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也是鱼姓的发源地之一,鱼国是西周时期的一个方国,在今天的陕西宝鸡陈仓区一带。陕西华阴是郑姓的发源地之一。今天的姓和氏是一个合二为一的统一概念,代表相同的意思。因此陕西也是梁姓的发源地之一。发源于陕西的姓氏大多是以封国作为姓氏的。陕西也是党姓的发源地之一,在唐代末时期,北方党项族的一支迁到陕西韩城,遂以民族的名称为姓。

到底什么是陕西红拳?

红拳介绍:陕西华武术重要发源自古安文武盛历史曾十三王朝建都世界文明史曾经诞发着类辉煌历史东安、西罗马五千文化索渊孕育着华夏文化精髓着周文雅秦粗犷汉豪迈唐包容片灵杰曾经诞周易、周礼等先秦诸文化精髓;曾经儒、释、道先贤设坛演经;曾经诞虎狼师称谓世界强横扫六秦军团;曾经破楼兰终汉军团;西阳关马革裹尸壮烈雄浑唐军团;曾经诞万朝仪、百域纳贡盛景三秦孕育汉唐盛世造秦充满阳刚气朴实豪放性格片厚重黄土朵深藏闺文化奇葩--红拳红拳诞片具浓郁华文化传统域红拳文化文治武力缩影合文化表现形式片土土土精髓编辑本段红拳起源 红拳早起源追溯周、秦 西周沣镐盛行武舞角力秦三辅(今陕西关带)盛行手搏击剑安附近尤甚并练套路娱乐提高技艺(见《武术史》)据《史记.张仪传》记载:秦秦声舞秦舞击缶弹筝击膊拊髀(bi)说秦王嬴政打完胜仗庆功宴武士击膊拊髀(跳拍打舞)示庆贺与现红拳演练套路 放炮、十响着同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红拳谚语击皮鼓同辙击膊拊髀体现秦粗犷豪放既练拍打功练撑斩红拳撑斩母 撑斩红拳拳精髓唐代红拳拳称谓唐手角抵唐代著名诗李白都自称十五剑术唐代郭仪、薛仁贵、都陕西名 红拳陕西拳主流派众所公认陕西境内潼关、散关标志关东红拳、关红拳关西红拳三支据说陕西境内少拳术派列都关红拳基础演变关红拳红拳、红拳、二路红拳太祖红拳、粉红拳六趟、六架势炮锤、四八锤、习练者广泛 红拳套路形应唐末宋初据陕西红拳师承世代相传名于陕西西岳华山据传陈传(陈抟历史确其于唐末原籍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境内入安考进士落榜五代隐居华山修道周世宗曾请做官固辞授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所著《极图》现刻于华山石壁陈传道家崇敬专称陈抟祖)应举失意灰意冷便入华山隐居修道起碰位入山砍柴樵夫见纪七十岁身体强健走路快捷陈传前行礼询问风俗情况樵夫简略告知经碰面两熟悉碰面樵夫陈抟说:深山狼豹入看善良文弱体单我愿先辈祖传套拳术招传授于;则防身二则修养性强身健体益处我缘知意何 陈传听甚喜樵夫请隐居处师礼相拜请予传授樵夫高兴始规定每晨向陈传传授拳与练功于华山东峰 间快陈传武习拳已数月余已基本掌握熟练向樵夫说:师父传授我拳术叫名称樵夫听哈哈笑说:先辈祖传未说拳名今先问及我看要立志修道仙说明已看破红尘夫乃凡夫俗红尘介百姓想修道仙我给教拳路招实际我流行着问拳应叫何名我看既间红尘拳叫‘红拳’吧民间传宋代套路称使拳棍术套路称使棒陕西言称耍拳耍棍由于关拳耍红火称红拳红拳艳美、吉祥意编辑本段红拳历史发展 