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怎样做好单亲家庭孩子的思想教育?

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很揪心呢!而且这个问题已经不止涉及孩子本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还会涉及到家庭的幸福和未来社会的稳定。因为孩子的教育失败最终会危害到社会。1、单亲家庭孩子的成因各有不同单亲家庭的孩子成因也有很多,并不是都是因为父母感情不和而导致的,同时孩子成为单亲孩子的年龄段也是有差异的,对于不同的原因不同的年龄段导致的对于孩子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

比如一方父母因为事故造成的单亲家庭和因为父母的家庭暴力导致的单亲对于孩子的心理作用是不同的,同时孩子是否亲身经历事故或者亲眼看到施暴场景对于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不同的。2、拥有孩子抚养权的父母一方的教育水平如果孩子有幸跟着的是懂儿童心理教育的,或者是能够把单亲的日子过得非常优质,完全活得比之前还好,是积极的,向上的,那么这样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孩子们甚至可以得到比以往更多的爱和关注,也能在相依为命的相处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彼此,使之更成熟,更有担当,更有思想,这是不错的结果。

如果孩子没有那么幸运跟着的是一个只懂得给予孩子物质生活的家长,也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那孩子势必会产生太多的教育上的问题,把对父母的怨气迁移到自己身上,可劲地折腾自己,堕落的速度也会加快。这种孩子势必会出现同时爆发许多问题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但最有力量改变的还是其父母。3、学校方面可以做的努力首先需要通过收集各种信息弄清楚孩子现在的真实状况,到底问题严重到了什么程度?这需要老师能全面地获取信息并分析透彻。

其次努力和其拥有抚养权的父母一方进行有效沟通,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并不完全知晓单亲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有多重大,所以需要老师能够站在客观角度向父母讲清楚。再者即使单亲的现状无法改变,也要给负责孩子的一方父母提供可以努力降低孩子教育问题的相应方法,并且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要坚持指导父母如何做到,这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因为事实上很多父母都知道单亲是很糟糕的,但还是没办法解决现实的问题,说白了父母自己的问题都没有能力解决,哪还能顾得上孩子呀。

所以学校老师希望通过指导父母来改变单亲家庭孩子的现状难度是非常大的。如果老师直接越过家庭直接对孩子进行辅导,也是个方法,但需要老师绝对的耐心和爱心,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才可能奠定孩子对于老师的信任,对于小学生可能老师多关注,多给予爱能稍稍填补他们心中爱的缺失,也能让他们在学校感到温暖和被关注,但对于中学的孩子,处理起来又复杂多了,由于他们青春期阶段特有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可能更敏感、细腻、多疑,自尊心强,还不愿意让人可怜照顾,所以有时候想要靠近他们也是很难的,他们就像裹了一层硬硬的壳不想和外界接触,要想打开他们的心难度太大。

所以老师在具体方法的实施上要分情况,分家庭,分人来处理,不过对于班级里有单亲家庭孩子的,如果能够创建一个班风优良,同学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没有欺凌欺负等同学间的不友好行为的班级,也是对于这些孩子最好的一个保护,同时也借日常的教育机会进行正面引导,让孩子们能够懂得关于人和世界的很多道理进而产生思考,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不多对于情节严重的还是请求专业机构人士的介入会好些,因为毕竟这种创伤不是简单的一两次聊天谈话就能治愈的。

老师怎么去缝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现的裂缝?

你好!我是@暖阳鸽说教,我现在回答你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与家长沟通,取得家校共育的教育合力,去缝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现的裂缝。一、了解家校教育出现的裂缝是“缝补”的前提条件。学校既是教师教育学生成人成才的,也是指导家长提升教育学素养的。因而,了解家校教育出现的裂缝是“缝补”的前提条件。(一)家庭教育方式的“漏洞”。

