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刀鱼是淡水鱼还是海鱼

长颌鲚(bigmouth grenadier anchovy/longjaw grenadier ancho),俗称长江刀鱼、毛花鱼、野毛鱼、梅鲚等,为鍉科鲚属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长颌鲚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产卵群体沿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长江干流进行产卵活动。由于长江污染加剧以及滥捕滥捞,长江刀鱼产量逐年下降。
刀鱼是淡水鱼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长颌鲚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产卵群体沿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长江干流进行产卵活动。由于长江污染加剧以及滥捕滥捞,刀鱼产量逐年下降。刀鱼体形狭长侧薄,颇似尖刀,银白色,肉质细嫩,但多细毛状骨刺。肉味鲜美,肥而不腻,兼有微香。清明后,刀鱼肉质变老,俗称老刀。

刀鱼是淡水鱼还是海鱼

2,江南的江鲜支鱼学名是什么

江南的江鲜“支鱼”学名叫梭鱼。1. 梭鱼体被圆鳞。背侧青灰色,腹面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的竖纹。为近海鱼类,喜栖息于江河口和海湾内,亦进入淡水。性活泼,善跳跃,在逆流中常成群溯游,吃水底泥土中的有机物。2. 梭鱼体型较大,我国产于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梭鱼身体细长,最大的梭鱼可以长到1.8米长。梭鱼的头短而宽,鳞片很大。梭鱼的背侧呈青灰色,腹面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的竖纹。3. 梭鱼生活在沿海、江河的入海口或者咸水中。梭鱼喜爱群集生活,以水底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
百度~鲦鱼【释名】就是白鲦。很小,形体狭窄扁平,类似柳叶,鳞细整洁,洁白可爱,喜欢群游。浮于水面。肉【性味】味甘,性平,无毒。【功效主治】温暖胃腑,止寒冷引起的腹泻[1]。编辑本段名称【拼音】tiáo yú【异名】鮂、黑鰦(《尔雅》),白鲦(《毛诗笺》),参鱼、肉条鱼(《尔雅翼》),鰺鱼(《纲目》),白漂子(《全国大部分河流均有该鱼类》),鰺鲦(《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来源】为鲤科动物鲦鱼的肉。

江南的江鲜支鱼学名是什么

3,鱼的寿命有多长

由于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捕捞的影响,绝大多数鱼都不能够完成它们的整个生命过程而寿终正寝。所以,我们很难知道其生理寿命,只能了解其生态寿命。通常的做法是:根据捕到的某种最大个体(鱼类终生生长,个体越大,年龄也越大)体组织(如鳞片、耳石、鳍条、支鳍骨、鳃盖骨、脊椎骨等)上的年轮来判断其寿命。 一般说来,鱼类的寿命与其个体大小和性成熟年龄有关。鱼体越大,性成熟越晚,寿命就越长。从这个角度讲,世界上最大的鱼——鲸的寿命应最长。可惜,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它的寿命一无所知。据报道,生活在里海和黑海里的欧鳇,体重可达1500千克,寿命高于100年;而我国长江里的白鲟,寿命也接近100年。很多小型鱼类,如淡水里的鱼假虎鱼、青鱼将、银鱼,寿命只有一年左右。尽管鱼类的寿命种间差异很大,但绝大多数鱼的寿命集中在2~20年之间,其中又有60%集中在5~20年,能活到30年以上的鱼类不会超过10%,而2年以下的也只有5%。在我国的淡水鱼中,银飘鱼:鳌鲦鱼、红鳍鱼白、铜鱼、黄颡鱼、银鲴、沙鳢的寿命在2~4年之间;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鲂鱼、翘嘴红鱼白、鳜鱼的寿命多在7~8年,个别可活到10年以上。海水鱼的寿命较短些。 另外,同种鱼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其寿命也有差异。如大黄鱼,在浙江沿海 可活29年,而在福建、广东沿海,通常只有17年的寿命,到了海南东部海域,仅活9年。
这个问的过于笼统,很多余都能活的很长时间,尤其那些过百斤的大鱼,一直的寿命比较长的鱼食狗鱼,冷水鱼寿命较长据说曾经捉到一条打了标志的狗鱼活了两百多岁。关于长寿的鱼,多为传说,但查无实据,如欧洲的博物史中曾记载着150岁的鲤鱼,和267岁的狗鱼,但许多科学家提出了许多疑问,认为年龄的判断有误。通常冷水性鱼类寿命较长,而热带鱼类寿命很短,鲟鱼类50-60岁是很常见的,人工饲养的金鱼有活17年的记录。

