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哲学思辨在哲学范畴,反映的是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辩证统一,或者说,是针对普遍性之“有”与普遍性之“无”相统一的思维与辨识,称之为哲学思辨。而哲学思辨能给出符合客观普遍性及普遍行为规律的解答就是人的智慧(不是智能)。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正因为,古哲人老子具有“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认识观,以及认识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之思辨。进而,老子在公元前6世纪,建构了“道生—道德—道相—道势”宇宙论框架的形而上学。老子的“道的形而上学”,代表着中国最高的形而上学,也代表着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

古哲人老子建构“道”的学说,就是在探寻、解释宇宙世界的本原问题。而且,人类迄今为止,是老子率先提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皆从道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道”。并且,老子揭示了是无限无体的“阴阳者之本之一”创造了有限有体的宇宙世界的“阴阳者之体之多”,揭示了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动者”的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之势,揭示了宇宙的物质世界之“有”是精神世界之“无”的本体,精神世界之“无”依存在物质世界之“有”之中而共同的存在,以及揭示了宇宙万物都遵循服从于“自然的目的”之德之行。

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在生化万物的活动中始终遵从自然的目的,亦即“道法自然”。注:老子的“有”与“无”,其概念范畴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在当下属哲学概念范畴(不要用针对性、相对性的科学概念范畴来理解“有”和“无”)。古哲人孔子是中国道德伦理哲学的奠基人。古哲人孔子的“道—德—仁”理论道德框架与“仁—义—礼—智—诚”实践道德框架的伦理学说,代表着中国最高的伦理形而上学,也代表着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

古哲人孔子建构的“道—德—仁”理论道德框架,就是在探寻、解释宇宙万物的伦理问题。而且,迄今为止,是孔子率先提出“宇宙本体的“阴阳行为原则”的道之德,就是“人道”之上的道德行为准则,也就是人类世界的道德普遍原则。并且,孔子解释了人的本性之仁性的自然德性,其伦理道德价值的终极依据,就是遵从“道之德”这唯一人类之上的无时间、绝对性的阴阳行为原则。

亦即,古哲人孔子解释了“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一,就是人类伦理道德价值的最终目的,即“天人合一”的本义。 中国古哲人老子、孔子建构的“道的形而上学”与“道德伦理学说”,是无神论的哲理学说。而且,人类哲学走到今天,无论任何人如何理解、解说古哲人老子、孔子的哲理思想及学说,都无法否定是老子、孔子在公元前6世纪,其哲理学说就代表着中国古哲人主体从“有神”的思维向“无神”的哲学思维跃迁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人类哲学的基本问题这“第一哲学命题”的追问与解答的事实。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81002001  思辨  哲学  81002001  哲学思辨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