家庭教育的方式有千方百计,没有标准说哪一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但存在着家庭教育的问题给孩子的学习行为习惯注入了不良的影响,成为了家庭教育方式的“漏洞”。1、溺爱型。主要是新生家庭的双方高堂均健在,他们对孩子过分溺爱,甚至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而不计代价和后果。在学习上总是用物质或金钱奖励,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这种过分溺爱容易让孩子滋生拜金主义,缺乏养成感恩的心,因为孩子觉得这是应当索然的“获奖”;还会导致生活自立和自理能力差,因为太多的都由别人包办或用金钱交易了。2、专制型。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太过于注重孩子必须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了。这类家长为了让孩子成龙成凤,把孩子的生活时间安排得满满,全天监护孩子,一刻也不离开家长的视线,还报读诸多的学习兴趣班、特长班的培训,巴不得让孩子一下子就能成为“文武双全”的天之骄子。

3、放任型。这种教育方式主要出现在离异家庭或比较富有家庭逼于发展家庭企业,无暇关注孩子的成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时间久了,一般到中高年级时,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从其它渠道寻求虚幻的需求与“爱”,从而沉迷网吧或“网恋“。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也就让教师对于班级管理不能采用整体化的管理措施,应该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家庭教育特点,采用相应的沟通方式来扭转家庭教育中的思维定势,向促进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方面转化。

(二)学校教育方法的短板。1、原则型。学校教育工作抓得很扎实,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执行,缺乏教师于家长之间的人性化管理形式。主要表现在“按章办事”、“按规处事”,学校不让家长、社区进入学校提意见和建议,或者提了也置之不理;而学校也极少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只做好学校内的教育教学工作,不发生意外事故就万事大吉了。

2、失联型。这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家长的教育理念不一致时,又缺乏沟通交流,甚至造成了泰然处之,搁置一边了,使得孩子的在家在校的情况双方都不太清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和谐发展。3、题海型。这就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问题了,由于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让学生理解学习方法或解答技巧,采用的急功近利的题海型训练方法,导致不追求质量只注重数量,也可以说是只是在浪费时间。

4、钝化型。这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者或中层行政管理方面,之鉴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照本宣科”地执行,缺乏汲取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从不“走出去”,也不“请进来”,也就是“固步自封”,失去了教育敏锐性的触觉,教育教学理念落后,跟不上新时代培育人才的需求。二、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策略是“缝补”的充要条件。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形成教育合力,就必须将家庭纳入学校管理体系中,多沟通、多交流、多开展教育体验活动,实现家校有效沟通、相互支持和通力合作,使学校和家庭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教育共同体,是新时期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一)家长学校培训活动。学校要承担对家长教育培训指导工作的义务,就要成立家长学校机构,同时学校开设家长讲座到家校合作组织活动的家校学习共同体发展过程。

1、召开家长会。学校应每学期定期召开一次家长会,有效促进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与家长、家长之间的教育孩子经验的交流,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成长重要性的问题。2、举办家长培训。就是学校处于权威的地位,学校对家长直接安排教育培训学习任务,家长按照学校的指示与要求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比如:班科老师的家访、电话访、约见家长、家长参加学校开放日活动、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育讲座等活动。

3、家长经验交流会。学校班科老师可以组织家长总结教育孩子的日常经验谈,通过班群、小报、家庭报告等形式以及在家长会中进行经验交流,互相学习教育孩子的好做法。(二)家长支持学校工作。就是家长比较主动参与学校的非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在学校的指导下开展活动,成为学校活动的重要支持力量。比如:家长参与校运会秩序维护,参与上下学的安全秩序维护志愿活动,参与学校图书阅览室的“图书管理员”工作等。

(三)家长参与教育教学。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爱好、专长,参与学校校本课程的研发,以及参与课外兴趣班、托管班的教学活动中去。(四)家长参与校务决策。这就需要学校尊重并认可家长在学校决策中的作用,让家长提出意见和想法,并参与支持和监督学校工作。比如:学校建立家长教师协会,年初审议学年工作计划;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章程的修订与讨论;家长代表传达学校校务会议的精神等。