鱼的寿命有多长

4,鲔这个字读什么

读"WEI",就是鲟鱼的意思
鲔wei
 鲔(wěi),鱼类的一种,体呈纺锤形,背黑蓝色,腹灰白色,背鳍和臀鳍后面各有七或八个小白鲟(Psephurus gladius)属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   俗称:象鱼、象鼻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古时称鲔。   拉文种名: Psephurus gladius(Martens)   英文名:Chinese paddlefish 。   濒危动物。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IUCN(1996)CR CITES(1997) 附录Ⅱ。   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的一种。因体色较浅而得名。又名象鼻鱼、琴鱼、朝剑鱼,古名鲔。体长梭形。吻长剑状,前端狭而平扁,基部肥厚。体无骨板状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背部浅紫灰色、腹部及各鳍略呈白粉色 。分布于长江干流,黄海、东海沿岸亦有发现,古时达汾渭盆地。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栖息于长江干流,偶进入沿江大型湖泊。怀卵量可达20万,产卵场在长江上游的宜宾一带。最重可达500千克以上。但一般在 100 千克以上。以鱼类为食。   白鲟是中国特有的大型经济鱼类,被列为珍贵保护动物。与分布于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匙吻鲟为本科仅存的 2种 。该科鱼类在鱼类起源、演化与地理分布上,有重要学术价值。   体长,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壮,后部略侧扁。头极长,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状的陷器。吻呈剑状,特别延长,前端狭而平扁,基部阔且肥厚。吻的头部腹面,能自由伸缩。古书上有“鲔口在颌下,长鼻软骨者也”的记载,将白鲟的生态特征作了精练的概括。上下颌有尖细的小齿;吻须一对,短小,位于腹面。眼细小。整个头部皮膜表面密布着许多细梅花斑状的感觉神经细胞组织。鳃孔大,体光滑无鳞。在尾鳍上叶具有8个稜形鳞板,向后延至尾鳍上叶。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均由不分支的鳍条组成。尾鳍歪形,上叶发达,前缘具一列棘状鳞。肠管短,肠内有7-8个螺旋瓣。头、体背部和尾鳍呈青灰色,腹部白色。
鲔(wěi),鱼类的一种,体呈纺锤形,背黑蓝色,腹灰白色,背鳍和臀鳍后面各有七或八个小白鲟(Psephurus gladius)属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   俗称:象鱼、象鼻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古时称鲔。   拉文种名: Psephurus gladius(Martens)   英文名:Chinese paddlefish 。   濒危动物。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IUCN(1996)CR CITES(1997) 附录Ⅱ。
wěi 就是鲟鱼的意思
wěi

5,长江支鱼梭鱼怎样烹饪才更营养美味

支鱼{回鱼,梭鱼}白汁回鱼 主料: 回鱼一尾(约重750克) 辅料: 春笋35克、绍酒20克、熟猪油75克、酒酿15克、高汤250克、盐2克、葱10克、姜7.5克、白胡椒粉2克 制作: 1)将鱼段切成块,放入沸水锅中,加酒、精盐烧沸,捞出洗净; 2)锅置旺火上烧热、舀入熟猪油,烧至六成热(约132℃)时,投入葱白、姜片炸香,放入鱼块,加入绍酒、酒酿,盖上锅盖稍焖,加入精盐、春笋块和高汤,待锅、烧沸后移至小火,焖烧15分钟,再移大火收汤,使汤汁浓稠,淋入熟猪油; 3)起锅装入盘中,撒上白胡椒粉即成。 粉蒸 回鱼 色香味: 选用荷叶包蒸,清香四溢,鱼肉肥嫩,为夏令时菜。并有补中益气,健脾开胃,开发清阴之功效。 主料: 回鱼、 炒粳米粉、荷叶 辅料: 绍酒、酱油、豆瓣酱、盐、糖、葱、姜、麻油 制作: 1)将回鱼治净,取下两边鱼肉,切成小长方块状(约四厘米)。锅置火上,放入清水浇沸,加入绍酒、精盐、葱姜,再把鱼块倒入锅内略烫,捞出放清水浸泡片刻并洗净; 2)将豆瓣酱搞碎放入碗内,加入绍酒、酱油、糖和葱姜末调成汁。将回鱼捞出,沥干水分后放入盛汁的碗内拌和腌泡,然后拌入炒米粉,浇上麻油待用; 3)将荷叶剪成圆形后放入沸水锅中略烫,然后捞出摊在小笼内,再把腌过的回鱼放进笼内用旺火蒸5分钟,取出连笼上桌即成。 龙井菊花回鱼 主料:回鱼中段,特级龙井茶,葱姜汁,姜片,葱段,抗白炙,枸杞,精盐,味精,淀粉。 龙井菊花回鱼的特色: 滑嫩鲜美,清香明目,提神醒脑,滋润心脾。回鱼乃长江三鲜之一,通常制作方法有白汁、红烧、清蒸、炒等。此菜改进为氽。回鱼片晶莹,薄可映字,滑嫩鲜美,清香,配上杭白菊、枸杞、龙井茶,更具有明目、提神醒脑、滋润心脾的作用,并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将龙井茶、杭白菊分别用沸水泡开待用。将回鱼去皮,去骨,取肉切片,用盐、味精、龙井茶汁、杭白菊汁、葱姜汁等腌渍,拍上淀粉,敲成薄片,氽熟。炒锅上火,入水烧沸,入回鱼片,龙井茶叶、杭白菊汁烧沸,调味勾芡后装入龙舟玻璃盘内。 锡纸八宝回鱼 ·配 料: 回鱼,葱段,姜片,姜丝,醋,精盐,味精,葱丝,西芹丝,红椒丝,球葱丝,黄油,面粉,绍酒,食用锡纸。 ·特 色:鲜、香、嫩、烫,爽口不腻。 ·操 作: 将回鱼切片,用葱、姜、盐、味精、酒腌渍。用黄油、面粉、水调制成黄油面糊,回鱼放在锡纸中央浇上黄油面糊,上放葱丝、西芹丝、红椒丝、球葱丝,包好,入烤箱烤制,装入龙形盛器中,用姜丝、醋蘸食。 辣香回鱼 原料:回鱼一条 辅料:葱、姜、蒜、豆瓣酱、干豆豉、料酒、酱油、胡椒粉和醋 做法: 1、先将洗净的鱼用盐、料酒、胡椒粉和醋腌制半小时 2、将鱼油锅里过一下,放姜、蒜、豆瓣酱煸炒,然后放入鱼,酱油、料酒、干豆豉和水 3、大约20分钟后就可出锅啦,出锅前撒一点香葱 色香味: 肉厚无刺,肥嫩不腻,汤汁似乳,稠浓粘口,且微溢酒香,堪为水产肴馔中之上品。谢谢采纳。
放点作料也好的

