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部、院的堂官、大学士等重臣不在此例,实际上清朝有很多大学士是干到七、八十岁甚至以上的。(在任勾心斗角)总体来说,一个人当官于不当官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所以很多人到了年龄也不愿意退休。这倒并不是他们是工作狂,而是留恋在任时的待遇和威风。一些官员为了占着位置不走,纷纷改动自己的年龄,甚至出现了今年五十九,明年五十七的笑话。

但这种风气是官场普遍现象,也很少有人去举报,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位置上多呆几年,这是一种潜规则,已被满朝的官员所认可,也没有人敢去挑战这种潜规则。官员如果得了重病,无法理事的,按规定必须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职位由其他人代理。如果病的时间不是很长,病愈之后还是可以官复原职的。如果病得比较厉害,需要长时间疗养,那就必须先办理退休退职手续,病好后如果确实是朝廷需要的人才,可以由其家乡的督抚了解其身体状况后,向皇帝上奏折保荐起用;如果仅仅是个平庸的官员,也就从他患病疗养时起,就将其纳入退休官员的队伍了。

对于自身没有毛病,仅仅因为父母年老,需要回乡照顾的官员,可以准许官员回乡侍奉父母。父母亡故之后,还可以回到原来的岗位。这种做法是为了推行儒家的“孝”文化而规定的特例,另一方面又彰显了统治者的仁爱,是一种收买官员之心的统治之术。(人老心不老的官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勒令退休的。这主要是针对一些考核不过关、吸食鸦片、玩忽职守的官吏,他们遭受到御史的弹劾,而且经过查实,便会被强令致仕。

这种强令致仕虽然也有退休工资,但一般都会强几个等级。比如原来是五品官,被勒令退休后,很有可能只享受七品官的退休待遇。这是清朝统治者维护统治,确定皇权的威严的一种做法。四、退休后的政治待遇每一位退休的官员应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既与他们在任时的品级和官衔有关,也与他们的考核结果挂钩。对于忠心耿耿为朝廷卖命一辈子的官员,他们退休时或升轶加衔、或仍给原俸、或官其子孙、或仍保留他们上奏折的特殊待遇。

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激励其他在职官员克勤奉公,为将来退休后的生活寻求一份保障。一般政绩比较大的官员,退休时政府会给他们一些名誉头衔,或者加一至三等致仕。也就是说,原来四品的官员退休时,有可能会因为他平时的政绩和考核成绩比较优秀,能享受到二品大员的退休待遇。加给三品以上退休官员的名誉头衔通常都是太子少保、太子少师一类的虚衔,武官会加将军、提督等虚衔,而三品以下的官员则很难得到荣誉头衔,最多是享受加一到两级的退休待遇。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容隐  古代  制度  土地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什么  古代的容隐制度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