红拳陕西块特定域文化文文化熏陶着强命力宋代前陕西文化政治武术高手云集陕西红拳交流断丰富其内容完善 (1):汉代建元三(公元前138)汉武帝消除各豪侠势力诏徙(bi)郡豪杰及訾(zi) 三百万于茂陵各豪侠首富强迫性迁徙陕西茂陵量豪侠集茂陵使茂陵滋豪侠新策源些豪侠弟少侠尚气力击剑习马武艺些豪侠与武侠融丰富红拳内容现今兴平茂陵、带红拳盛行陕西称拳窝 (2):武则安二(公元700)诏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兵部主持每武士举行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我科举制度武举或武科式台自武举考试数封建王朝所承袭封建王朝网罗武备才重要制度武举设立进步刺激安城官宦弟游侠习武欲望习拳、舞剑、扎枪、跑马射箭安少主要内容各武士汇集安使红拳广泛交流提高唐代著名诗王维所写七绝组诗《少行》:新丰美酒斗千斤咸阳游侠少相逢意气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充体现安习武风 京城安民间武侠仗义行侠唐代宗广德元(公元763)土番兵陷京师百姓涂炭唐军四溃代宗逃往陕州勤王郭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仅仅收散兵数千形势危急安城内民间武侠与潜入城内唐王甫取联系于同夜晚突城朱雀街起击鼓鼓声作群侠齐呼英勇拼杀土番兵仓惶逃溃军京师收复见安城习武数习武风盛行西安至今保留着名习武园教场门 明代戚继光红拳技作训练士兵必修科目:《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注解三十二势称 红拳拳谱见裙拦撑、补、揭、抹、捅、劈、斩等红拳拳谱至今沿用: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载我前撑滚船劈靠抹鬼蹴脚抢先着补前扫转红拳背弓颠补劈揭起穿肘靠妙难传步颠短红拳雀龙盘腿前揭起后进红拳现存红拳拳谱撑补母《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处提红拳见红拳影响深拳经披红推红都红拳至今沿用招 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所载西家拳其惯用拳势雀龙裙拦等清代《清稗类钞.技勇类》现红拳、关西拳称谓民间流传着东枪西棍关拳东查西红美誉乾隆十六夏季乾隆帝见池荷花初放乾隆句云:池莲藕攥红拳打谁纪晓岚看池左边蓖麻便问句答道:岸麻叶伸绿掌要啥同问句相衣缝令乾隆称奇见红拳声誉红拳传域甚广豫红、陇红、川红、滇红等尤关盛 宋代由于文化南移东迁陕西皇家思想自居八百秦川土肥沃民安居乐业少与外界交流保留原汁原味古红拳外拳种进入陕西快红拳化失本面目陕西红拳套路梅花拳、通背拳、翻拳等套路名已红拳发展离民间民热陕西六七十代前陕西城乡习拳者几乎全练红拳说村村都习练红拳者练红拳拳师红拳农村、玩社火、秦腔融体已陕西城乡主要健身娱乐形式。