6,关于一种珍稀动物的详细资料

白鳍豚又叫“白旗”,属哺乳纲鲸目豚科,体长2至3米,重100至300千克,背呈淡蓝灰色,嘴扁长似鸭嘴,有齿约130枚,齿根侧扁而宽,头圆有短颈,颈椎不愈合。由于长期生活在水中,前肢已演变成前鳍,后肢已演变成尾鳍,身体呈流线型,十分适宜于游泳。白鳍豚的耳朵和眼睛高度退化,在水中活动时只能靠发出超声波的回声来识别物体,常三五成群地在水中沉浮,遇到危险时就发出低沉似水牛的吼声。白鳍豚主要以鱼类为食,一头成年的白鳍豚每天要吃12至18千克的鲜鱼,雌豚在哺乳期食量比平时还要大一些。白鳍豚有四个胃,肠子长达30至40米,消化力很强。白鳍豚的睡眠方式很特别,它的两个大脑半球轮流处于觉醒和睡眠状态,有规律地交替工作和休息。白鳍豚是世界上仅有五种淡水豚类中的一种,它的祖先在四五千万年前曾生活在陆地上,后来因自然环境的变化才近居到水中。为了适应水生环境,其身体的各部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仍然保持用肺呼吸的特征,每隔一两分钟就要到水面上换气,换气时将头伸出水面,吸气后猛往水中一扎,激起一圈浪花。尤其是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由于气压变低,它们频繁地露出水面换气,渔民常根据白鳍豚的这一特点来预测天气的变化。白鳝豚的繁殖率很低,每两年才生育一次,一胎只生一头,很少有生双胞胎的。与一般胎生动物不同的是,为了避免被溺死,小豚出生时先露出尾巴。刚出生的小豚长约七八寸,体重不到1千克,用没有长牙的嘴喙咬住母豚的前鳍,每隔几秒钟由母豚带出水面换一次气。两个星期以后小豚才开始尾随母豚活动,再过一个多月后小豚便能独立生活了,大约经过八九年才发育成熟。白鳍豚是我国独有的水生珍兽,目前仅生存于长江中下游,以湖北、安徽两省境内的河段中最多,生活区域十分狭小。由于用肺呼吸容易淹死,所以白鳍豚反应敏捷,因而也使人类捕捉其活体很困难。从1916年在洞庭湖里发现白鳍豚后,一直到1980年才在洞庭湖口用网活捉了两头,其中的“淇淇”是当时世界上仅存的4头人工饲养的淡水豚之一,刚捕到时体长1.37米,重36.5千克,目前长2米多,重125千克。1986年3月一头名叫“珍珍”的雌豚曾与之配对,过了两年半,“珍珍”不幸染上肺炎而死去。因此,直到2002年7月“淇淇”病死时,它仍是“光棍”一条。白鳝豚原先分布在长江三峡至河口的江段以及与长江相通的湖泊中,古时候富春江和钱塘江中也有分布,后来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富春江和钱塘江一带已找不到它们的踪迹,而在长江中下游河段与沿岸湖泊中的分布范围也不断缩小,特别是随着长江水利工程和航运、采砂等生产活动的开展以及水体污染的加剧与有害渔具的使用,使白鳍豚的数量越来越少,群体的规模也越来越小。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调查的结果来看,1980年白鳍豚总数为400头左右,而1986年下降到300来头,1990年已不足200头,1993年又锐减到150头,1995年不足100头,白鳍豚已濒临灭绝。为了掌握白鳍豚的现存数量和活动规律,1997年11月4至10日,农业部组织实施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白鳍豚抢救计划——长江水域白鳍豚江豚同步观测行动”,16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与渔政工作者分别在21个水域同时开始观测,全流域总共仅观测到白鳍豚21头。结果表明:一方面白鳍豚的数量在减少;另一方面白鳍豚活动地域也在不断地缩小。过去上起湖北枝城,下到江苏浏河口长江干道中都有分布,现在荆州以上、南京以下江段根本看不到它们的踪影了。有关研究白鳍豚的专家预言,如果目前的保护措施不进一步加强,白鳍豚有可能在2020年左右彻底灭绝,其处境比大熊猫更为险恶。白鳍豚是一种古老的孑遗动物,它的大脑同海豚一样发达,其智力水平与陆地上的大猩猩接近,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在学术研究上有重要意义。由于白鳍豚现存数量极为有限,因此被称之为“长江里的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的形态结构原始,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差,为了使这种珍稀动物免于灭绝,20世纪90年代有关部门在湖北省洪湖市的螺山——新滩口江段和石首市天鹅洲附近的长江故道分别建立了两个国家级的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以及多个保护站和养护场。
