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40 60 15的船外机每小时都能多少公里

要看你配的什么船只。油箱容积也要看船外机品牌。 YAMAHA 15HP配的是25升塑料油箱。配3米的橡皮艇能达到时速30-40公里吧
同问。。。

35 40 60 15的船外机每小时都能多少公里

2,古代的船每天最多走多远

古代主要是帆船,动力主要靠风力。但说在海中行驶的船。航速表示为节,1节=1海里/小时 一海里等于1.8公里 ,明代的郑和宝船航速估计在十几节左右。。一般的船在七八节左右。现代的商船在十八节

古代的船每天最多走多远

3,中国古代时从欧洲坐船到欧洲要多久

你的问题字打错了把,是问从亚洲到欧洲把,马可波罗就是从泉洲回到欧洲的 好象两年多 ,没有埃及运河可走,还 要绕非洲 ,还要等一年2次的季风
没看懂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时从欧洲坐船到欧洲要多久

4,古代长江行船速度多少怎么行船靠帆浆还是纤夫

古代帆船速度如果顺风最快能达到25公里每小时,但船不可能次次都顺风,因此平均下来应该只有15公里每小时。从中国东南沿海到南洋,除去休息住宿靠岸,暴风雨天气不能航行,大约半年。首先中国的帆只需用绳一拉就可以收放,而且帆上有竹夹紧,增加了帆的强度而且不会卡乱另外中国的帆是可以转向的,这样的结构使得中国的帆船可以逆风行驶至于船身的结构,中国帆船也有它的优点的,起码平稳,吃水不深不易触礁,转向也灵活。 准确地掌握和控制船舶的航行方向,是航行中的一件首要的大事。 我国古代航行初期,船体较小,一般是利用竹篙和木桨来控制航行方向。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深水区域,篙就用不上了。由于船体增大,木桨的数量相应增加,需要多人来划;这时,木桨要负担推行和制导方向的双重职能,操纵起来就不容易了。于是,桨按职能分成两类,一类专管划行,一类负责控制方向。专管控制方向的桨,我们称之为舵桨,它的位置逐渐从船舷移至船尾中部,成为尾桨,操纵方法逐步从划动改变为不离开水面的左右来回摆动。这种舵桨就是后世的导向装置——舵的始祖附件是帆船结构

5,航海时一节等于多少公里小时

“节”是1节=1海里/小时,1海里=1.852公里。 1海里=1.852公里是来源于地球的赤道周长,地球的赤道周长是40000公里。 40000公里÷360度=111.1111公里/度 111.1111公里÷60分=1.8518(≈1.852)公里/分 从以上的计算过程大家应能理解,1海里的距离就是地球赤道每1分的弧长。 1海里=10链 所有的舰船使用航海单位的同时,海军型的飞机也要使用航海单位,这样才能有利于统一协调。

6,一只帆船的速度是60米每分钟船在水流20米每分钟的河中从上游的一

由题意知船顺流时候速度60+20=80米每分钟逆流时候速度60-20=40米每分钟设从上游港口下游某地距离x米则船走了2x米因来回过程必有趟顺流趟逆流则得x/80+x/40=210解得x=5600则船走了2x=11200米
由题意可知,船顺流时候的速度为60+20=80米每分钟,逆流时候的速度为60-20=40米每分钟。 设从上游港口到下游某地的距离为x米,则船走了2x米 因为来回过程中必有一趟是顺流一趟是逆流的,则可得 x/80+x/40=210 解得,x=5600 则船走了2x=11200米

7,航海1节是多少公里

16世纪,一个聪明的水手,他在船舶前进的时候,把拖有绳索的浮体抛向水面,根据在一定时间里拉出来绳索长度,计算出船舶的速度。由于当时计时使用的是流沙时器,为了更准确地计算舰艇的速度,这个水手便在绳索上打出了许多等距离的结。这样,整根计速绳索便被分成了许多节,。只要计算出一定时间里放出的绳索节数,就可以知道船舶的航行速度了。从此以后,“节”便成了国际上通用的航海速度单位。 1节=1海里/小时 1海里=1.825公里
记1.7公左右
1节=1海里/小时=1。852公里/小时
节是速度单位,每小时1海里。 1海里等于1.852公里
按航海学的定义来说,1节介于1852-1854米之间。但航海常用的1节按1.852公里换算。