陕西八大怪分别是什么?

“陕西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东晋有席地而坐的风俗。在晋以后此风俗在关中地区更是被“发扬光大”,关中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就变成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风尚也就世袭了下来。第二怪:房子半边盖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里,屋顶一般是“人”字型结构。然而在关中,很多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

第三怪:碗盆分不开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自我感觉这碗蛮漂亮,白底青花,一种很强的沉重感。第四怪:帕帕头上戴在关中风俗中这一怪最好解释了。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行。故乡间女子、老太太,每出门皆习惯头上顶戴一手帕,防尘防晒、方便实用,一举多得。第五怪:面条像裤带关中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农作物种植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在以米菜为主的地方的人们总是想不通,那关中人天天吃面条没个花样换,怎么就吃不烦呢?第六怪:锅盔像锅盖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

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好捎带。第七怪:油泼辣子一道菜只须瞥一眼关中人手持热蒸馍夹油泼辣子大口咬嚼之行状,你无疑就会明白,“油泼辣子一道菜”,其实只是外地人的眼中之怪,对陕西本地人而言,则早已是司空见惯寻常事了。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陕西的特有戏曲大家都知道是秦腔,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等都是起源于秦腔,所以被尊为是“百戏之祖”,也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陕西是什么姓氏的发源地?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姓是伴随着人生的始终的。初次见面的中国人,总要先问:您贵姓?可见姓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从古至今,姓名都是人们在社交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今天的姓和氏是一个合二为一的统一概念,代表相同的意思。然而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在母系社会时期,为了区分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以防止近亲血缘婚配而发明“姓”作为识别标识,“姓”代表氏族的血统,称为族姓。

随着人口的繁衍,部落不断地壮大和发展,并开始分裂出若干个小的部落,这些分裂出的小部落之间为了相互区分,于是给自己的部落起了一个本部落所特有的代号,这就是“氏”。这些分裂出的部落一边沿用旧有的“姓”,一边有着自己的“氏”,当部落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又继续分裂成若干部落,然后又产生若干的“氏”,这样氏的规模越来越大,逐渐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姓”是传承千万年而不变,而“氏”在传承过程中是可以改变的。究竟是先有“姓”还是先有“氏”,无从考起。古代的姓和氏都是混合使用,比如最早的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等,以及随后的钜灵氏、黄神氏、空桑氏等,还有后来的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等等。到了大约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姓”才被定为世袭,且由父系传递。

“风”姓作为中国最早的姓,也是第一个姓,就是产生于这一时期。中国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炎帝是姜姓神农氏,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部落号为有熊氏。黄帝有25个儿子,得姓者14人,分别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而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自己的族而不能有姓。今天我们大部分姓都是出自炎黄二帝之后。

先秦时期,女子称姓,而男子称氏,比如秦国王室,男子称为嬴姓赵氏,而女子称为嬴加名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姓和氏才开始合二为一,成为固定的形式,并且子孙可以永久地传承使用,一脉相承的家族开始形成,血统源流线索从此变得更为清晰。中国的姓氏来源非常多样化,早期有以部落图腾定姓氏的,比如熊、龙、虎、豹等;也有以山川河流为姓氏的,比如姜、姬、乔、黄等;还有以封地名称为姓氏的,如齐、楚、韩、赵、秦等;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氏的:西门、郭、丘、尹、常;以官职为姓氏的:上官、卜、钱、士、司马等;以职业为姓氏的:张、顾、屠、甄、匠等。

还有许多的姓氏来源不再列举。在古代有“万姓归周”说法,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史料中关于这一时期的姓氏制度记载也比较多。陕西关中作为周的发祥地,也成为了诸多姓氏的发源地之一。发源于陕西的姓氏大多是以封国作为姓氏的。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国,这些诸侯国既有新封的国家,也有以前就存在的方国。

其中先后分封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就有周、召、郑、虢、芮、梁、毕、杜、酆、散、扈、鱼等。周姓最早发源于陕西关中地区,周人先祖后稷原本就生活在陕西武功一带的漆水河畔,他的子孙又迁徙到了古豳地。到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时期,因为狄所逼,逐率领族人自邰迁回至陕西关中地区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到文王姬昌时,以国为氏。

周文王的第五子召康公的封地在召邑,也就是今天陕西岐山县西南一带,后又被封在燕国,他的子孙便以召为姓,称为召氏。后来在召加上偏旁代表封地,成为了邵姓,召和邵两个姓属于同源,陕西岐山则是召姓和邵姓的唯一发源地。陕西华阴是郑姓的发源地之一。周宣王姬静封自己的弟弟姬友于郑地(今陕西华州),建立郑国,姬友便是郑桓公。

郑国被灭后,郑国人便以国为姓,郑姓便诞生了。郑桓公被称为姬姓郑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把自己的叔父虢叔封于今天宝鸡陈仓区一带,建立了虢国,虢叔的子孙以虢为氏。这就是姬姓虢氏的起源之一。陕西也是芮姓的发源地之一,周武王封卿士姬良夫为伯,并于陕西大荔韩城一带,建立芮国。他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姬姓芮氏。春秋时期,在今天陕西韩城市一带有一个诸侯国叫梁国,这是秦人先祖秦仲(赢仲)的小儿子赢康的封地。