(五)促成家校共育共同体。也就是大家都怀着共同的愿望、互相包容、互相支持、互相协作地开展家校共育孩子的工作,促进教育共同体建设,形成开放、共享、共赢理念的学生发展共同体,并逐渐从教育共同体走向学习共同体,也促进教师、家长、学生及管理人员个人和群体都得到发展的学习型共同体。比如:可以由学校牵头成立学生成果展示群;由社区或居委会牵头成立家校共同成长社群,促进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相互影响、互相支持的现代教育模式建设。

三、掌握家校沟通中注意的问题是“缝补”的补充条件。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撑,家庭、学校相互配合,孩子才会正常发展。因而,掌握家校沟通中注意的问题是“缝补”的补充条件。(一)避免教育理念的不一致。家校都应和谐沟通,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做人为育人目标,让孩子能健康成长。

如果任一方偏重于其中一类的教育目标,那么就容易造成分歧,让孩子难以适应,造成心理扭曲,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得不偿失啊。(二)切忌颠倒教育的本末。家校教育应在同一的平台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提供孩子学习生活需求的“营养”,没有谁一定要去管理谁,没有上下级之嫌,在学校,家长应尊崇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家里,学校也应相信家长对孩子的监督与辅导方式;在社会,家校就要形成教育共同体,步调一致,以孩子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为主,重在提醒警示孩子,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各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总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都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而家长的抚育孩子的工作是本能。因而,学校老师只有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合作,才能将国家教育政策和目标,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走向学校与家庭积极合作、共同发展的高层次,理出学生学习成长和未来发展的科学路径,督促孩子的学习生活迈进正常和谐的教育轨道,缝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现的裂缝,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小学生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众多的培训班如何选择?

小学生的家长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众多的培训班如何选择?这应该是两个问题。关于小学生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这个问题我之前有过相关回答,简而言之就是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一方面多一点时间陪伴,另一方面要营造学习氛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孩子一间独立的书房,5-6平方即可。下图是一间利用阳台进行改造的小书房。

当然,有部分家庭的确难以提供书房,比如我之前住的就是一房一厅的出租房,餐桌就是孩子的书桌。我和妻子下班回来忙完家务,就在客厅支起一张折叠的书桌,各自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相互不影响,还可以互相监督,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或许有的家长说:我已经多年不看书,下班后只想看看电影玩玩手机和游戏。我可以理解这个说法,但是请家长们想一想,我们究竟有多少时间能和孩子在一起,从6岁到15岁,最多只有九年,有的学校要求初中就住校(这一点非常不合理),我们和孩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小学的六年。

六年,这个时间不短也不长,恰恰是这六年,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孩子是亲生的,错过了也就错过了,花再多钱去培训班也效果不佳。既然说到了培训班,自然而然就面临一个如何选择的问题。1、天生会读书的(天才)是极少数人,否则清北都要爆棚了;同样的道理,天生不会读书的也是极少数,只要孩子的成绩不出现大的波动,真的没必要去培训班。

2、谁都希望孩子出类拔萃,请家长们想一想,我们自己当初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成绩,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只能适得其反,孩子最需要的是引导和理性沟通。3、培训班的老师未必就比学校的老师更懂教学,如果孩子能够听懂培训班的课程,而且真的有效果,那么这里面一定有问题:要么孩子厌烦学校,要么厌烦某位老师,要么和某些同学的关系不太好,总之要搞清楚原因。

家庭教育相较于学校教育有什么样的不同,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影响到孩子,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对于孩子在待人接物,好习惯的养成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父母太过溺爱孩子,孩子的依赖性强,往往想坐享其成,好逸恶劳。父母对自己孩子的优缺点比较了解,从小就教育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发现孩子做错了,要及时指出错误。

孩子年纪小的时候,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也不能自律,需要有人严加管教。有些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管教,学习上懒散,生活上游手好闲,连家长的话都不听的学生,在学校里是很难教的。在学校里,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主要是讲些大道理,顽皮的学生一般会把老师的话当作耳旁风,因此屡教不改,同样的情况,如果是家长来教育,可以用鞭子抽,可以大声责骂,效果会好点。


文章TAG:学校如何搞好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  学校  如何  搞好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