8,一只帆船的速度是60米分

3小时30分=210分,可以联立方程求解(V船+V水)乘以T顺=S (V船-V水)乘以T逆=S T顺+T逆=210分(60+20)*T顺=(60-20)*T逆解得T顺=70分,T逆=140分,代入前面任一方程可得SS=5600米
设二地相距XX/(60+20)+X/(60-20)=210X=5600m=5.6km来回共走2X=11.2km
船的顺水速度:60+20=80米/分,船的逆水速度:60-20=40米/分。因为船的顺水速度与逆水速度的比为2:1,所以顺流与逆流的时间比为1:2。这条船从上游港口到下游某地的时间为:3小时30分×1/(1+2)=1小时10分=7/6小时=70分钟。 所以从上游港口到下游某地的路程为:80×70=5600米祝你开心

9,古代的时间换算

说法一: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2小时)有四刻,一刻(30分)有三盏茶,一盏茶(10分钟)有两柱香,一柱香(5分钟)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弹指,一弹指(10秒)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说法二: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一柱香”的时间这个概念起缘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如僧人“打禅七”时一天要打11柱香,中间休息约20分钟。仔细想想,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了,不受白天黑夜影响,携带方便,制作简单,且能营造气氛。那时的香皆为手工制作,且有标准,不是可以随便做的,一柱香燃尽约为半个时辰,即现在的一个小时。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所以也叫“更香”。 —————————— 说法三: 古时指"一柱香"的时间也就是一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十五分钟。 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夏天要15分钟,冬天10分钟都用不了。 —————————— 另附: “一柱香”还是“一炷香” 徐世华 除夕烧头香,即上第一炷香,据说能给人带来好运。2005年1月20日的《中国商报》上,有一篇文章报道的就是上头香的新闻——《云居寺除夕“第一柱香”起价660》。标题中出现了一个常见错别字,“一柱香”应该是“一炷香”。 “柱”,本义是支撑房屋的柱子。段玉裁说:“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引申泛指一般的柱状物,如“顶梁柱”“擎天柱”“偷梁换柱”等。也指弹拨乐器上的系弦木,如“胶柱鼓瑟”,李商隐《锦瑟》诗中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炷”的本字是“主”,意思为灯心。《玉篇》:“炷,灯主也。”借指灯、烛。引申指可以燃烧的柱状物。再借用作量词,用于点燃的线香,如唐代许浑《秋夕宴李侍御宅》:“烛换三条烬,香销十炷灰。”表示时间长短的说法,有一句俗语,叫“一炷香工夫”,谚语有“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可见,“柱”和“炷”两今字的功用不一样,互不通用。关键的一点是,“炷”字从火,用于指燃烧的东西,用作量词时,专门用来计量线香的数量。“一炷香”是不可以写成“一柱香”的。
古时一个时辰分八刻,即现在的15分钟为一刻,那样的话午时三刻-----即11:45 。 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 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 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 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 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 9时至11时为“巳时”, 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 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 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 9时至11时为“亥时”。 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我国古代计时的四个单位 古代计时单位是:时,更,点,刻。时也称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古时与现代时对照: 子: 从半夜11点到凌晨1点 丑: 从凌晨1点到3点 寅: 从凌晨3点到5点 卯: 5-7 辰: 7-9 己: 9-11 午: 11-13 未: 13-15 申: 15-17 酉: 17-19 戍: 19-21 亥: 21-23点 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一更: 19-21点 二更: 21-23点 三更: 23-次日凌晨1点 四更: 1-3点 五更: 3-5点 又将更分为五点,古时一点合现在24分钟,例如古代人说三更两点就是指夜间11点48分 古人还将一昼夜分为100刻,一刻合现在14分24秒。

文章TAG:古代帆船一小时多少里古代  帆船  小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