因立有战功,被周宣王封为伯,建立梁国。亡国后的梁国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称为嬴姓梁氏。因此陕西也是梁姓的发源地之一。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高,因随周武王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被封在毕地(今陕西长安、咸阳北,渭水南北岸一带),建立毕国。高为公爵,故而被后世称为毕公高。毕功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后来事仕于晋国,被封于魏地,其后代中有以魏为氏,称为姬姓魏氏,到了战国时期,姬姓魏氏成为了著名的姓氏。

而一直生活在陕西毕国的人,后来以国名为姓,称为毕氏。毕氏、魏氏同宗同源,皆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周成王时,当时的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所灭。周公旦把自己的弟弟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地,也就是今天陕西西安东南一带,称为唐杜氏。周宣王时期,唐杜的国君在西周朝廷担任大夫,称为杜伯。因被周宣王的宠妃女鸠诬告而被杀。

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国的国人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杜伯也是范姓和刘姓的先祖之一。商朝末期,在今天陕西户县一带有一个诸侯国叫崇国,周文王灭了崇国后,改其地名为丰邑。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把自己的弟弟姬子于封在丰邑。到了周宣王时期,丰国的国君被废黜,丰国也随即被消灭。

其后代子孙遂散居各地,大家相约以原封邑名为姓氏,称丰氏。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规范汉字,便在许多地名的原字上增加了“邑”偏旁,成为地名的专有词。“丰”字添加了“邑”偏旁,便成了后世的“酆”字。此后,丰氏一族逐渐形成了丰氏、酆氏两大支系,世代相传至今。丰氏、酆氏尊周文王之子姬子于为始祖。散宜生周文王有四友,分别是南宫适﹑散宜生﹑闳夭﹑太颠。

当年周文王姬昌被纣王囚禁于羑里时,散宜生向周武王姬发进谏,让其广求天下美女和奇异珍宝,通过权臣权臣费仲、尤浑游说纣王,赎出了周文王姬昌。之后又追随武王伐纣,立下汗马功劳。西周建立后,散宜生被封今陕西凤翔西南大散关附近,建立了散国。西周以前,散宜是复姓,随着姓氏演变,散宜简化为散姓,因此散姓皆尊散宜生为始祖。

散国灭亡以后,散宜生的后世子孙以国名为姓。陕西也是鱼姓的发源地之一,鱼国是西周时期的一个方国,在今天的陕西宝鸡陈仓区一带。考古学家曾在宝鸡的古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青铜器的铭文表明,墓主为鱼姓,他是西周诸侯国鱼国的国君。扈姓的发源地在今天陕西鄠邑区,这里在夏代的时候属于有扈氏国。夏后启在灭了有扈氏国后,有扈氏人以原国名为姓,称为扈氏。

扈氏后又分为户、鄠二姓。扈、户、鄠三个字音同字异,实为一姓。户姓由扈字去邑而为户,鄠姓因秦时期改扈为鄠而成姓。周武王的同母弟弟毛叔郑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建有封国毛国,在毛叔郑的后裔子孙以及国人以先祖的爵号以及国名为姓氏,称为毛氏正宗。汉族毛氏族人大多尊奉毛叔郑为得姓始祖。西周时期,大彭氏的后裔篯孚担任钱(泉)府的上士官,经理财政,后代遂以官名为氏。

陕西西安是西周都城镐京之地,也是钱氏的发源之地之一。陕西也是习姓的发源地之一,春秋时期的习国,在今天的陕西丹凤县武关一带,习国灭亡以后,其公族后裔以原国名为姓,称为习氏。同样是春秋时期,今天的武关一带称为少习,当地人便以少习的地名为姓。秦朝灭亡以后,秦王室的后裔子孙有一部分以亡国的国号为姓,便是秦姓。