大鲵 看上去似鱼,实为两栖动物 别名 娃娃鱼 学名 Andrias davidianus 英文名 giant salamander 隐鳃鲵科 Cryptobranchidae 分布 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鲵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长可超过1米。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脸。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大鲵为我国特有物种,因其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肉味鲜美,被视为珍品,遭到捕杀,资源已受到严重的破坏,需加强保护。 丹顶鹤 <br> <br>引颈高歌 <br> <br>别名 仙鹤学名 <br>学名 Grus japonensis <br>英文名 red-crowned crane <br>鹤科 Gruidae <br>分布 在嫩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及沿海越冬;在河北、山东为旅鸟,台湾偶见 <br>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br> <br>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几乎全为纯白色。头顶裸出部分鲜红色;额和眼先微具黑羽;喉、颊和颈大部为暗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黑色,延长弯曲呈弓状。尾羽短、白色。嘴灰绿色,脚灰黑色。 <br> <br>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鱼类等。4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产卵,筑巢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的枯草丛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鸟学会飞行,入秋后,丹顶鹤从东北繁殖地迁飞南方越冬。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在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最多一年达600多只,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 <br>丹顶鹤羽色素朴纯洁,体态飘逸雅致,鸣声超凡不俗,在《诗经·鹤鸣》中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精彩描述。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被誉为“仙鹤”,成为高雅、长寿的象征,在诗词和中国画中,常被文学家、艺术家作为主题而称颂。
大熊猫是一种有着独特黑白相间毛色的活泼动物。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间的外表。大熊猫的种属是一个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问题,最近的DNA分析表明,现在国际上普遍接受将它列为熊科、大熊猫亚科的分类方法,目前也逐步得到国内的认可。国内传统分类将大熊猫单列为大熊猫科。它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独特的特征包括:大而平的臼齿,它的一根腕骨已经发育成了“伪拇指”这都是为了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与其他六种熊类不同,大熊猫和太阳熊都没有冬眠行为。 中文名称: 大熊猫 外文名称: Panda 别称: 竹熊,银狗,洞尕,杜洞尕,执夷,貊,猛豹,猛氏兽,食铁兽 二名法: 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 哺乳纲(Mammals) 目: 食肉目(Carnivora) 亚目: 犬型亚目(Caniformia) 科: 熊科(Ursidae) 亚科: 熊猫亚科(Ailuropodinae) 属: 大熊猫属 种: 大熊猫 分布区域: 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 性情: 温顺 体征: 肥硕似熊,头圆尾短,黑白相间 保护级别: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http://www.hudong.com/wiki/%E5%A4%A7%E7%86%8A%E7%8C%AB 向你推荐互动百科的解释!很好的~ 你摘一部分肯定超过500字。这里非常详细。

文章TAG:长江支鱼是什么鱼长江  是什么  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