品。因为战败的德国不允许生产枪管长度超过100毫米的手枪,所以无奈地将原型手枪的140毫米枪管,改短至99毫米,并将握把也改小了一点点,对外称作警用手枪。该型手枪进入到中国后,被俗称为“三把盒子”或“三号驳壳枪”。132毫米枪管的驳壳枪出品不多,只在1930年后有少量出品,属于M30的早期型号。中国人习惯将标准枪管的驳壳枪称作“二把盒子”,由于132毫米与140毫米相差不多,便都被归入“二把盒子”的范畴。为区别,将140毫米枪管的称作“二把长八分”,将132毫米枪管的称作“二把短八分”。同为M30的“二把长八分”与“二把短八分”,如果不把二者放在一起对比,仅看枪管长度,用肉眼不易分辨,但二者枪机滑轨的形状是不同的,短八分的开有减重槽,而长八分的没有这个减重槽,这是最好的辨别方法。当然再细说区别还有多处了,比如商标、枪号等。除特别常见的140(132)毫米与99毫米驳壳枪外,毛瑟手枪还有不常见的几种长度的枪管,比如120、160、180毫米枪管等,属于商业出品,十分罕见,这里略去不述。驳壳枪的衍生品中,还有卡宾型,枪管长超过200毫米,多为固定枪托,并有前护木。该卡宾型1917年后才有出品。天津大沽造船所曾仿造此枪。该枪在中国民间有个俗称——“马匣子”,意思就是可以兼作马枪使用的匣子枪。其次从枪的口径上说——驳壳枪的口径是7.63毫米,发射7.63X25毫米毛瑟手枪弹。该枪自1896年诞生后,中国人无比青睐,德国军方却并未采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第三个年头,德军军用手枪严重不足,才匆忙间订购了10万支。与众不同的是,德国军方订购的这10万支毛瑟手枪,不是原枪的7.63毫米口径,为了与当时德军制式的鲁格手枪达成子弹通用,他们所购的这批手枪的口径被改成了9毫米,发射9X1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子弹。为了防止误装入7.63毫米的子弹,该枪的枪柄上用阿拉伯数字刻印了一个大大的“9”字,并涂以醒目的红色,西方人所称的“大红9”就来源于此。该型手枪在中国被称作一号驳壳枪。从一份1924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关于购买美利洋行械合同弹稿》中,有购买“德造新式一号自来德手枪一千二百枝,每枝随带子弹五百粒”的字样。这或许就是民间所称的“头把盒子”。驳壳枪进入到中国后,曾被大量仿制,各厂仿制时,包括口径,都是原样照仿,唯独山西例外,阎锡山晋绥军仿制驳壳枪,除也按原枪口径仿制外,还加大口径,研发出11.43毫米的盒子炮。因为该枪的口径远大于当时一般盒子炮7.63毫米,故获得“大眼盒子”的绰号。该枪铭文有多种,较多的一款是在其枪身左侧打印有篆体的“壹七式”,意即民国十七年定型;枪身右侧则印有“民国十七年(或十八年、十九年)晋造”。该枪仅在晋绥军中使用,或者也在晋绥军活动的北方地区少量使用,但流行面不大,基本没能进入到南方军队中。驳壳枪的早期,还有8.15毫米口径的,但极罕见,未能流行起来,故不述。第三从枪机节套与枪管的形状上说——毛瑟手枪的早期出品,其枪管与枪机节套是一体加工成形的,加工难度大,成本高,后期M30型借鉴西班牙驳壳枪的作法,改为分别加工,而后嵌入结合成一体。这不同的加工方式也在外观上留下了印记,即早期的枪机节套与枪管之间很平滑,后期的枪机节套与枪管则有一个阶梯状过渡。第四从枪的握把上说——驳壳枪的握把形状,一直都是西方人所说的“扫帚把”,几十年间从没有大变,但小的变化却是有的。大体来说,有大握把与小握把之分。大握把的底部呈半圆形,小握把底部则略显平直,也比较窄。小握把主要是警用型驳壳枪使用,其他则基本都是大握把的。这大握把,又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它的防滑纹的粗细上,早期的C96型采用的是纹路很细密的那种,刻有22、24或30道防滑纹,后期M30型(含M712速射型)则采用纹路粗疏的那种,只有12道防滑纹。驳壳枪的握把护片,绝大多数由硬木制成,极少数为塑胶压制,国人称“胶把匣子”。拿今天的眼光看,塑胶当然不如硬木贵重,当年却正相反,物以稀为贵,因而那年头谁若拥有一支“胶把匣子”的话,那是相当的牛逼。第五从机锤形状上说——1,马刺形击锤。