陕西也是党姓的发源地之一,在唐代末时期,北方党项族的一支迁到陕西韩城,遂以民族的名称为姓。炎帝和黄帝因居住在陕西关中的姜水和姬水之滨,所以分别取河的名字姜河姬作为自己的姓。姓氏作为中国人的一个传承和连接的纽带,使得中国人养成了同姓聚居的习俗,家谱作为记录姓氏传承的方式,受到普遍重视。在全国各地形成了无数的不等的同姓人群,以至后人探讨自己的家族史,很容易据此找到血缘所出。

我国到底有多少姓氏,目前尚没有一个具体的统计数字,一个姓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陕西是有些姓的唯一发源地,比如姜、姬、扈、酆等,但是有些姓,陕西只是其发源地之一,比如郑、梁、杜、鱼等等。发源于陕西的姓氏不是太多,能确定的周、召、郑、虢、芮、梁、毕、杜、酆、散、扈、鱼、姜、姬、户、鄠、丰、毛、钱、习、党、秦等姓氏发源地在陕西。

三国时西安到汉中的五条战道各叫什么道?

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六次北伐魏国,六出祁山,谁曾想星落五丈原!这里问到西安到汉中的五条古战道,也就是古代从汉中穿越秦岭通向西安的古道。这五条古道从西向东依次为:连云道、陈仓道、褒斜道、党骆道、子午道其中两条连云道和陈仓道需要绕道陈仓也就是今宝鸡。下面简单说一下五条道路的方位和走向。第一条连云道:这条道路也是古代从关中通往西南的重要交通要道,西汉初期开设,从汉中往北经褒斜古道西经风州即今风县,穿越秦岭至陈仓再转至长安。

第二条陈仓道,从汉中经略阳西出,经甘肃徽县,两当北至风县出秦岭至陈仓宝鸡。汉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说得这条道路。第三条褒斜道,起汉中褒谷口,经斜谷至眉县,经由其他道路至长安,主要沿褒斜两水河谷北进。这条道路也是古代汉中、巴蜀至关中的最主要道路。第四条党骆道,从汉中北出儅水谷,经汉中洋县,翻越秦岭至太白、周至骆谷口,至长安。

宝鸡在陕西的地理位置如何,有什么有利的条件吗?

宝鸡地处东经106°18′~108°03′,北纬33°35′~35°06′。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陇海铁路、宝成铁路、宝中铁路在此交会,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东连咸阳,南接汉中,西北与甘肃省的天水和平凉毗邻。秦岭南屏,渭水中流,关陇西阻北横,渭北沃野平原。

东西长156.6公里,南北宽160.6公里,总面积1811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25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年末,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16328公里,公路密度90.1公里/百平方公里(含村公路)。2016年全年公路旅客运输量9505万人次,旅客运输周转量19.89亿人公里;货物运输量11819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02.51亿吨公里。

年末拥有营运载货车辆20986辆,营运客车2113辆,出租汽车3581辆。全市共有29个出租车公司,14个公共汽车公司,共有公共汽车1457辆。2016年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27.9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6.8%。其中,载客汽车24.92万辆,增长19.4%;载货汽车2.38万辆,下降2.1%。宝鸡自古就是交通要塞,古代有大散关(San-kuan Pass),现代有宝鸡铁路枢纽。

宝鸡铁路枢纽为中国重要铁路枢纽之一,是通往中国西北、西南铁路交通的主要咽喉通道。为陇海铁路、宝成铁路、宝中铁路、西宝客运专线(西宝高铁)、宝麟铁路、宝南铁路、宝鸡至兰州高铁(宝兰客运专线)交汇点。宝鸡历史悠久,是宝学(宝鸡之学)所在地,有2770余年建城史,出土了晚清四大国宝(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及陈仓石鼓、何尊、逨盘、铜浮屠等文物,存有西府社火、凤翔木版年画、泥塑等中华工艺 。

