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这篇《词论》,提及了柳永、张先、宋祁、宋庠、沈唐、元绛、晁次、晏殊、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晏几道、贺铸、秦观和黄庭坚这16位宋代词人。这16位大文豪,几乎占了宋代文学界的大半壁江山,但是在李清照的笔下,这16人却被贬的一文不值,无一幸免。 评论功成名就的前一代人物,需要具备极大的勇气。李清照作为千古第一才女,诗大气纵横,词婉约精奇。

由于李清照本身的词风走的晏欧派,缺乏眼光向外的视野,对苏轼等人在词史上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有人说她:“多有妄评诸公……”请看她是如何批评欧阳修、苏轼、柳永的。 她的《词论》是按时间先后对诸位词人发表评论的,那么北宋初第一位重要词人自然是“奉旨填词的柳三变”了。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 这里指出了柳永于宋词的最大成就,“变旧声作新声”,实际是指柳永对原来的小令格式的词牌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充,同时指出柳永的词大行于世,而柳永作为一个会作词的音乐家,他的作品是非常合音律的,但是由于他作品的花街柳巷的属性,“词语尘下”——作品格调不高。 柳永流传于世的大都是干净、婉转、悲切的词作,作为整体来说,他的词多为生活所迫而写,流转于娼门酒肆,难免“词语尘下”。

而欧阳修、苏轼在《词论》中,李清照是一同评论的: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 晏元献,就是晏殊。欧阳永叔,就是欧阳修。苏子瞻,就是苏轼。 她在这里首先肯定这几位大家的学问:“学际天人”,是说他们天道人道的学问都通晓,无所不知,若用这学问来写词,简直就是往大海里面倾倒一瓢水而已,“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简直就是大材小用。

“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但他们的词作都只能算是句读不整齐的诗罢了。“句读”,就是断句,句读不葺之诗,就是长短句。 李清照为什么这么说晏殊、欧阳修、苏轼呢? 因为晏、欧阳、苏这三位大家走的是词的去音乐化的路子。由于一些古乐的渐渐散佚,很多词牌逐渐独立于音乐之外而存在,只靠汉字本身的平仄音调来树立作品的音律,其实是走的汉初一样的路子。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 李清照作为当世词人,她的观念是:一,词牌必须附着于音乐存在。二,词牌就该婉约。 当时晏永、欧阳修、苏轼词牌的最大问题是去音乐化。所以李清照的批评重点也就放在这个上面。 在李清照看来,“词别是一家。” 我们今天区分词牌的流派,是从内容上来区分,不必与音乐有关。实际上,晏殊、欧阳修的词是南唐闲相冯延巳的风格,属于“晏欧派”,这与柳永的“婉约派”,苏轼的“豪放派”完全不同。

李清照当时只看到词牌去音乐化的这种危险走向,所以,她写《词论》的时候把“晏欧派”和“豪放派”放在一起给批评了。 而实际上,李清照和秦观一样,本身就是晏欧派的传人。把晏欧派和豪放派并论,是李清照处于当时代的局限性,她没看到苏轼对词牌内容开拓的意义远大于晏欧派和柳永在格式上的突破。李清照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少女时被家人宠爱,天生烂漫,青年时与丈夫琴瑟和谐,纵享幸福时光,遭遇变故后坚强勇敢,努力自信。

她就像是一朵蔷薇,在宋朝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自顾自美丽。 这篇词的专论文章,叙述了关于词的起源和发展,讲到了关于词的韵律问题,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别是一家”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 尽管这篇文章写得有理有据,对词史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后人对这篇文章却是褒贬不一,究其根源是她在文中几乎怼遍了唐宋词坛上的所有名家先辈。

为什么有些人批评余秀华?批评者一般都是一种什么心理?

我来简单的回答一下,批评她!是因为她犯了错误!我们是正常人的心理!设想一下现在读诗歌的重要群体是哪些人?!我们都是过来人不难回答吧!当然很多是青少年,他们有梦想更喜欢浪漫和美好的事物。你会让你的孩子去读《跨越了大半个中国来睡你》?你会让你正在上学的孩子去接受(白日依山尽)是白天白白的日,而且日还被这个女人说成了动词!抛开恶俗伦理不说!孩子还得考试啊!难道这样回答问题么!?所以得批评她,希望她虽然没有正常人的身体和大脑,起码得有正常人的灵魂和行为!因为她是公众人物,会影响别人!!!。

新时代诗歌写作方向有哪些?怎样写出高质量的经典诗歌作品?

无论何时写诗,都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新时代特点是开放、创新和全球化。诗歌创作也需在精神、视野和技巧上与新时代合音。怎样写出高质量经典诗歌?文学创作和自然科学研究有很大不同。有点像中医和西医,由于两者基础理论的差异,难免鸡对鸭讲。写诗没有公式,写高质量经典更无技可寻。但可通过阅读并研究经典作品,偷师学艺。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批评  诗词  演化  诗歌  诗词演化之批评  怎么批评诗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