这是驳壳枪试制阶段的击锤样式,形同骑兵马靴上的马刺,与当时流行的左轮手枪的击锤相仿。手枪的后瞄具只有缺口,没有表尺分划。该型手枪并未批量生产。2,圆锥形击锤,也叫“海螺击锤”。这是驳壳枪自1896年诞生后至1899年(大约)时的击锤样式。因其形状是由向中心渐凸的很多同心圆构成,很像一支海螺,故也被称作“海螺击锤”。3,大环形击锤。大环击锤,顾名思义,就是因机锤是一个较大的圆环而得名。大约1899年开始生产,至1905年逐渐被新式的小环击锤所取代。该型手枪的机匣形状又有几种不同。其中的一款,机匣两侧全无任何铭文,也无丝毫的凹凸,整个看去光滑如镜,在中国,便有了“大镜面匣子”一称。“大镜面”在当年的中国很受欢迎,许多带枪的人都以佩有这样的“大镜面”而倍儿有面子。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身陷绝境后与敌对射,手中使用的就是这种“大镜面”匣子。4,小环击锤,也叫“麻雀头击锤”。这是驳壳枪1905年开始的击锤样式。其形如鸟头,故在中国有“麻雀头击锤”一称。后来一直到该枪停产,差不多一直是这种样式。值得注意的是,小环机锤又有几种,并不完全一样,只是差别太小,不细说了。第六从弹仓容量上说——早期的驳壳枪都是固定弹仓,弹仓容量绝大多数10发,极少数有6发和20发的。但这时的20发手枪,没有快慢机,只能半自动射击。第七从自动方式上说——驳壳枪一直到1931年以前,虽然有过多次的改进,又衍生出多个型号,但全都是半自动的,直到西班牙专门瞄准中国市场仿造的驳壳枪上,增加了连发功能,并被中国人接受。德国人也很快推出具有连发功能的冲锋手枪并最终定型为M712型冲锋手枪。该枪并非一次性成功到位,在正式定型前,先有少量试制出品。试制型速射手枪枪管长132毫米,用10发和20发可拆弹匣供弹,快慢机置于枪身的左侧,为片状,拨向“N”时,为半自动射击;拨向“R”时,为全自动射击。M712型冲锋手枪与其先期试制品从外观上看有几点不同,主要的:一是枪管长度增加到140毫米,二是快慢机的形状由原来的片状改为桃型。该型驳壳枪的供弹具为可拆弹匣,弹匣容量主要有10发、20发两种,极少数有15发和24发的,可选择装配。要分辨一款驳壳枪是半自动的还是全自动的其实特容易,看有没有快慢机就行了。另外,该枪还有一个区别于早期C96型的明显特征,即它的“肚子”。由于采用可拆弹匣,使得该枪弹匣仓部位明显凸出于枪身平面,犹如一个人鼓起的大肚子。因为这个,还可能因为作为手枪来说,其20发的弹容量足够大,所谓“大肚能容”,因而在中国,M712型手枪便有了“大肚匣子”的美称。这是各型驳壳枪的最后一款,曾大量进入到中国,是当年最常见的一款驳壳枪。驳壳枪的细节变化太多,除以上所说的区分方式以外,枪纲环、表尺、保险机、抽壳钩、减重槽、商标、枪号等等,也都因生产的年代不同而不同。碍于篇幅,这里不详述。在“有无”方面,没什么是德国能造,而日本造不出来的。在“好坏”方面,德国几项工业产品,还是远胜日本的。德国蔡司ZEISS,是世界公认的最好的镜片,广泛应用在尖端科技、望远镜、显微镜、专业照相机镜头、天文望远镜、星象仪、眼科仪器、高精度电脑手术仪器、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等领域和装备上。我们普通人熟悉的,是诺基亚手机以及索尼数码相机使用的蔡司镜头。德国ZF变速箱、MAN曼恩重型卡车发动机,公认世界第一。汽车三大件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日本汽车号称经济、可靠、安全,我们必须承认日本比中国先进,但是在世界上,尤其是在重型卡车领域,德国变速箱和柴油机世界公认第一。连美国的M1A2主战坦克都不得不用德国动力包,不是美国不能生产,而是真的不如德国的好。此外,德国工业机床、西门子齿轮组、精细化工(代表企业就是巴斯夫)等,都对日本形成显著优势。但是,顺着问题的口吻,我们必须承认,日本是人口1亿2千万级别的国家,而德国只是8000万人口级别的国家。德国的优势在于时间的积累(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处于领导阵营,日本是后发追赶阵营),而日本的优势在于规模。因此,日本工业的覆盖面比德国广,尤其胜在电子工业方面(比如索尼大法),而德国的产业深度较日本更有优势。