宝鸡是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拥有法门寺、太白山、关山草原、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千湖国家湿地公园等知名景点及西凤酒、岐山臊子面、宝鸡擀面皮、豆花泡馍、西府扯面、醋粉等诸多特产或西府小吃 。2016年1月,宝鸡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宝鸡宝鸡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各类矿产 地126 处,探明储量的85处;发现各类矿产26种,探明储量的18种;主要矿种探明储量的有金5.242万吨、铜8.6万吨、铅锌250万吨,另外还有大量的硫、磷、硅石、石灰石、大理石、红柱石、煤、石墨等非金属矿种,其中铅、锌、金是宝鸡的优势矿种,已探明的储量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今后探明储量可能更多,潜在的经济价值铅锌5.3亿元,金37.4 亿元。全市土地总面积181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56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7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3%。种植业面积较大,占66.4%,林业占4.4 %,牧业占14.4%,副业占14.7%,渔业仅占0.1%。宝鸡市地下水储量估算,可供开采水量约7.56亿立方米。

可控制利用水资源量为11亿立方米,宝鸡市有较理想的地表水源基地。1999年建成的引嘉济清工程,每年可向宝鸡供水912.5万立方米;2006年又建成冯家山引水二期工程,市区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20.9万立方米/日,冯家山引水工程,每年可向宝鸡供水2920万立方米,满足了宝鸡市区的用水需求。宝鸡独特的地理和气侯条件,为各类植物 、鸟类、兽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共有资源植物2100多种,动物近500 种,仅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就有植物1550多种,野生鸟类192种,兽类62种。在野生动、植物中,有珍稀保护植物28种 ,占全省保护植物的75.7%,珍稀保护动物28种,占全省保护动物的93%。一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秦岭虎、朱鹮(朱缳)等5种,占全省一类保护动物的100%。

森林和草地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全区森林面积935.8万亩,占全省森林面积的13%,森林覆被率达34%。宝鸡地区是中药材的适生地,有中药材1992种,其中动物药415种,植物药1478种,真菌药35种,矿物药12种。为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中药材植与加工方面,实施中药现代化行动计划,加快建立地道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完善新药开发体系和产品生产体系,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产业化,中药生产集团化。

在全市中药材种植适生区,以秦艽、红豆杉、越菊、柴胡、地灵、党参、花椒等品种为主,建立市级中药材种植基地,每个品种基地规划种植10-20万亩,建立省级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县、示范县、示范园4个,争取秦艽、红豆杉、黄芪、越菊等品种进入国家级中药材示范基地。重点扶持晨鸡药业公司、岐山金方药业公司、秦岭国药厂和一批民营科技制药企业(宝鸡华西制药有限公司、宝鸡国豪制药有限公司、宝鸡市荣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太白山药用植物研究所),促使其上规模、上水平。

宝鸡地质构造复杂,东、西、南、北、中的地貌差异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的特点。山、川、原兼备,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总面积56%丘陵占总面积26.5%;川原占总面积17.5%,呈显“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秦岭群峰与渭河平原互为映衬,构成了宝鸡市的地貌主体。位于宝鸡市太白县境内的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中国大陆东部的最高山峰。

宝鸡市位于秦岭纬向构造体系与其他构造体系的复合交接部位,具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特点,可分为南部的秦岭褶皱带、中部的渭河断陷带和北部的鄂尔多斯台向斜区3个地质构造单元。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代秦岭山脉的基础。渭河断陷盆地处于鄂尔多斯台向斜和秦岭褶皱系之间,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形成渭河平原及其两侧不对称的黄土台原。

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其间。渭河北部的岐山是以奥陶纪灰岩为主的低山,而渭河南部则是由古老变质岩和不同时代的花岗岩组成的中高山。宝鸡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全年气候变化受东亚季风(包括高原季风)控制。冬季,处于强大的西伯利亚、蒙古高气压南侧,受制于极地大陆气团,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处于印度低气压和印缅低压槽的东北部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西侧,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常在本区上空交绥,或被单一的热带海洋气团控制,温热多雨和炎热干燥天气交替出现;春、秋二季处在冬、夏季风调交替的过渡时期,使故里委升温迅速且多变少雨,秋季降温迅速又多阴雨连绵,成为关中秋季连阴雨最多的地区。

