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开始影响到美国航空制造业的设计与加工工艺水平,前些日子波音–737MAX出现研制的问题导致了全球停飞,甚至波音777这几天也有较大的设计问题引起的故障...所以F–35系列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足为奇,至于说F–35内部还有啥制造隐患现在还不得而知。日本“三菱公司”组装出来F–35被认为是比洛.马原厂出品还好的产品。

F–22A也未能幸免,垂直尾翼已经开裂!当然这也可能是长期使用的问题,但是变形开裂这样严重为啥不去整体性维修?不可能是因为资金不够,而是实在是没人修不过来。美国制造最好的隐身飞机是F–117,它制造的那个年代正值冷战高峰期,美国的蓝领产业工人热情高、年纪轻、技术强、工资待遇高,就业充分,当时的航空工业产品真的是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可是现在不行了,都成了大腹便便,得过且过的慵懒超中年大叔大婶(参照《美国工厂》)。

歼–20的制造工艺看起来就舒服多了,这是因为我国的航空制造业目前正在兴起,是朝阳产业,更得益于我国教育和培养了大批的工艺技师,并且与国外的交流、承接飞机分工制造、总装时的工艺经验积累。现代航空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但航空产品在制造工艺方面要求的技术水平极高,比如说:飞机的铆接工作,一架飞机上有几十个规格大小不一的铆钉、加一块得有数千个以上,将这些铆钉都完好而铆在它该铆的位置上是有很大技术含量的。

这些就是一个规格的铆钉,要求材质好强度高、尺寸一样、光洁度高,不允许有划痕、裂纹、毛刺、起皱...等加工缺陷,一个两个的加工容易,几十个规格、数万个、数十万个批量制造...要求做到没有误差、缺陷是很难的,世界上可以制造航空级别铆钉的国家没有几个。虽然飞机的铆接现在已经有了“自动铆钻机”,完成了较大的过去需要人工来完成的工作,但是仍然有许多位置需要人工铆接完成,这就需要有高级铆接技师去完成,人工的铆枪有十多个规格对应不同规格的铆钉,怎样将铆钉准确的铆在图纸位置上,不超过允许值外的误差,并且不能有明显的凸出蒙皮...这些都需要这些技师在铆接的过程中凭借经验掌握力度,力度太大蒙皮会凹陷、力度太小铆不上去...说的容易做起来很难...要不然为啥苏–57外表难看?样子完全是“多铆蒸钢”的蒸汽朋克!俄罗斯不想将飞机制造的更光鲜?缺人呀!所以,要想航空产品质量高,需要不断投入、不断培训、不断传承,才能得到制造优良的产品,稍有懈怠马上就会在产品的外观上体现出来!。

机翼如何让飞机飞起来?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解析变形机翼技术发展趋势  机翼后缘如何加工  
下一篇