说到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着惊人的表现,那么对于他们的枪械而言,可谓是影响深远的,那么我们来谈谈德军有哪些好东西。MG42通用机枪这把枪于1942年服役,继承了MG34的高射速,可达800-1200发/分。当然有着这么快的射速不一定好,但是它换枪管特别方便,仅仅几秒的功夫便可以完成更换。大量的冲压件使得制造成本也低于MG34,可以充当轻机枪和重机枪两种角色。西线战场盟军的噩梦,诺曼底的时候可谓是给盟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被称作“希特勒的电锯”STG44突击步枪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突击步枪,使用7.92mm中间威力子弹,有效射程300米,射速500发/分,弥补了MP40射程不足和毛瑟98K射速不够的缺点。30发的弹匣活力堪比机枪,由元首亲自命名为“风暴44步枪”,轻松压制SVT-40和M1,也影响了突击步枪的走向毛瑟98K步枪98K的名字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有着800米的极高射程,使用7.92mm毛瑟子弹,其枪机闭锁强度高,可以发射高压马格南子弹。是二战中生产最多也是被仿制最多的步枪,也是公认的二战最好的旋转后拉式步枪之一。喜欢的同学就点一个关注吧~有什么问题欢迎评论指出这个东西的名字叫做护手钩,不光三八大盖有,其他步枪的刺刀也有,只不过很多人看到的都是三八大盖。早起的刺刀,护手钩可以说是必不可少,而现在步枪刺刀的护手钩全部取消了,因为用处不大了。刺刀这个东西,是可以安装在步枪上使用的,拼刺时使用,但是也可以作为匕首,三八大盖的30年式刺刀长度较长,可以刺,也可以砍。对于刺刀来说,这把刀设计的是比较成功的,尤其在拼刺方面,长度占尽优势。手持刺刀进行格斗的时候,如果用力过猛,可能会伤到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刺刀上多设计了护手钩,而护手钩这个东西其实是在19世纪后期就有了的,当时很多步枪都是使用过的。这个钩子形状的其实是有用途的,我们都知道,枪支上的每个零件的形状都是精心设计的,而不是没用的。拼刺的时候,这个护手钩是可以卡住对方刺刀进行防守的,虽说情况不多见吧,但当时设计就有这个考虑。而正是因为这种情况不多,后来都取消了这种设计。护手钩的另外的作用就是可以作为简单的撬棍使用,开启弹药箱的时候,可以使用护手钩撬开。刺刀最初的设计仅仅是作为杀敌的武器,而士兵使用的时候,往往会将其多功能化,也就是当做一些工具使用,比如撬东西,通常会损坏刺刀。后来才在刺刀上加上了圆钩。这个钩子还有一个作用,架枪的时候方便,很多时候,士兵休息的时候会把枪放在一起,护手钩可以很好地将枪稳稳地架住,提高了枪支取用的方便。后来人们发现这个钩子几乎没什么用,都将这个设计取消了,而且,日本人后来也是取消了的,现在的刺刀更看不见这类设计了。本身,军刀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护手的问题了,而且现在的军刀都是多功能化了。我们这里野钓一般以小鲫鱼为主,偶尔会碰到大鲤鱼。一般目标鱼就以鲫鱼为主,我一般选2号的黑袖无刺钩(冬天选1号),黑袖钩条轻细入口性好,钓小鲫鱼信号正抓口也准。偶尔遇到2至5斤的鲤鱼只要有足够的耐性,溜鱼技术到位也能上鱼。如果再遇到更大的鱼就让它切线好了。当然,小钩细线要配柔竿,护线好起竿不容易切线跑鱼。鱼钩的价格根据个人条件来选,我选用土原肥富的进口钩价位在15元一包。此钩刚性好,钩锋快、钩条轻,反正我用的很习惯!

你平时野钓用什么样的鱼钩多少价位的

4,鱼钩的大小是怎么分类的

选择钓具上的学问也是学不完的,就单单琳琅满目的各种鱼竿、浮漂、鱼钩、鱼线等等,没有个把月的深入学习是吃不透的。在本期《渔课堂》呢,我们单来道道这鱼钩,给大家说说大致有多少种鱼钩以及怎么选择它们。 00:00 / 04:59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文章TAG:德国造鱼钩是什么样的德国  国造  鱼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