日照比较充足,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000~2200小时之间。室内平均气温以渭河平原谷地为最高,达12~14℃。本市年平均降水量在590~900毫米之间,是关中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宝鸡市河流网排列以秦岭为界,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水系河流主要是以渭河为干流的渭河水系,其主要支流有通关河、小水河、清姜河、石头河、汤峪河、金陵河、千河、漆水河等。

渭河横贯宝鸡市境内206.1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5.51亿立方米。长江水系以嘉陵江上游河段为主干,其主要支流有将龙沟、北星沟、安河、石家沟、小峪河、旺峪河等,宝鸡市境内流长72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6.27亿立方米。境内秦岭主脊南侧还分布着汉江水系的支流湑水河、红崖河等。宝鸡古称“陈仓”、“雍城”,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发源地,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

公元757年因“石鸡啼鸣”之祥瑞改称宝鸡。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全市下辖3区9县,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2014年末常住人口375.32万。其中城市户籍人口102万,位居全省第二位,是陕西两大百万人口城市之一。 宝鸡历史悠久,是宝学(宝鸡之学)所在地,有2770余年建城史,出土了晚清四大国宝(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及陈仓石鼓、何尊、逨盘、铜浮屠等文物,存有西府社火、凤翔木版年画、泥塑等中华工艺 。

8000多年前关桃园遗址开启了宝鸡的文明,7150多年的北首岭遗址是早于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的一种文化遗存。5000多年前的炎帝在这里开启了中华农耕文明。宝鸡有700余处旧、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存,市区有距今8000-4000年的先民遗址80余处。除在关桃园遗址(8000年前)发现大量陶器之外,还发现了数十件骨耜。

这是在黄河流域第一次发现骨耜。骨耜的出土,说明宝鸡地区原始农业的出现。宝鸡是周秦王朝发祥地。公元前11世纪,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宝鸡市岐山县),“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 《史记·周本纪》),建立了周王朝早期的国家组织。这就是西周最早的都城岐邑,距今已3200多年。

古公亶父被后世尊为太王。周在古公亶父死后的季历和文王时期,国势发展很快,先后征服了西落鬼戎、始呼、翳徒之戎,邻近的许多部落和方国也归附于周,巩固了周族在渭水中游的统治,为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基础。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以秦襄公攘夷,护送平王东迁之功,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从此,建立了秦国。

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秦在“千渭之会”(今宝鸡市眉县附近)建立国都。秦文公在千渭之汇所建之城称为“陈仓”(今宝鸡市金台区代家湾一带,即古陈仓城遗址,是宝鸡建城史的开端)。秦宪公二年(前714年),为备战攻戎,秦将国都由千渭之会徙往平阳(今宝鸡市陈仓区东阳平村),并建有封宫(《史记·秦本纪》)和羽阳宫(《汉书·地理志》)。

以此为政治中心,至秦武公十一年(前689年),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一线,整个关中及渭水流域,基本为秦国所控制。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迁都于雍(今宝鸡市凤翔县)。此后,秦国先后有十八位国君以雍为国都,共历时294年。秦穆公(前659~前621年)在位期间,“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由一个落后的诸侯国,跻身当时最先进的国家行列之中,为以后东向攻灭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宝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宝鸡属内史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属雍;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改为中地郡;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又改属内史;景帝分属右内史;武帝 建元六年(前135年),仍因之;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右扶风,为三辅之一。献帝时(189~220年),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郡。

曹魏(220~265年)为扶风郡。晋惠帝时(290~306年),改为秦国。北魏太武帝时(424~452年),置秦平郡,兼置岐州。西魏(535~556年)改秦平郡为岐阳郡。隋初,置岐州;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废州置扶风郡。唐初置岐州。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改为扶风郡;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改为凤翔郡,不久又改为凤翔府;代宗宝应年间(762~763年)因之,属关内道。

五代属关西道。宋属秦凤路,为风翔府。金置天兴军.属陕西西路。元初立凤翔总管府,后更为散府,先后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明仍为凤翔府,隶陕西布政使司,分属关西道。清初,仍沿旧制为凤翔府;康熙九年(1670年),裁关西道,分隶西安粮盐道;乾隆九年(1744年),改隶驿盐道。为分巡凤邻道。

民国30年(1941年)2月,第九区督察专员公署迁至宝鸡。1949年7月16日设立宝鸡市,以宝鸡县的城区及郊区为其行政区域;设立宝鸡分区,驻宝鸡市,属陕甘宁边区政府,辖宝鸡市和宝鸡、陇县、千阳、凤翔、岐山、凤县、扶风、郿县8县。1949年11月,宝鸡市的虢镇区划归宝鸡县,蔡家坡区划归岐山。宝鸡市辖渭滨、金台等2区10县。

2003年3月,撤销宝鸡县,设立宝鸡市陈仓区。至此宝鸡市辖3区9县。市名由来(1)唐天宝14年(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叛,鱼阳鼙动地来的时候,玄宗与贵妃正在华清池温泉水洗凝脂。叛军破关入陕,直逼长安。玄宗携贵妃杨玉环仓惶出逃,行止马嵬坡驿士兵哗变,玄宗被迫诛杀杨国忠,缢死杨贵妃,玄宗一行逃到陈仓,关中将士纷纷潜散。

这时叛军追尾。玄宗慌不择路,只带几个亲兵钻入山中。爬过一座山峦,四面岩石陡峭无路可行。此时,山外尘土飞扬,叛军战马嘶鸣,玄宗扑到再地,失声痛哭道:“命休此矣。” 忽然飞来两只山鸡,盘旋之后,款款南飞。众人跟着陈仓山顶,歇入庙中。叛军追到。突然,冰雹倾泻不停,砸得叛军溃退而去。说也奇怪,山下雷雨交加,山上却晴空万里。

众人再找那两只山鸡,已化为石鸡,昂首屹立。临别时,玄宗脱口而出:“陈仓,宝地也;山鸟,神鸡也。”宝鸡便因玄宗御口金言:“宝地神鸡”而得名,此后,陈仓更名为宝鸡,陈仓山始称鸡峰山。(2)秦文公十九年(公元前747年),有个陈仓人猎到一只像羊又像猪的怪兽,准备进献国君。可是却有两个小孩劝他万不可行。因为这个怪兽,名叫“獍”,刚一出生,就张口吃母,及长,吸人脑浆,陈仓人一听赶紧用力打头,欲把它杀死。

突然,猬开口说话:“你不要杀我,快放了我,去逮这两个小孩。他们是龙凤胎,都叫陈宝,得男者称霸,得女者称王。” 陈仓人闻言,以为灵异,放下猬去逮小孩。可是两个小孩忽然变成两只神鸡,一只飞到了河南南阳,千年之后转生为汉光武帝刘秀,另一只直飞陈仓山顶,化为石鸡,体大如羊,光洁如玉。陈仓人放了猬,猬感其德,衔草掩护石鸡。

陈仓山从此林密草茂,幸赖石鸡之福,石鸡默默,以俟盛世。在唐至德二年(757年),陈仓山复闻神鸡啼鸣,声传十余里。当是时也,正是安史之乱的紧要关头。玄宗避乱四川,太子李亨在灵州提前登基,史称肃宗,挂帅平叛。闻神鸡鸣叫,唐军节节胜利,叛军一蹶不振。肃宗认为神鸡为国之宝,鸡鸣乃是吉祥之兆,随改陈仓为宝鸡,沿用至今。

为什么大唐京师长安城宫城皇城都是五门道,而洛阳全是三门道?

表面上看是宫城门道数量多少上有所不同,其实是封建等级制度最真实的见证和反映。长安是大唐京师,是当时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作为全世界最繁华的地方,莫要说洛阳是当时唐朝一个地方城市,就是世界各国的其他都城,恐怕也没有这个规格和这么气魄!在中国封建社会,封建等级制度比较森严,如果一个地方小城在建筑规模上超过了都城,那就是欺君和谋反之罪。


文章TAG:四川易学文化网  陕西的五川道是什么意思  四川  易学文化  文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